王原 安立国
摘 要:戏剧舞台存在的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与戏剧舞台的多场景融合和多场景建构、多渠道虚拟,将释放更多的驱动力完成教学模式的交互式落地,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戏剧舞台;虚拟现实;交互式;一流专业建设
戏剧作为较为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文化的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戏剧对于舞台的艺术结构可谓要求颇多。传统舞台剧多以镜框式舞台空间出现,因为剧场空间的固定,传统舞台剧观演关系是疏离的,演员难以与观众交流,演出不能直接让观众共同参与创作[1]。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受众的审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戏剧文化以及传统的舞台艺术已经很难满足受众高质量的审美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让戏剧舞台场景的样态发生了变化。
基于戏剧舞台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诉求也发生着变化。目前,各高校积极打造实践学科及专业特色,类似戏剧舞台场景搭建将成为实践主流。根据各个学科的独特属性,制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了解相应学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学生大学期间的主体化培养。如何利用新兴技术结合有效创意完成人才效力的最大化,是当前高校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其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已经成为部分高校的共识。
一、戏剧舞台下“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模式概述
戏剧作为最为传统的艺术形式,多年来更多地完成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早期对于戏剧舞台的搭建以及戏剧人才的培养都是基于“文化继承性”的特点,更多地侧重舞台技艺的“精”与“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诉求,同时对于艺术多维度的创新诉求也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的,戏剧舞台以及戏剧人才的成长开始更多地向新技术、新观念进行转移,尤其是新时代的戏剧舞台对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教学从传统模式下的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单向输出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向交互式转变,上课的场地也由原来单纯的教室变成教室结合网络的多元授课渠道与场所。这些都是由于新兴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时代变革,其中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模式中的创新性交互变现最为抢眼。
所谓虚拟交互技术,也就是人机交互技术,通常是指人与计算机所构建的虚拟场景和事物之间通过特定的方式和语言完成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换和表达[2]。虚拟现实技术(VR)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期的美国。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衍生出的仿真系统,包括多维度融合图像技术、仿真技术、多元化电子技术等,由于其实用性较强并且构建的虚拟世界更加真实,目前在多个领域都投入使用。而将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则形成了当下受到行业关注的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模式。根据对于特定案例的分析发现,该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沉浸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技术加工对于情景的还原与建构是其最大的优势,通过技术还原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与“情景再现”,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沉浸在场景之中,对于认知有更深刻的体验。
2.交互性。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建构场景体验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机交互,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考能力,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多维性。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场景的建构会让学生获得多渠道感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视觉及听觉的信息获取,通过技术扶持以及多维空间再现,让学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有多维感知,增强了对于信息的有效认知。
二、戏剧舞台在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戏剧舞台存在着多元性、再现性、复合型等属性,是典型的“在场艺术”场所,具有展示手段丰富、综合性强、侧重现场情绪的传递与表达,可实现“现场共情”等特点,因此多年来,戏剧艺术非常讲究现场氛围的把握和现场舞台技艺的深度挖掘。戏剧舞台场景与虚拟现实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在空间、形式等多方面都会给新型的教学模式带来较大的促进效果。
1.戏剧舞台建构虚拟现实交互式课程及授课体系。虚拟现实交互课程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技术重构或者再建虚拟空间,而戏剧舞台则提供了真实的空间场所,戏剧舞台可以通过案例再现、过程体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建设。同时利用戏剧舞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支撑,完成一套完备的虚拟现实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虚拟现实技术课程研发教研室,形成虚拟现实课堂研发链条,打造适合新文科理念的虚拟现实教学新模式。
2.戏剧舞台建构跨专业虚拟实践平台。当前对于实践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方向,而实践平台的搭建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元素。戏剧舞台为虚拟教学实践提供可能。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专业化实践场所,通过学生的主体化融入进行实践交互,同时利用戏剧舞台的多元属性进行跨专业化的资源共享与互通,在最大程度简约教学成本的同时,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塑造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达到对于一流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效果。
3.戏剧舞台建构虚拟行业产业学院。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由于教学环境与行业脱节,导致学校的教学与行业的技能诉求无法进行匹配,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侧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与行业的对接,其中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完成学生向社会的过渡。建立产业学院需要过程,不可一日为之,此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的行业产业学院,实现虚拟行业再现,模拟行业过程,通过戏剧舞台完成一个又一个虚拟行业项目段落,让学生产生共鸣,对于行业产生第一维度的感性认知,为后续进入行业打好认知基础。
4.戏剧舞台重构师生角色关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是侧重单向传输的,老师教学生听和记,缺乏学生的反馈,会出现学生培养同质化严重、主观能动性差等问题。但是戏剧舞台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就实现了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通路的交互,形成了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与教师的角色定位。此时,学生成为舞台的主体,可以自由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而教师的角色也从“老师”向“导师”角色转变,打破传统课堂里老师是知识的传输者,學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戏剧舞台下的主体性并结合课下探索、思考与学习,课上表达、答疑与完善的过程,老师的角色得以彻底改变。
三、戏剧舞台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的思考
1.基于戏剧舞台与虚拟现实实现交互式的融合,目的是打造具备“融合、创新、全人、 赋能”等基本要素的新时代艺术高级人才[4]。融合,不光是内容的融合、技术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更是思维的融合、理念的融合、认知的融合;创新,就是避免当前人才的同质化现象,人才要具备学科属性,更讲究创作的艺术性与独特性甚至专有性和排他性;全人,核心是讲究整体性、全面性和均衡性;赋能,讲究人才培养需要赋予学生一定的活性,强化主观的选择与能动,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作为内容主体,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从主观诉求角度建立独特的学科链接。
2.戏剧艺术高质量人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培养体系路径的建构——“树式”培养。把人才比喻为果实,那么果树就是孕育果实的脉络,以果树的属性完成对于课程体系的分配与架构。即厚重的树根(素质审美的培养);夯实的树干(专业技能的深耕);多元的树枝(多元方向的衍生);特色的树叶(个体诉求的扶持)。这就需要对于学生个体塑造出一个可以独立成长的“小环境”,像树叶一样,根据不同的光线或者环境汲取恰当的养分,最终形成存在差异性的果实。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律,将人才培养过程置于一个虚拟产业环境生态下,用产业的环境浸染学生的思想,用产业的流程规范学生的操作,让人才的成长满足行业的需求。
3.体系化、技术化、融合性的培养模式。体系化、技术化及融合性的培养,要从课程建设、教学环节、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课程体系作为基本支持,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建设,在培养内容上做充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推动内容改革,不断与时俱进;在教学环节上,要适应新的课程内容,引用“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戏剧舞台场景化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鲜活的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人才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管理上,在不断加强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学生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鉴于“后疫情”时代给教学模式带来的社科变革,需要在重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建立符合学科特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虚拟现实”建立新型课堂以及教学模式,充实其内涵,增加教学模式复合属性,强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属性,增加其交互性、创新性、主动性与沉浸性,达到培养模式的真正效力。
4.一流专业人才重点侧重互联网与新媒体思维塑造以及“搜商”的培养。互联网与新媒体思维主要包括逆向思维能力、话题思维能力、产品意识能力和品牌风格化能力等。首先,我们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主动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做分子化尝试,擅于将内容生产流程做逆向化处理,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戏剧舞台等教学场地利用新兴技术设置媒体场景,检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效果。其次,在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话题讨论活动,比如以“圆桌对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构思如何运用时尚的网络表达方式对传播过程进行包装与美化,继而增强内容编导的时新性。再次,分享主流媒体的媒体产品经典案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产品意识,并对产品研发的全过程有所认知,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从创意、执行、制作到产出,完成一个或多个专业产品的宣传推广。最后,引导学生树立风格化的行业意识,进行标准化且具备风格性的行业模拟实践。在此阶段,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及信息搜索智慧,较好地完成互联网云端的信息搜集,同时对用户兴趣和用户特点等内容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整理分析,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实际项目品牌辨识度和用户满意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戏剧舞台艺术与形式技术融合的研究,高质量人才需要高校建构符合规律的人才培养理念,设计前沿的人才培养路径,结合时代属性的新兴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打造优质化的实践教学平台,从总体上实现学科建设的全方位提升。因此,只有深耕教学内涵,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流专业建设的目标才能按规划实现。
注释:
[1]翟一帆:《劇场戏剧——连接传统舞台戏剧和应用戏剧的桥梁》,《戏剧之家》,2021年第35期
[2]李莹,王原:《新文科背景下虚拟交互技术在戏剧舞台的教学实践研究》,《剧作家》,2022年第2期
[3]周星,任晟姝,周安华,张燕,安立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影视学科的融合化、中国化与国际化发展”笔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本文为黑龙江省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虚拟现实交互式”教学模式架构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HLJXWY059。2021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一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SJGY20210444。作者单位:哈尔滨石油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姜艺艺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