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仕平 秦丽芬 司文琴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阐述“省队院办”模式的开展现状,以云南省攀岩队为研究对象,分析“省队校办”模式的发展瓶颈,探寻解决对策。研究表明,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是体教融合的一种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运动员和教练员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一套科学的选拔机制。把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运动会、云南省锦标赛、云南省年度赛等正式比赛项目,完善各州市的攀岩运动员梯队培养和选拔机制;整合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的科学训练监控资源,加强对云南攀岩队伍的保障,重点借助竞技表现中心、康复恢复中心、体科所等方面给队伍以实质性保障,为云南攀岩项目备战“十五运”做好充足准备,优化“省队校办”模式发展路径,为其他项目借鉴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省队校办;攀岩;发展瓶颈;对策
1 研究背景
随着攀岩成为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全运会等大型赛事的正式比赛项目,云南以“十四运会”为契机,综合分析省内攀岩项目的建队条件。2019 年7 月,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与云南省体育局以“省队校办”的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云南省攀岩队。在备战“十四运会”期间,攀岩队伍完成组建工作,通过短短两年的训练就取得攀岩项目的首个全国冠军,输送多名队员到国家攀岩集训队,代表中国参加多站攀岩世界杯的比赛,充分说明“省队校办”模式在新项目、新周期中的优越性。“十四运会”结束后,云南继续采用“省队校办”模式与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云南省攀岩队,备战“十五运会”攀岩项目的比赛。随着攀岩项目的快速发展,全国各省队对攀岩项目越来越重视,攀岩项目成为各省新建项目的焦点,攀岩项目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大环境的改变使得云南攀岩“省队校办”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遇到瓶颈,队伍逐步暴露出新的发展困境。鉴于此,本文在剖析制约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云南攀岩队备战“十五运会”做好充足的准备,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 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的发展瓶颈分析
2.1 配套政策不完善
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的配套政策不够完善。通过对云南省攀岩队相关人员的访谈发现,“省队校办”就是将“省级队伍”放置在高校来训练、管理、参赛等,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与校方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体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方式,主要任务是备战高水平赛事获得相关比赛名次,而高水平赛事需要完善的保障政策支撑训练系统的运转。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在攀岩新项目发展初期,有建队快、训练条件成熟、攀岩设施设备齐全等方面的优势,但随着项目发展的规模化、成熟化、国际化,原有的“省队校办”模式不足以满足现状,特别是学生身份的高水平运动员暂时没有享受《云南省省级运动队运动员聘用标准》的相关政策,也没有享受高水平运动员培育系统的保障政策,处在单周期训练比赛的循环中,使得高校运动员刚出成绩就面临毕业找工作等现实问题,大大影响了运动员的系统训练。
2.2 攀岩教练团队配备不足
云南省攀岩队的教练配备不足。根据2024 年巴黎奥运会、2021 年陕西举办的“十四运会”攀岩比赛设项情况,2025 年“十五运会”攀岩比赛项目将会设有两个小项(速度和两项全能),速度赛为国际标准赛道的成人速度比赛,两项全能赛是由攀石和难度两个小项的综合成绩来判定排名,分为男子成人组和女子成人组,一共4 块金牌。通過调查,云南省攀岩队在备战“十五运会”期间共有3 名教练员,其中一名主教练、一名体能教练及一名助理教练,该教练团队配置勉强能够备战一个组别的单项比赛。因此,云南省攀岩队的教练团队配置不足,难以满足“十五运会”攀岩比赛全部小项的参赛任务。
2.3 攀岩梯队建设不完整
云南攀岩队的梯队建设不完善。随着云南攀岩“省队校办”合作模式的建立,云南省攀岩队正式组建,其目标就是代表云南参加全国性赛事,代表中国参加世界级的赛事。在“十四运会”备赛期间,云南攀岩队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出一大批国家级优秀运动员,但在攀岩梯队建设方面做得不够理想。首先,实施“省队校办”的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是专科层次的院校,缺失优秀后备人才文化学习的保障机制,简单来说,就是读书升学问题无法解决,这就给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增加了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层次的攀岩梯队无法开展系统训练,只能开展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其次,云南省青少年的“省运会”“省锦标赛”“省年度赛”的竞技比赛项目中没有攀岩项目,也就意味着无法集中各州市的力量,建设一条系统的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各州市也无法系统地培养后备人才。因此,攀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既不完善,也不系统。
2.4 科学训练和恢复治疗的保障力度不足
科学训练的监控手段和恢复治疗的保障力度不足。通过对云南攀岩队的教练团队进行访谈发现,攀岩队在日常备战过程中的测试器械不足,难以完成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测试,如尿十项、血乳酸、身体成分测试、肌肉等速等指标的测试,无法给出科学的数据以指导训练;在运动员的恢复治疗方面,不足以满足队伍的实际需求。在训练后,没有专业人员为运动员放松,都是运动员自己放松和拉伸,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放松效果。此外,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损伤后,无法及时进行治疗及获得相关康复建议,教练组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处理,降低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等待运动员慢慢康复。
3 云南攀岩“省队校办”模式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完善配套政策
将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省级运动队运动员聘用标准》的项目中,完善攀岩高水平运动员的配套政策,才能解决攀岩队发展的根本问题,使攀岩项目可持续化发展。随着攀岩成为奥运会、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各省市相继成立攀岩专业队伍,竞赛成绩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各省的保障力度越来越大,队伍的训练时间比以往更长,攀岩项目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身份的运动员面临着学业和毕业找工作的双重压力,因此,只有把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省级运动队运动员聘用标准》政策中,对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进行政策性保障,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争光为省添彩,实现攀岩项目可持续化发展。
3.2 优化教练员队伍,加强攀岩师资队伍的建设
优化教练员队伍。攀岩专项教练员是提高队伍竞技成绩的重要保障,也是运动员安全训练的关键。首先,建立一套科学的教练员和定线员队伍选拔机制,针对队伍的实际需求和目标任务,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引进高水平攀岩专项教练员,每年对教练员进行绩效评价,实行优胜劣汰的奖罚制度,充分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其次,队伍可自主培养高水平的教练员,从攀岩竞赛成绩优秀的运动员培养为教练员,比如从队伍输送到国家攀岩队集训的运动员、国家级健将、国家一级运动员等当中培养优秀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引导重点运动员参加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攀岩裁判员、攀岩定线员等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争取在毕业后取得一系列的攀岩职业资格证書,为自主培养优秀教练员做好基础。最后,加强教练员队伍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项业务技能培训,保证教练员拥有自我学习提升的机会和空间。总之,攀岩专项教练员的配比至少要保障每个小项有一名专项教练员,才能参加“十五运会”全部小项的比赛。
3.3 完善运动员的梯队建设
攀岩运动员的梯队建设是云南攀岩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可用多种合作方式共同搭建攀岩梯队。一方面,将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运动会、云南省锦标赛、云南省年度赛的正式比赛项目,通过加入云南省级比赛项目的方式,评定攀岩运动员的等级,方能发挥“杠杆”作用,撬动“州、市、县、区、学校”等组建攀岩队伍参加比赛,增加参与攀岩运动的人员基数,为攀岩人才选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人才选拔基数,才能为省级运动队搭建核心的攀岩梯队,形成一条完整的双向人才输送链,保障攀岩人才输送的双向畅通。另一方面,与社会层面的攀岩俱乐部合作,组建社会层面的“攀岩俱乐部”青少年队伍,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社会俱乐部共同培养的方式,为省级攀岩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攀岩好苗子,才能实现攀岩队伍的可持续化发展。
3.4 加强科学训练和恢复治疗的保障力度
通过整合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的科学训练监控资源,加强对云南攀岩队伍的保障,通过体科所的生理生化测试仪器对云南攀岩队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定期测评,给出相关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的身体反应数据,判定训练量和负荷是否合理,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通过竞技表现中心先进仪器给运动员测试评估数据报告,为科学化的系统训练提供数据化依据,使训练更精准、更科学、更系统;通过康复恢复中心的水能量睡眠舱、冷热水按摩池、超低温冷疗舱、脉冲加压体能恢复系统、水循环加压系统、微压氧舱、漂浮舱、脉冲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等恢复性仪器,对运动员进行康复治疗。
4 结语
当前云南攀岩采用“省队校办”模式,运动员保障政策不完善。建议省体育局将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省级运动队运动员聘用标准》的体系中,让运动员享受相关政策待遇,解决运动员的后顾之忧,让其可以专心训练,努力提高运动竞赛成绩,让运动员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攀岩运动是一项高危运动,对教练员和定线员的要求非常高。云南攀岩队的教练员和定线员短缺,成为高校组建高水平攀岩运动队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建议建立一套科学的教练员和定线员队伍选拔机制,针对队伍的实际需求和目标任务,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引进高水平攀岩三个小项的教练员;可从攀岩竞赛成绩优秀的运动员中培养教练员,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引导重点运动员参加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攀岩裁判员、攀岩定线员等职业资格证的培训,为教练选拔夯实基础。
云南攀岩的梯队建设不完善,优秀人才选拔和运动员输送环节缺失,致使云南攀岩队人才选拔面窄运动员输送不畅通。建议攀岩项目纳入云南省运动会、云南省锦标赛、云南省年度赛的正式比赛项目,通过加入云南省级比赛项目的方式,评定攀岩运动员的等级,方能推动州、市、县、区、学校等组建攀岩队伍参加比赛,增加参与攀岩运动的人员基数,为攀岩人才选拔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才能为省级运动队搭建核心的攀岩梯队,形成一条完整的双向人才输送链。
“省队校办”模式下共建攀岩队的科学训练监控手段和恢复治疗的保障力度不足。建议整合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的科学训练监控资源,加强对云南攀岩队伍的保障。通过体科所的生理生化测试仪器对云南攀岩队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定期测评,给出相关运动员在训练周期中的身体反应数据,判定训练量和负荷是否合理,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通过竞技表现中心先进仪器给运动员测试评估数据报告,为科学化的系统训练提供数据化依据,使训练更精准、更科学、更系统。通过康复恢复中心的相关仪器设备,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康复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马玉芳, 杨国庆. 竞技体育改革背景下高水平运动队“省队校办”模式运行特征及优化路径:基于南京工业大学女子垒球队的实证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6):44-50.
[2] 莫双瑗. 高校开设攀岩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134.
[3] 陈玉祥. 陕西普通高校开展攀岩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