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不赞许宋华椒伐陈

2023-06-12 03:37:59傅刚
读书 2023年6期
关键词:诸国祸患春秋

傅刚

宣公十二年《经》:“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据《传》,诸侯同盟者皆诸国之卿。晋主此盟,其为先縠,宋为华椒,卫为孔达,皆卿,而经书“人”,依《春秋》书法,是贬诸大夫。杜《注》:“晋、卫背盟,故大夫称‘人。”背盟何谓?原来邲之战后,晋、宋、卫、曹同盟,盟誓曰:“恤病,讨贰。”诸侯同盟,以抗楚也。时陈贰于楚,宋乃伐之。《传》曰:“宋为盟故,伐陈。”陈非同盟,但陈为中国诸侯贰于楚,故宋以同盟之义伐陳。宋伐陈,楚未动,而卫却救陈,显然背叛清丘之盟。其后楚人设计伐宋、围宋,晋为清丘盟主,且为伯主,畏楚不救,卫、曹亦不救,是皆背盟“恤病”之约。于此见清丘之盟,诸国皆非出于诚心,故是伪盟。十三年《传》引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是说清丘之盟,诸国皆可贬,唯宋不当贬。既然如此,何以《经》亦书“宋人”?杜预注曰:“宋华椒承群伪之言,以误其国。宋虽有守信之善,而椒犹不免讥。”意思是说,虽然华椒遵守了盟约,有守信之善德,但是他的伐陈之举却给宋国带来了祸患,他不应该相信晋、卫群伪之人。作为一国领导,不能深识大势,不能识盟友之不可信,以致给国家带来祸患,所以应该贬责。孔颖达《正义》说:“晋、卫不信,乃在盟后,非是心欲不信而妄作此盟。当盟之时,未有不信之状,在后违约,不可豫知,而亦并责椒者,君子结交,不择善而从之,所与不善,必将败德。椒与不信约盟,则是不信之党,虽独守信,并亦贬之。戒后之人,使择交也。”孔颖达的意思是,不能因晋、卫后来的背盟而责华椒不该讨陈,因为清丘盟时,彼此都是怀着诚意的,没有不遵守盟约的意思。至于后来的违约,华椒不可预知,所以他的率师讨陈,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讨陈之后,发生楚人围宋,长达九月,宋人易子以食,析骸以爨,而晋、卫、曹皆不救,如此后果,则不是华椒能遵守盟约道义可以脱责的了。一国之卿,不能正确判断形势,分清敌、友,未能先行判断晋、卫可能不信的后果,以致给国家、人民带来如此严重的祸患,几于亡国,则其能遵守道义又有何用?守道义的前提是国家与人民安康,若守道义带来的是灾难,则说明是墨守,未能灵活掌握,这是领导者的责任。此正华椒亦为《春秋》称“人”被贬的原因。由此可见,道义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以及领导者能正确判断形势,选择适当路线,以带领国家避凶趋吉,若不具此点,则难免华椒之讥。

猜你喜欢
诸国祸患春秋
清平乐·战疫情
科学导报(2021年68期)2021-10-28 12:56:37
章华小学观众书法家挥毫
圈里事儿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试论《秋海棠》在20世纪40年代的媒介传播
春秋礼乐文化的研究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5:45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文学教育(2016年9期)2016-05-14 12:58:57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人民论坛(2016年5期)2016-03-24 22:28:23
吕不韦之死
论春秋时期的师保
求是学刊(2015年3期)2015-05-21 01:41:56
螳螂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