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黔诗萃》徐楘家世、行历、著述考略

2023-06-12 03:02:06申旭琴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申旭琴

内容摘要:明清时期贵州铜仁的徐氏家族人才辈出,尤其在诗文上的成就最为显著,从始祖徐宰六起,其子孫继承了家族诗歌品性。在家世文化的传承和滋养下,形成了明清时期徐氏家族群体诗学。这里结合上海图书馆藏《全黔诗萃》稿本,对徐楘及其家世、行历、著述进行考索,以展示家族诗文传承不断之盛况,并重点归纳徐楘著述及诗歌特色。

关键词:《全黔诗萃》 徐氏家族 徐楘 诗歌特色

清代铜仁徐楘辑《黔诗萃》共三十卷,笔者怀疑是其曾孙徐承锦的增补,才有今天看到的《全黔诗萃》。收录的2505首徐氏诗歌中,徐楘诗歌就占1850首,可见其诗文成就之高。徐楘一生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于是闭门著书四十载,其诗歌主要是以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和描写黔贵风景的山水为主,且涉及一些唱和诗和悼亡诗等。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窥探贵州铜仁的山水风貌。徐楘是徐氏第十二世中成就最高的诗人,虽其一生并无官衔,但其诗歌成就可以与其父比肩。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成就极高,且在词、赋、文、书法等方面也颇有成就。目前学术界仅有黄万机先生写了一篇徐氏家族的文章,但有些徐氏诗人并未涉足,尚未见专门探讨徐楘相关文献,故此,文章将重点介绍徐楘。

一.徐楘家世考

徐楘(1797-?),徐氏第十二世,字鼎梅,小字桂生,别号一真,如澍长子,生长京师,随任读书。嘉庆末国子监生,应南北乡试,举屡而不售。归而养亲课子,闭户著书,品笃学,善古今文,尤工诗赋词,兼善奏启四六,并精通书法。[1]

铜仁文教昌明,文人辈出,涌现不少文人世家,而传世之多,历时之久,当推铜仁徐氏第一。[2]宰六的父亲和祖父都工诗,为徐氏的第一、二世。世系如下:

铜仁徐氏世代诗礼传家,明嘉靖初年,三世徐宰六来到贵州,定居铜仁,为徐氏入黔的始祖。徐宰六是徐福的第56代孙,以字行,号北楼,原籍江西抚州临川县人,光禄寺少卿谦光来孙。[3]在明代永乐十一年时,官迁中宪大夫。可惜无诗集留给后人。

四世徐鹤年,字丹崖,号思楼,宰六子,封中宪大夫雨,例晋嘉议大夫。著《北山杂咏》1卷。

五世徐穆,字钟汝,鹤年子,万历举人,辛丑进士,历任浙江崇德知县、礼部主客司主事、员外郎、福建兴化府知府、云南按察副使、河南参政、云南按察使等职。著《闽游诗草》2卷。徐稷,字胤汝,万历庠生。著《熟选楼稿》1卷。

六世徐以暹,字赤海,徐穆子,崇正举人,历官广东潮阳县知县、按察佥事、广西按察副使。著《烟波小草》2卷。徐以遇,字合甫,徐穆子,崇正初廪生。徐以逵,字亨甫,徐穆子,明崇正初监生。

七世徐懋德,字明卿,以暹子。顺治庚子贡生,官贵阳府教授。著《味陶诗草》,徐懋芬,字茝友,以暹六子,康熙初廪生。徐懋榖,字心如,以暹七子,康熙初廪生。

八世徐奭,字召伯,号潜齐,懋芬子,康熙间廪生。著《骚余草》,徐訚,字小骞,号澹园,一号西樵,懋德长子。康熙间贡生。著《淡园集》4卷。

九世徐世坦,字远征,号字菴,徐訚子,康熙末诸生。徐世垓,字九徵,一字存擈,号惕菴,訚次子,官四川雅州府知府,封朝议大夫。著《蜀游诗草》。

十世徐镇,字方岳,号竹村,乾隆庚午举人,历官四川绵竹县知县、天全州知州、雅州府知府等,多慧政,称四川第一清白吏。著《倦游岭草》。徐均,字奏平,世垓子。

十一世徐如澍,字洵南,号春帆,又号静然,乾隆四十年进士,任顺天府丞相等职,喜作诗歌,工书法。著《宝砚山房诗集》20卷,《文集》10卷,修纂《铜仁府志》12卷。徐如浩,字静川,乾隆辛卯副榜,历官四川泸州直隶州州判、山东曲阜县知县。徐如溶,字如融,镇次子,乾隆间附监生。徐如洙,字乐源,号补洲、东麓。徐镇子,乾隆间监生,著《东麓居士诗集》4卷。徐如淳,字朴民,乾隆癸卯举人,官甘肃试用知县,署渭源县事。著《醉轩吟稿》4卷。徐如涵,字泳星,乾隆乙酉拔贡。历官山西平定州州判,泽州府、潞安府同知、平阳府通判、河南许州直隶州州判;临颖、襄城县知县。徐如渟,字静波,乾隆末廪生。徐如鸿,字云谷,号云村,布衣钓少子。

十二世徐楫,字济堂,如洙子,嘉庆间廪生。徐林,号西园,如洙次子,嘉庆癸酉拔贡。徐枟,字杏初,如澍次子,道光初监生,著《锦石轩稿》4卷。徐枚,字吉士,号卜园,如澍三子,道光监生,著《卜园诗钞》。徐榕,初名柽,字秀三,如洙三子,道光初诸生,著《红叶山村诗草》。徐元焘,字蕉雪,号松溪,道光间诸生。

明清时期铜仁徐氏从3-12世,均为贵州诗坛作了贡献,借此可窥探徐氏家族诗人之盛况。虽然这些诗作大都已荡然无存,但是保留在《全黔诗萃》中的这两千多首作品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徐氏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了解徐楘家世作了参考。其次,《铜仁府志》和《黔诗纪略》目前也有收录少量徐氏家族诗歌。

二.徐楘行历考

徐楘性傲,不谐俗,屡应京兆试不第,自读礼家居,闭户不出者四十载。早岁能诗,工骈文。留心乡邦掌故,搜集黔人诗极博。随父宦游京师,博文好事。[4]其诗歌内容主要以记录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生活中的点滴为主。爬梳文献,均未找到记载徐楘生平的相关文献,因此,只能凭借稿本《全黔诗萃》收录徐楘的1850首诗歌对其生平作大致的梳理。笔者将徐楘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少年期;第二阶段为中年期;第三个阶段为老年期。

少年期,清嘉庆二年,楘生于京师,其父年二十举乾隆辛卯科乡试,年二十四成进士,楘随任读书,家中藏书颇多,七岁便能诗。嘉庆十九年,徐楘17岁,第一次参加科举,写下《关东科试杂咏六首》,但并未中举。嘉庆二十二年,徐楘20岁,娶礼部尚书许佩之之女许韵兰为妻。徐楘与许韵兰的爱情成为了后人传诵的佳话,两人对诗都爱不释手,韵兰在《听春楼诗稿》的序中写道:“丁丑仲春,于归徐蔗塘夫子,催粧却扇,得句而时与推敲;月夕花晨,赏心而互相唱和,由是诗境大有进益。”[5]

中年期,清嘉庆二十四年,徐楘归黔,与妻子可谓伉俪情深,这个阶段的徐楘诗歌大多是寫生活中的琐事,一部分是记录和妻子生活的点滴。清道光二年,长子徐其垣出生;清道光三年,次子徐其焌出生;清道光四年,27岁的他再次赴省乡试;清道光五年,乡试归家,三子徐其燡出生;道光七年,爱妻韵兰因病去世,同年娶继室舒芳芷;道光十三年父亲、儿子徐元焘去世;道光十六年,39岁的他赴省试;道光二十五年,次子结婚;道光二十六年,刘乙垣帮助修订《全黔诗萃》;道光二十七年,三子徐其燡结婚、儿子天寿出生;道光四十九年,女儿小娇出生、孙子载福出生;道光五十年,母亲去世;辛亥咸丰元年,继室、女儿小娇去世。

老年期,丙辰咸丰六年,徐楘扫墓感怀。徐楘56岁以后写了四百多首悼亡诗,可见后期的徐楘活在对逝去的妻子和亲人的思念之中,因在徐楘诗歌中,能找到的最后时限是56岁,56岁以后具体做了哪些事,哪一年去世的均不可考。徐楘一生科场不顺,屡试不中,久处乡野,个人生活相对简单,其诗歌作品仅在家族内部和乡邑间流传,家境优越的他终身未仕,历经磨难,一生两次娶妻,不幸的是都比自己早逝。徐楘对妻子韵兰的诗歌整理成册,供后人阅读,继室芳芷对徐楘编辑《黔诗萃》也有校正的功劳。[6]

三.徐楘著述考

(一)徐楘作品考

徐楘一生著《红蔗山房诗集》30卷、《词》1卷、《文集》13卷、《骈体文集》6卷、《黔诗萃》30卷;其中《试贴》《制艺》《黔南十三家诗文钞》《铜仁徐氏十一代诗集》《续修铜仁府志》均不知多少卷。《红蔗山房诗集》未刊行,道咸间徐楘编《黔南十三家诗文钞》对贵州诗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7],只可惜该集早已亡佚,无相关记载。笔者爬梳文献,均未找到徐楘著述现存资料,仅上海图书馆存孤本《全黔诗萃》能够看到《黔诗萃》的影子。《黔诗萃》在道光至宣统年间成书,民国时期疑其曾孙徐承锦的增补,才有今上海图书馆馆藏的稿本《全黔诗萃》,作者现已不可考,《全黔诗萃》收录部分《词》《文集》内容,民国成书,现如今还未见其出版、刊刻、流传。

(二)徐楘诗歌特色

1.徐楘诗歌主题特色

《全黔诗萃》所收录的1850首诗歌中,大部分是吟咏山水和纪游的诗歌。其诗歌大致可分为叙事纪游诗、咏物诗、送别诗、遣怀诗、唱和诗、怀古诗(含写人)、悼亡诗这七类。限于笔力和学识,对徐楘诗歌进行分类,所分类别可能不太准确,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通过分类搜集,其中叙事纪游诗所含数量最多,有968首,代表作有《秋日至八贯溪》《游雪厓洞》《秋日晒书喜晴》等;其次最多的是悼亡诗,有439首,代表作《春夜梦亡妻醒后追忆成诗》《九月初五夜梦内》《中元节后连夜梦内》等;咏物诗有212首,如《书室外桂花盛开》《素客丁香》《铜江十六景》等;怀古诗有91首,如《明周遇吉》《李广射虎石》《殷箕子》等;遣怀诗46首,如《辛丑元日书怀》《春日闲居有感》《望山有感》等;送别诗有41首,如《送泳星五叔别驾入都》《拟古送别》《留别》等;唱和诗有40首,如《次韵和内夏日山居》《次韵和内雪藕见赠七律一首》等。我们可以发现徐楘诗歌中叙事诗(纪游诗)约占52%,其次是悼亡诗约占24%。可能是因其一生科场不顺,前半生就有大把的时光体验故乡及祖国的大好河山,尤其是对铜仁自然风光的描写,更能体现徐楘朴实且热爱故土的情怀。后半生由于屡遭亲丧,哀毁不胜,多以怀念诗为主。

2.徐楘诗歌内容特色

据《全黔诗萃》对徐楘诗歌的收录的篇幅上看,我们故置徐楘无疑是徐氏家族诗人中成就较高者的诗人之一,从中也可以看出收录者对徐楘诗歌的推崇与激赏[8]。我们通过上文对分类的徐楘诗歌进行解析,以管窥豹,大致也就可以看出徐楘的诗歌内容特色。

徐楘作为贵州铜仁的本土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了不少描绘贵州山川风貌和当地独特的特色美食,还展现了贵州铜仁当地的民俗习惯的一些特殊词汇。通过诗歌的形式记录当地的山川和风土习惯,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凸显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在诗歌世界中营造朴实且生活气息浓厚的黔东语言世界。

《全黔诗萃》中收录的徐楘诗歌也是他的人生史,不仅展现贵州的山川风貌,也展现了他所游之处的景色。他寄情于一山一水中,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地域词汇的使用,才为他的诗歌深深地烙印了浓厚的贵州铜仁的乡土气息的印记。如《飞云洞》《雪厓洞》《铜岩月夜》《牛皮滩》《游年珠洞》《登黔灵山晚眺咏怀古迹》《甲秀楼望月思归》《铜江十六景五言律诗》《望梵净山》等,其中“飞云洞”“雪厓洞”“黔灵山”“甲秀楼”“铜江”“梵净山”等都是贵州独有的地域名词。

诗歌中有对贵州独特美食的记录,如《豆花》《豆豉》《牛乾》《荞粑》《酸汤》《一撮椒》等,其中“豆花”就是“菜花豆腐”,“豆豉”“牛乾”“蕎粑”“酸汤”“一撮椒”等都是贵州有代表性的美食。同时,在描写节日的诗歌中,徐楘把铜仁过春节的整个过程用诗歌描绘了出来,即《香烛》《扫房》《太平鼓》《门神》《春对》《贴画》《竈糖》《供佛花》《剃头》《沐浴》《年帐》《年根饭》《压岁》《采岁》《藏帚》《春灯》。对美食与民俗的独特记录,展现的是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

3.徐楘诗歌语言特色

徐楘诗歌平静恬淡,语言通俗易懂。在整理徐楘诗歌语言特色时,发现了大量方言词、叠词、拟声词、连绵词的运用,且有大量的异体字,这给阅读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首先,徐楘诗歌语言通俗易通,与其生活遭遇有关,同时能体现个人诗歌特色。因其闭门著书四十载,诗歌内容大多是描写生活琐事,如《题杏初弟春耕图》“平田春水柳花香,江上人家正插秧。布谷声中闻笑语,绿阴浓处桔柑忙。”[9]这首诗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词汇,而是运用白描的手法,将人们农作时苦中作乐的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其次,方言词的使用,是徐楘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方言词是体现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现在举例如下:

石径须防秋露滑,茅檐莫怪晓得钟迟。《送泳星五叔别驾入都》

种来椒一撮,聊以佐盘餐。《一撮椒》

掣签分省笑诸公,摸索原来在暗中。《大挑竹枝词》

不是惊鱼投入网,一官落拓在南阳。《送廖堂都转寅出都》

荷包五色紧衣边,争贮洋银压岁钱。《压岁》

爱人儿女忒情长,红叶迢迢替主张。《题施惺渠太史风雨读书图》

其妾年甫二十,生子尚未弥月。《挽华轩四弟》

以上七个例子中“莫怪”为不要见怪的意思;“一撮”是用于成一小丛细长的毛发等的意思;“摸索”是在黑暗中前进的意思;“落拓”是落魄的意思;“荷包”是衣兜的意思;“忒”是太的意思;“弥月”是刚出生的孩子刚满月的意思。其诗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如“送亲”“剃光光”“耳根”“梳头”等,方言词的使用使得诗歌更接地气,减少了阅读的障碍。

最后,叠词、拟声词和联绵词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徐楘的诗歌特色。叠词中有很多拟声词的运用,拟声词不仅可以模拟事物的声音,还能够增强诗歌的画面感,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叠词不仅能够增强韵律感,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与思想传递。例如:《秋日杂诗》中的“唧唧砌虫鸣,啾啾棲鸟飞”句中就运用了“唧唧”“啾啾”这两个叠词来模拟虫叫和鸟叫,使读者身临其境,不仅能听见虫鸟的叫声,还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一幅欢快和谐的自然图景。徐楘诗歌中运用最多的还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例如:《春灯》中的“一度东风糊一遍,年年都是簇新新”;《冬日牡丹》中的“拂槛露凝红滴滴,捲帘烟压绿垂垂”;《积雪晓晴》中的“巷口已愁况滑滑,云端仍积玉重重”。以上三例中的“新新”“滴滴”“垂垂”“滑滑”“重重”叠词的使用,使诗歌显得活泼可爱,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还读起来朗朗上口。

综上,作为明清时期的文化世家,在官场和贵州诗坛颇有建树,家学渊源浓厚,在诗歌风格上主要是以描绘家乡的山川为主,使人们对贵州地貌和文化有了基础认识。笔者主要对徐楘家世、行历、著述进行考述,使读者对铜仁徐氏家族有了更深刻地了解,通过徐楘可以更了解铜仁徐氏家族,这对研究铜仁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希望借此能够对研究贵州地方家族文化提供思路。同样,在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导致徐楘诗歌与其父的诗歌风格颇有相似之处,目前学术界没有对徐氏父子的诗歌作对比研究,这也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5][9]全黔诗萃[M]上海图书馆.

[2]黄万机.诗教·育才·家风《铜仁徐氏十二氏诗》浅谈[J].贵州社会科学,2005(1).

[3]邢佳佳.徐保安.中华名门才俊·徐氏名门[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12.

[4]冯楠.贵州通志人物志[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145.

[6]甘霖.清代贵州女诗人[J].贵州文史丛刊,1993(6).

[7]徐承锦.铜仁徐氏先世纪略:后编[M].1940年刻印本.

[8]李美芳.贵州诗歌总集研究[D].浙江大学,2013(6).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哲社科重点项目“《全黔诗萃》点校、整理与研究”(21GZZD2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