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的“君子”“小人”观

2023-06-12 02:54熊思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人论语君子

熊思媛

内容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和“小人”是一对对立的概念,孔子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两者在道德观、利义观、交际观、学习观等方面都截然相反。但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是有可能相互转化的,如果君子停止学习,固步自封,不再彰显仁德,就有可能沦为小人,而小人如果不断学习,抛弃陋习,以“仁”来约束自己,也是可以成为君子的。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君子” “小人”

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在《论语》中,除了“仁”以外,孔子提到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君子”,而“君子”和“小人”是一对对立的范畴,本文探究《论语》中“君子”“小人”的具体含义,梳理孔子《论语》中两者道德观、利义观、交际观、学习观等方面的不同,对比“君子”和“小人”截然相反的道德品质。在“君子”和“小人”的转化方面,笔者试图探究“君子”和“小人”之间的转化途径,虽然“君子”和“小人”在道德方面有很明显的界限,但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倘若君子固步自封,抛弃仁义道德,就有可能沦为小人,而如果小人不断向君子看齐,以“仁”作为行动的指南,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约束自己成为君子的。

一.“君子”“小人”释义

在中国儒家思想体系中,“君子”的概念由来已久,“君”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记载,上部分的“尹”表示右手握着权杖,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尹”常用作官职,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宰相叫令尹,汉代京师的长官称为京兆尹:下部分一个“口”代表嘴巴,代表能够发号施令。由此可知“君”的字源学上的本意是统治一国的国君。“子”的甲骨文写法在夏商周三代有所不同,有的“子”的写法像一个婴儿形状 ,有的“子”的写法像头戴冕冠、身披冕服的小人 ,有学者将像婴儿形状的这种“子”的写法解释为祖先在造字的时候喜欢用人的整体形象来表示对人的敬称,将头戴冕冠、身披冕服的小人这种周代“子”写法与西周宗法制结合起来解释为一宗一族的掌门人,因此在周代一般用“子”来表示对贵族的尊称,所以“君子”一词的本意就是贵族。高亨先生在《周易古经今注》中也解释到:“大人君子皆有官位者之称,小人乃无官位者之称也。”[1]五经也多把君子解释为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尊称。因为孔子曾修订五经,他的思想和五经的思想内容一脉相承,所以《论语》中的“君子”一词也包含这一含义,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P208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指的是在位者和无官位者。

当然,《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还包涵其他含义,若“君子”指君王、君主,那么与之对应的“小人”就是指普通的平民百姓;若“君子”指志存高远的人,那么“小人”就是胸无大志之人;若“君子”指的是维护贵族统治、遵守法律的人,那么“小人”则是徇私枉法、蔑视法律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君子小人”的解释皆有合理之处,而从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因为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些在位的贵族统治者大多都不守道德,至使礼崩乐坏,弑君杀父之人常有,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时常发生,社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孔子于是将道德的含义赋予君子,想用道德来约束贵族统治者,“君子”相对于“小人”就具有一种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理想人格,所以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逐渐成为“有德”和“无德者”的称谓。如今人们对孔子“君子”“小人”的理解也多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展开,以下笔者也将这个角度出发分析孔子的“君子”“小人”观。

二.“君子”“小人”之别

在《论语》一书中多次出现“君子”与“小人”相对照的语句,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P55“君子上达,小人下达。”[2]P20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P111从这些对比的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君子”和“小人”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君子”“小人”道德观之别

在人格修养方面,君子和小人的追求有截然反差。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2]P217有德行的君子总是追求进步,他们总是通过日常琐事修养自己的品德,追求圣人的境界,身體力行地去践行“仁”的理想,而没有德行的小人总是不求进步,他们目光短浅只在乎自己能否获利。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大美德,分别是智、仁、勇,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2]P219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仁。仁是君子人格的支柱,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2]P49孔子特别强调了“君子”的核心内涵是“仁”,只有与具有“仁”这种品质的人,才具备了成为“君子”的基本条件,相反,“君子去仁”,就与君子相去甚远了。无论是多么慌乱的情形、多么颠沛的生活,君子都不会违背仁的要求,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必然是忠信之人,他们时常反省自己,节制克己。孔子上承《中庸》的思想,他将反求诸己作为君子立身处世的方法论,他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2]P236君子对自己要求高,总是反省责备自己,小人对别人要求高,总是对他人求全责备,这也反映出了君子和小人待人接物的不同方式。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P234君子总是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孔子力图用道德力量约束春秋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主张君子都树立仁德的美德,这种反求诸己,宽以待人就是仁德,而小人根本不具备仁德的品质,他们通过怨恨他人来满足内心扭曲的快感。《论语·卫灵公》也有记载:“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P228就是说君子要是不得志他会坚守仁德的本心,不生妄念,平静地面对自己的际遇,不断学习提高境界,静待时机,而小人如果不得志他们会为了自己的目标穷尽一切手段,不惜伤害他人。君子骨子里有坚定不移的毅力,一直坚守仁的本心,他们明白自己德行修养的目的是“穷则独善其生,达则兼济天下”。《论语》中记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2]P225君子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首先是认真对待工作,进一步是让上层统治者生活幸福,更进一步是要改善所有人的生存状况,让百姓都生活安适,这是尧舜都还没有做到的艰巨事业,但却是君子奋斗一生的终极目标。

2.“君子”“小人”义利观之别

在义利观上,《论语·里人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P55这句话开启了后世争论千年的义利之辨。君子为了道义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没有的德行的小人一心只想着自己能获得什么利益,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但孔子并不反对个人追求利益,他曾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2]P118说明孔子是将富民作为治国的重要举措的,他也承认追求物质利益是人性使然,孔子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2]P49但在孔子看来,追求物质财富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需要,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道义、仁义的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2]P240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并且追名逐利是要以义作为衡量的标准,义者宜也,符合道德规范的事物才能称义,孔子说:“君子处之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P52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2]P101君子能够立足于天下不会无所适从,就在于他们将道义作为待人接物的标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这条标准去推己及人。孔子认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P23君子往往不计较私利,愿意团结他人,小人却为了利益相互勾结。君子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绝不干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而小人出于利益的勾结,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无所不为,而在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惜与人反目成仇。重义轻利的君子受人推崇,见利忘义的小人遭人唾弃。

孔子论说“义”的时候常常和“勇”联系在一起,孔子说:“勇者不惧”,[2]P219是说君子勇敢追求理想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但是一味的勇敢是行不通的,如果没道作为前提约束,还是会出现过错的。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2]P270所以“义”是“勇”的前提,但只有道义也是不行的,“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施行道义而没有去做是不勇敢的表现。所以有勇无义、有义无勇,都不是君子的作为。此外,“勇”与“仁”也是紧密联系的,“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2]P206勇敢的人一定怀揣仁爱之心,仁是一些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勇敢没有仁爱之心,行为导向就会出问题,譬如小人,没有仁爱之心,总是见利忘义,即使有勇,也只会做出损害别人利益的事情。

(三)“君子”“小人”交际观之别

在待人接物方面,孔子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建立起亲亲、尊尊、君君、臣臣的人伦关系,但孔子所说的“和”并不是要一味的苟同和服从,而是在保持自我独立的基础上有差别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P200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上不刻意迎合别人的观点,小人习惯于趋炎附势,盲目服从有权势的人,但在内心深处对别人是非常不友善的。孔子认为君子为人坦荡,一片赤诚,待人友善但不刻意迎合别人,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P111小人通过暗中勾结获取私利,心胸狭窄,时常忧愁,计较利益得失,内心局促不安,而君子心胸宽广,内心坦坦荡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会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别人的利益,总是舍己为人。在用人方面,孔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2]P202这是说在君子领导下工作很容易,但取悦他很难,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心,他不会接受,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会综合考察手下的才能,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去安排工作,而在小人手下工作,讨他欢心很容易,因为任何不正当的手段都很契合小人的口味,但等到他用人时常常对下属求全责备,百般为难。孔子认为君子一定是公平公正,不带一点私欲的领导,他们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且能很好地任用有才之人,用人如器,而小人恰恰相反。在行为上,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2]P182君子德行高尚,心胸宽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会尽力促成别人的好事,为别人的成功真心庆祝,不会去破坏任何美好的事,体现了君子推己及人的品格,看到别人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不助长他的风气,及时指出,用仁德的心去感化教导别人。而小人心里扭曲自卑,心胸狭隘,善妒,容不下别人的好。

(四)“君子”“小人”学习观之别

在面对知识和错误的态度上,君子小人也有所不同。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其中的一点就是知者不惑,君子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保持清醒。孔子指出,仁义之质和博学于文是君子不可或缺的内核,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P87这里“质”就是“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2]P235中所说的“以义为质”,这里的“文”也不是一般所说的“文采”,而是博学于文。有仁义之质,而缺乏知识,其言行难免流于粗野,如果有知识文化,而缺乏仁义之质,就不免虚浮,华而不实,一个人既有仁义之质,又博学于文,两者配合得当,相得益彰,就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在面对错误时,君子和小人也有截然不同的反应。《论语·子张》说,“小人之过也必文”,[2]P283小人对于自己的错误一定要掩饰。而“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2]P288君子的过失好比日食月食,君子出现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看得见。因为君子的过失大多是无心之举,当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会勇于承认,并自我反省,不会加以掩饰,所以人人都能看得见。

三.“君子”“小人”转化途径

虽然君子和小人在道德方面有很明显的界限,但孔子对小人也并不是彻底的否定,孔子说:“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2]P241雖然小人不可以承担重任,但他们也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发挥才能。并且君子和小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果君子停止学习,固步自封,不在彰显仁德,就有可能沦为小人,而小人如果不断学习,抛弃陋习,以仁来约束自己小人也是可以成为君子的。孔子曾说:“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2]P106只要小人有向善的真心,有追求进步的想法,孔子认为就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此人,相信他寻求进步的诚意,不必揪住人的过往不放。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2]P198意思就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是小人,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可见小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努力,不断向君子靠近。

要想摒弃掉小人的习性,从小人变成君子,就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才能领悟君子人格的含义并内化于心,《论语·子张》有这样一句话:“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P283只有广博的学习才能通晓成仁之道,学习典章制度、经书史册,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去除内心私的一面。在体悟到仁的内涵并立志要发挥仁的品质之后,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吾未之有得。”[2]P109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仁的品质发挥出来是否做到了“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2]P197此外,小人要时常反省向君子看齐,君子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无过错,并且遇到错误不害怕改正,《论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2]P252小人要想成为君子也必须时常反省以及的行为是否合乎仁,审视自己的弊病并及时改正。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朱熹[宋].论语集注[M].山东:齐鲁书社,1992.

[4]段维龙.论语的智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5]雷原.《论语》——中国人的圣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韩伟涛.先秦“君子”“小人”“贤人”“淑女”观念演变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0.

[7]于福存.试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小人观[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45-47.

[8]张秉楠.君子小人辨——孔子论人格[J].社会科学线,1989(04):84-90.

[9]凌华.孔子君子小人观的现代价值阐释——试论为政者的道德品质[J].企业导报,2010(02):239-241.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小人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君子无所争
木勺小人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