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时代命题。广东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机遇,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引领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关键驱动,奋力打造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为全国教育改革探路先行。
一、高位推进,蹄疾步稳
(一)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谋划
一是坚持强化统筹、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纳入部省共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写进工作备忘,列入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任务,纳入市、县政府教育履职评价指标体系,“破”“立”并举、系统集成、协同推进,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得准、落得稳、落得实。及时制定《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分工方案》及《负面清单》《工作任务清单》,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破僵局、开新局,提振信心、鼓舞士气。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立体攻坚。发扬广东敢为人先的精神,制定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工作方案》,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确定9个地区、39所学校、293个项目先行先试,各地各校争当教育评价改革“排头兵”“尖刀连”,形成省、市、县、校立体攻坚的格局。配套印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管理办法》,加强试点管理,把试点省建设落实到事、责任到人,争取试出成效、早出经验。建立工作台账和调度制度,定期盘点、精准指导。
三是坚持加强指导、典型引路。教育评价改革既是政治任务,也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遴选800多名专家组成专家库,为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专项课题研究并立项15个,为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分层分类分区域先后在地市、高校召开10场现场集中调研推进会,及时把握进展、发现问题、交流经验、树立典型;分期分批征集发布典型案例,2022年征集案例272个、评出优秀案例83个。
四是坚持督查问效、营造氛围。对各地各校教育评价事项集中摸底,部署开展“十不得一严禁”落实情况自查自纠和专项督导。严厉查处违规行为,及时约谈有关部门、责令处理责任人员,并对违规学校给予暂停招生的重罚,保持高压态势,严防“破窗效应”。开展教育评价改革主题征文活动,收到征文1300余篇,评出优秀论文372篇并结集公开出版。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开设“教育评价改革广东在行动”专栏,策划教育评价改革专题报道,营造活力竞相迸发、争先恐后的改革氛围。
(二)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践
一是地市组织实施,深耕细作教育评价改革“试验田”。广州依托“云考核”服务平台,创新开展“无感、阳光、智能”的一体化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赋能中小学教师副高级职称评审教学能力考核业务。河源把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作为市委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来抓,实行挂牌督办,强化过程监管,对试点项目实行亮灯管理,压实责任。东莞建立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推进工作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镇两级评测队伍,每年设立23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工作有序开展。中山结合落实“双减”,改革学校、教师、学生和课程评价,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走深走实。佛山、云浮等地通过开展专题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中研讨、县(市、区)教育局局长会议研究、中小学校校长大讨论等,积极争取各方支持,营造了浓厚的教育评价改革氛围。
二是县区奋勇争先,争当教育评价改革“排头兵”。深圳市龙华区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探索构建基于现代测量理论、具有先进技术支撑、集“四个评价”于一体的科学多元的区域教育质量测评体系。中山市南头镇实施全员评价、全面评价、全程督导评价,教育业务管理部门人员(教研员)等全员接受服务对象的评价,破除以往自上而下评价人的制度弊端。佛山市南海区搭建学生发展性评价平台,开展基于课程标准和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学业水平监测、影响学业的相关因素问卷调查,既监测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也监测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考查科目,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成才观。
三是学校冲锋在前,力争在教育评价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华南师范大学改革专任教师聘期考核办法,按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三种岗位对专任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对不同类型岗位指标和权重进行差异化设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突出质量创新、应用导向、贡献导向,体现“到企业去、到工厂去、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服务目标,推进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力求科技创新“上层次”、科研成果“接地气”、服务社会“用得上”。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个性化,以教育大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为前提,建立“一脑五平台”无痕教育评價系统。中山市石岐体育路学校加强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建立“五育并驾齐驱”的评价机制。
二、成效初显,坚定信心
(一)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师生上思政课和联系学校制度化、常态化。从省层面到各地市,各部门教育职责更加清晰,定期汇报教育工作形成制度安排,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健全。深入开展市县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各地优先发展教育的意识更加强烈、责任更加明确、保障更加有力。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教学评估等,均明确不与升学率挂钩,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政绩观得到彰显。
(二)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落实
实施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打造本省教育质量监测队伍,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现全覆盖。高职“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分类评价高职院校、推动高职院校错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一轮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成效显现,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格局初步形成。
(三)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
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把师德师风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各环节,贯穿于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聚焦教书育人主业,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教师工作量考核、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绩效工资分配不再与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简单挂钩。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和评价标准条件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惩处更加规范,推动形成有利于教师全心从教、潜心育人、安心治学的良好氛围。
(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逐步构建
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依托综合素质档案信息平台,初中、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断完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高考改革不断深化,各地市先后出台了中考改革实施方案,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不断健全。将优质普通高中学校50%以上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命题工作研究和命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切实改变,试题开放性、科学性不断增强。
(五)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如采用揭榜挂帅方式遴选“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不将学历、资历等作为评价指标,唯能者上;各类人才项目申报时不再统计人才帽子,不对资历等作限制性要求;各类校园招聘中,不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积极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优化整合各级人才计划,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逐步完善。
征程万里风正劲,劈波斩浪勇向前。广东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积极探索改革路径与举措,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提质升级,为推动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