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

2023-06-11 21:06孙会幸琪琪陈文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残疾人高质量

孙会 幸琪琪 陈文

2022年1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及各个分论坛在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百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各级残联负责同志以及华为、阿里巴巴等高科技助残企业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及各分论坛。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程凯,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军伟,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立新,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万力等领导同志出席并致辞。

开幕式后,在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郭春宁主持下,围绕“提升残疾人发展能力,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主题,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立新教授,江苏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万力同志,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林闽钢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国残疾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吕军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葛忠明教授分别作了主旨发言。下午论坛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教授继续主持,针对现代化进程中残疾人事业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邹广文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朱健刚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齐心研究员以主旨发言的形式,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对策建议。主旨发言后,举行了高科技助残企业代表圆桌会议和七个分论坛。本刊将分两期陆续刊出分论坛的会议综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本届论坛成果。

分论坛一: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残疾人事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承办,由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焦若水教授主持,深圳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基地)执行主任周林刚教授和陈永海研究员进行了点评,九位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系主任严新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基于脆弱共性和特性的残疾人事业治理研究》。他指出,残疾人事业治理应以权利为本、需求为本,从残疾人主体性出发,关注不同阶段残疾人的需求与支持。他提出的“水母型”社会结构、脆弱性等观念,为残疾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根据水母型社会结构的分析,他认为医疗、康复、教学、培训对低龄阶段残疾人非常重要,持续到青年、中年阶段将转化为政治主体的参政议政能力、经济主体的就业和收入获取能力、社会主体的角色承担能力,最终受益于老年阶段。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静教授作了题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发言。他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人群、全地域、全方位的富裕,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和差异性。高质量强调发展的稳定性、发展的均衡性、体系的全面性。实现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富裕,要关注普惠和特惠相结合、扩面和提质相结合、精准和全面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基层联动相结合、稳定保障和动态调整相结合、内容丰富和程序简化相结合,并要在实施中做到坚持辩证思维,坚持系统思维,坚持全生命周期、全人、全域、全面、全为的考虑,坚持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客观规律等。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张峻豪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残疾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基于可行能力的分析框架》。他认为,残疾人的共同富裕体现了过程和结果统一的特点,是一个功能性活动的集合,提出以残疾人就业能力、社会生活参与能力、资源获取能力以及风险抵御能力四种功能性活动能力作为残疾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的重要评估维度,以促进残疾人更大程度参与共同富裕、享有富裕成果为标准的十四个具体指标方向。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周如南副教授以《福利多元主义视野下中国残疾人服务事业产业化路径研究》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认为,发展残疾人服务行业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作用,实现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鼓励各类形式的资本进入残疾人服务业市场,积极与社会力量进行联动。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他们作为残疾人服务产业主体的作用,推出一批残疾人服务龙头企业,引领残疾人服务业创新。充分发挥不同行业和部门的优势,实现残疾人服务资源和产品合理配置,满足残疾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从而最终推动中国残疾人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文斌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蕴意、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他指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应是走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基本目标是让每一个残疾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根本使命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总体任务是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现代化。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面临制度保障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服务质量不达标等现实困境。所以要从发展目标、顶层设计、协调发展、善治善为等方面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刘婧娇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通道抑或障碍?信息技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以重度视力障碍人士为例》。她指出,当前主流数字鸿沟研究忽视了技术的环境阻隔对残疾人的影响,重度残疾人在获取所需的特定网络资源时,与信息环境互动不良会塑造信息技术发展、使用、主导和政策环境壁垒,生发信息领域的相对不平等。所以,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应以人本公共性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规范,充分考慮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匹配信息弱势人群的需要,为全体社会成员赋权。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陈仁兴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残障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研究》的发言。他认为,当前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呈现“去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越发专注于个案辅导与医学康复等个体性目标,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结构改良的社会使命逐渐弱化。因此,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建设中,要兼顾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将基于包容性发展战略的社区康复作为残疾人社会服务重点,建立具有本土化与可操作性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总体框架。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常晓茗副教授的发言题目《科技跃迁对残障发展的支持与赋能》。她认为,人对增能的渴望推进科技实现赋能增能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将科技变为赋权的中介与赋权的途径。技术发展只有与人文发展联结,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要通过多元化的政策导引实现技术和人文的双向发展,不仅要在技术自身内在生成中扩大创新应用,也要在技术赋能中關注残疾人的生命关怀,通过技术发展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

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李扬作了题为《浅谈破解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诸多难题——以大连为例》的发言。他指出,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宣传不足、认识不全面、法规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统一认识、共同行动,从提高认识、推精品佳作、重视人才、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立法、加大宣传力度六个方面入手,实现无障碍城市追求的系统、规范、便利、安全、全龄友好的目标。

分论坛二: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分论坛由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承办,论坛主持人为四川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蒲晓红教授,吉林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才生教授对发言进行点评。有10位来自残联、高校、康复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作大会发言。

西北大学许琳教授在题为《智障者及其监护人的养老困境与“双养”需求》的发言中,首先分析了智障者养老的特点:养老需求提前,就业率低导致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智障者对监护者的依赖性较高,单亲家庭占比较大等。这些特点导致了智障者存在着诸如家庭收入不足、健康状况不佳、社会参与受阻、未来安置计划缺失等问题。同时也指出监护人的困境,例如,健康危机、照护压力大、照护人力少、照护难度大、照护时间长等。许琳教授认为,需要从制度层面改变目前智障者及其监护人的养老现状。

武汉理工大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余艳萍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省、市、社区层级各类辅助技术专业机构的服务提供研究》。该研究认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的重心在基层。但目前街道及社区层面辅助器具不足,各级政府在辅具提供中的职能界定不清晰,仍是急需应对的挑战。该研究从服务流程角度阐述了服务提供的现状,并提出了服务提供中面临的困境。目前在审核过程中,辅具机构和残联存在协同性缺位问题,如申领、适配过程不够便民,辅具发放时间长,采购制度不规范等;在评估过程中,不同学科评估专家之间、目录与实际评估的匹配性不高;在适配过程中,辅具精准需求与政策规范的协同性缺位。基于以上困境,她提出了(1)推动“互联网+辅助技术服务”发展;(2)形成跨专业团队合作,推进高质量服务质量;(3)积极推进辅助器具适配的供需匹配的具体建议。

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曲思泽以《社会支持视角下提升残疾人社会服务机构发展质量研究——以南京市“残疾人之家”》为题作了报告。首先,介绍了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现状与特色。目前南京市已经明确了公告服务的建设目标、构建了多样化的发展格局、探索了特色化的建设路径、通过部门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南京“残疾人之家”就是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的一大特色。其次,分析了南京市残疾人社会服务存在的困难,主要包括托养照料服务供需失衡、专业化人才匮乏、志愿助残服务欠佳等。最后,提出了残疾人社会服务发展的路径建构。即政府主导,构建“政府—社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专业化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志愿服务队伍,提升服务残疾人能力。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刘战旗报告题目为《从生活照护到全面发展:新时期我国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制度研究》。报告从残疾人托养照护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出发,对相关政策实践成效与薄弱环节进行了检视。建议应该以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实际照顾需求为核心指标筛查服务对象,细分护理补贴标准与照护服务等级;不断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保障层级,使其拥有更多参与、选择、发展的权利与机会;回应残疾人多元化服务需求,建设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托养照护平台及相应转介衔接机制;建立与财政支付能力和家庭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分类分级多方付费机制。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相林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新工科背景下听障大学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她介绍了听障生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目前听障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模式、新工科背景下听障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学校特色的听障生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四川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学院王汝辉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因为觉得重要,所以渴望出游”——残疾人旅游重要性感知对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从精神文化领域对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残疾人旅游重要性感知显著影响旅游意愿;风险感知会调节残疾人的旅游重要性感知对旅游意愿的影响。提出未来研究要聚焦残疾人旅游社会互动的深层机制。

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原主任朱一敏的发言题目为《赋能视角下早期发现阶段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支持服务》。她在发言中指出,目前特殊需要儿童存在康复延迟、专业支持不足、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可以通过建议咨询、家长培训、心理支持、资源链接等实践服务进行赋能。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杨俊鹏以《从 131 份裁判文书看残疾人婚姻权益保障:困境与纾解》为题作了报告,采用案例实证、理论建构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残障者婚姻的自主性受限、容易遭受家庭暴力等歧视性对待、生育或抚育子女的权益容易被限制或剥夺、夫妻之间相互忠诚的权益易受侵害。报告提出应确保残障者及其婚姻被平等看待。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谭洪的报告题目为《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评估及效能优化——基于湖南省 243 个定点康复机构的深度分析》,针对目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不足之处,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应该从政府支持、机构支持、家庭支持、综合体系建构四个方面对现有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进行优化。

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社会工作师孙幸花的报告题目为《以 ICF-CY 为导向构建 3×3 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对脑瘫儿童康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了基于ICF-CY的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对其进行模拟实践及优化以后,发现其对提升脑瘫儿童的康复服务起到了显著作用。

分论坛三: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与共同富裕

“殘疾人高质量就业与共同富裕”分论坛,由残疾人劳动就业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振飞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李长安教授对发言进行点评。来自中国残联、高校、公益组织的8位研究者紧扣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方法、策略,强调通过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

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赖伟的报告题目为《促进残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赖主任在发言中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与残疾人就业扩容提质等方面呈现的新面貌,分析了制约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因素,指出影响残疾人就业规模扩增、就业政策优化和就业质量提升的难点堵点。他指出,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残疾人工作要将促进残疾人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就业支撑,拓展岗位资源,抢抓数字经济先机,引领涉足新形态新领域的残疾人就业创业,还要注重培育工匠精神和传播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残疾人价值理念,以推动共同富裕,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实现。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立雄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残疾就业:什么问题?如何支持?》。他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已转变为残疾人“就业难”与残疾人“招录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当前残疾人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在于残疾人口结构的变化,就业质量差成为残疾人就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他提出要落实优势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支持模式,通过提升残疾人人力资本、细化残疾人就业行动计划措施和把残疾人就业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

兰州大学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焦若水教授以《西北地区残疾人就业的挑战与出路》为题作了报告。他在分析了西部地区残疾人就业所面临的严峻自然环境制约、社会需求度不高、就业培训与就业脱节等三大挑战后,提出西部地区残疾人就业质量提升的三大出路:一是根据西部地区发展和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残疾人就业方向,大力提升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并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机遇,在残疾人资产积累上创新;二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升培训与就业的精准性;三是做好宣传工作,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开发残疾人就业资源。

无锡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朱永彬以《推进高质量就业服务,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新时期帮扶残疾人就业无锡实践》为题,全面介绍了无锡市残疾人就业的整体状况,阐述了新时期无锡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创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政策,体系化提升残疾人就业技能,构建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力量等共同参与的残疾人就业帮扶体系,大力丰富企业资源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环境,注重开发家门口就业岗位,培育专业化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典型经验。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残疾人劳动就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廖娟介绍了《残疾人工资歧视研究》的研究成果。她从共同富裕视角,阐述了残疾人工资歧视研究的重要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通过对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残疾人工资歧视的客观存在性,揭示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对消减残疾人工资歧视的积极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廖慧卿副教授介绍了《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研究》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心智障碍者就业存在残疾人参与率低、薪酬低、职业类型单一、用人单位提供合理便利意愿不高、职业人格缺失等就业安置问题。廖慧卿副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残疾人对支持性就业服务的强烈要求,提出政府部门安排残疾人就业应向心智障碍者倾斜、大力发展支持性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就业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推行职业重建服务等创新心智障碍者就业支持政策与服务的建议。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做了《企业履行安排残疾人就业社会责任中的认知壁垒与现实困境》的报告,分享了关于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残疾、残疾人、残疾人就业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认知的探索性研究,初步发现用人单位存在着残疾人刻板印象、怜悯之心、残疾人与健全人差别等方面的认知障碍,阐述了残疾人招聘渠道有限、能力评估困难、环境改造困难、业绩管理困难、外部环境风险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打破认知壁垒、搭建信息平台和推进标准认证等企业应对策略。

上海浦东新区众帮公益服务中心主任牛志华做了《新媒体融合就业与共同富裕》的报告,介绍了新媒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残疾人从事新媒体领域就业的新机遇,分析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明显优势,介绍了促进残疾人新媒体就业的具体做法,提出残疾人参与新媒体就业可以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凝聚社会公益力量,从产业助残、科技助残和文化助残等角度构筑残健融合体系,以体系化方式解决好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共享问题,推进残疾人社会融合,实现共同富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李长安教授对分论坛各位专家的报告逐一点评。他指出,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残疾人充分就业问题;其次要帮助一些残疾人先富裕,再实现先富带后富;最后以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就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正如分论坛主持人所指出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围绕残疾人高质量就业和共同富裕进行研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残疾人高质量就业与共同富裕”分论坛的报告和发言,也是各界人士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积极实践。

(责任编辑 李泽慧)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残疾人高质量
共同富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