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副教授) 沈小燕(教授)(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 江苏南通 226019)
当前国家正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文科建设追求的是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文科教育自我革新与创新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会计学作为典型的文科专业,是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要承载。如今,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不断改变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会计理论、职能、组织方式、工具手段、工作实务等都产生了显著影响,绝大多数传统会计工作将被计算机所替代(Frey 和Osborne,2017)。因此,当前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精神改革重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据统计,目前国内包括独立院校在内开设会计学专业的各类高校近480 家,地方院校占绝对比重,“双一流”院校仅占不到17%。但与“双一流”院校相比,地方院校在教研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着更大挑战。所以,面对激烈的院校竞争和不断演变的社会需求,地方院校会计学科需要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克服同质化倾向,走出特色发展道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特色型专业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核心竞争力。
南通大学于1912 年创办,是南通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南通大学会计学专业始建于1993 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国内普通本科、中外“双向”留学生本科、专业硕士的专业培养体系。2021 年获批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本文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分析地方院校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以南通大学为例,阐释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改革实践,以期为相关院校会计学专业改革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大智移物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孙芳城等,2018;唐大鹏等,2020),会计职能逐步转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战略决策辅助等管理职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复合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行业(Al-Htaybat 等,2018)。会计工作模式将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发生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正加速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Frey 和Osborne(2017)认为传统会计职业有很大的概率将被计算机代替。财务机器人、企业ERP 等财务应用软件已对传统财务岗位产生实质替代。然而,企业战略决策等管理会计智能由于具有复杂性、难估计、综合性等特点,难以被计算机所取代(唐大鹏等,2020)。因此,会计角色正在从“核算反映”向“智能决策”转型升级。原来以手工记账、基础财务分析等为主要目标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技术革命下社会需求与会计高等教育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唐大鹏等,2020)。此外,世界格局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会计学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适应全球新局面的能力。
高校会计教育应及时适应时代环境变化(何传添等,2014),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等新形势,结合时代之变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调整,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提升学生的复合技能。然而,与一流院校相比,不少地方院校由于教学课程固化、师资力量缺乏、教研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地方院校应结合自身层次、特点,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明确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以能力培养为根本,不断完善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张春颖和冯建军,2012;何玉润和李晓慧,2013;苑泽明等,2018;舒伟等,2021)。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直观体现。由于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导致课程体系固化、陈旧。大学生往往有获取新鲜知识的强烈愿望,关注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会自发产生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动机。通过对南通大学会计学专业2019 和2020 级共267 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会计学专业学生已经自发产生了跨学科融合知识学习的渴望和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88%、75%、91%、71%、92%和7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法律、数据分析与数据建模、金融、计算机编程、财务软件模拟训练和科研学术课程。然而,大多数地方院校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仍以会计学科课程为主,课程体系设置的广度不够,跨学科课程少、程度低、范围窄(唐大鹏等,2020),专业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不突出,课程理论陈旧,与实际环境不符(唐大鹏等,2022),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适应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唐秋烨(2011)建议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加与会计学密切相关的跨学科课程,构造学生多元化知识结构。何玉润和李晓慧(2013)与张肖飞(2020)都认为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和特有的资源优势条件,增设相关特色课程,凸显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是拓展会计理论、保证学科分类重构和课程教材优化效果的重大引擎(唐大鹏等,2022),而教学方法是知识传授的手段。师资是否充足、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与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紧密相连。目前,尽管已有不少会计教材融入了智能会计要素,但会计新师资补充慢,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社会实际需要。新形势下会计教育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师资问题(唐大鹏等,2020;王爱国和牛艳芳,2021)。同时,教师缺少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复合知识,缺乏对实务的跟踪,难以在教学中融入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等要素。此外,尽管各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实际教学中仍以(线上或线下)课堂讲授这一方式为主。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影响,课堂讲授方式下容易出现“教学分离”,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是会计工作的职责所在。近年来频发的会计造假事件再次敲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警钟。《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 年)》都明确指出要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全面提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然而目前对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不足。国内不少地方院校仅开设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门课程,学时也非常有限,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弱化、流于形式。张春颖和冯建军(2012)提出要将商业伦理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和会计教育环境下,地方院校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协同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各地方院校会计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
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南通大学会计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大力推动会计学科改革与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在专业发展中具有纲领性要义。南通大学会计系一向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每隔四年修订一次。2013 年版培养方案强调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市场竞争环境的综合素质。2017 年版培养方案进一步确立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诚信品质,掌握会计、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的目标。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简称“数智”时代)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思维都提出了全新要求。佟成生等(2014)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知识与方法、数据分析、软件使用、潜在风险把握、企业商业模式、战略选择评估、宏观经济分析、行业前沿等相关知识和能力。企业管理数字化进一步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当代会计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公共利益、发展、专业怀疑、分析判断、全局视野”等五个方面的思维模式(Mintchik 等,2021)。基于这一判断,2021 年南通大学会计系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学科发展态势和新文科建设精神,以“道德、素质、知识、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管理型、决策性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交叉、复合、诚信、创新的培养思路,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能力矩阵等方面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大修订,确定了五大培养目标和能力矩阵要求,以能力矩阵为导向,明确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目标与能力矩阵的匹配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矩阵匹配关系
课程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社会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新文科建设要求的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要同时提升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跨学科属性。南通大学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程、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与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属于通识类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属于专业类课程。南通大学会计系对通识类和专业类课程都进行了跨学科设置。此外,根据“数智”时代会计智能转型升级的背景,增加了管理会计课程的比重,并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融入信息化要素。
1.通识类课程跨学科设置。通识类课程具有广博性和基础性(何玉润和李晓慧,2013),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边界、社会认知和基本素质。南通大学会计系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地方经济特色,学生可修读《纺织导论》《电子信息工程导论》《建筑概论》等特色课程,在增强学生知识宽度的同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属性。
2.专业类课程跨学科设置。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求有较强的会计职业能力,还要求兼具计算机、数据分析、法律、企业管理、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为此,南通大学会计系通过设置如下页图2 所示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
图2 专业课程跨学科设置
3.专业课程比重调整。“数智”时代,会计职能已逐步向智能决策转型升级。根据《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15 年)》,南通大学会计系适度增加了《管理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智能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比重,适当缩减了传统会计核算类课程的学时。
4.相关课程融入信息化要素。鉴于会计实务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南通大学会计系从教材选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安排等方面,将新兴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构建智能会计专业课程。目前,已开设的相关课程包括《智能会计信息系统》《大数据与智能会计》《智能财务决策》 《财务分析可视化》 《智能审计实验》等。
会计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素养培育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除开设《廉洁教育概论》《专业入门与专业伦理》等课程外,将《会计职业道德》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本质上,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是推进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优良作风的关键举措。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助于构建完备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体格(唐大鹏等,2022)。南通大学会计系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挖掘、凝练思政要素,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与贯穿,实现了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全覆盖,有效推动了学生价值观塑造、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与综合能力培育的一体化发展。
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就业和能力评价的重要依据。南通大学会计系多年来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教学与初级会计师、CPA 和ACCA 等国内外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挂钩的机制,倡导相关课程根据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为参考制定教学大纲,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考试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提高专业教育的实务导向,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成就感和教学成效,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建设,南通大学会计系已形成“校内实践课程、产学互动平台、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实践课程与实验室建设。南通大学会计系建立了包括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会计模拟实习、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案例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内的相对完整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建有管理会计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
2.搭建产学互动平台,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南通大学会计系与地方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软件供应商探索产学平台建设,聘请从业人员担任行业导师,邀请行业导师进课堂,搭建学生与从业人员互动交流平台,提升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知,增强对行业发展动态的理解,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推动产学一体化发展。
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近年来,南通大学会计系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建立10 个与课程教学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充实的实践教学资源。
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依赖于优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保障(杨淑媛等,2013)。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优化师资存量。对现有师资进行培训是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唐大鹏等,2020)。南通大学会计系多次组织教师参加智能财务分析培训,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的水平与能力。
2.跨学科师资补充。新文科建设要求具备不同层次、教育背景的复合型教师,但现实当中引进新教师、特别是具有复合背景的教师极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南通大学会计系转变思路,优化利用校内师资力量,打破学科门槛限制,在学校的支持下,在学校范围内补充相关课程教师,如法律相关课程聘请法律系教师、编程类课程聘请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特色课程邀请特色课程所对应学院的教师等,解决了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的兴趣相对广泛且差异化明显,学习目标、发展潜能在客观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为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具备参加各类竞赛比赛的能力,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南通大学会计系创新性地开展了本科生培优计划,每年在会计学专业大二年级中根据综合评测成绩排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导师,采取双向选择机制,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培养,探索分层次培养模式。在培优计划下,南通大学会计系学生参与各类比赛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升,逐步产生明显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学院其他系所纷纷效仿实施。
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盛明泉和王烨,2010)。南通大学会计学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建立起“双向”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走出去”。为提升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与美国一所大学建立合作,开设“2+2”会计学中美合作班;二是“招进来”。近年来,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招收会计学本科留学生。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关乎教学成效。南通大学会计系近年来逐步转变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互动教学模式,采取案例式、线上课程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汇报讨论式、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策略,尝试研究性教学与合作性学习,探索以研究促教学,将学术研究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批判思维。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评估机制,加强过程表现考核,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面对不断演化的社会需求和日趋激烈的国内院校竞争,地方院校会计学专业需根据新文科建设精神,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起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南通大学会计系将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新文科建设精神为指导,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南通大学会计学科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