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普及更加全面,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亚意识形态活跃、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碎片化信息泛滥等问题。本文从坚守舆论阵地、增强正向供给、增强技术赋能等方面出发,探求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逐步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肩负起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优化路径
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现实世界延伸到了崭新的网络世界。[1]网络的普及化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维导向、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单向灌输、说教和劝导式的价值观引导模式逐渐式微,如何构建新形态下价值观塑造成为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必须顺势而为,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工作,发挥其在网络空间的价值导向、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的功能,从而去浊扬清,弘扬正能量。
一、新媒体特征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影响
(一)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引发大学生的心理认同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形式,同时传播集文字、图片、声频等于一身的信息已成为现实。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声也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性。首先是表达方式的隐匿性。新媒体平台不会透露任何个人信息,也拥有无法追踪的流动身份。很多时候大学生无法在熟人面前表露的情感,就可以至新媒体平台,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的形式宣泄。这种方式既断绝了“观看与被观看”的模式,也得以享受另一个隐藏的、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一面。其次是表达话语权的去中心化、多样化。新媒体平台去中心化的传播结构,打破了传统媒介少数人把握话语权的时代,话语权从少数精英下放至普通群众,为大学生提供了机会更为均等的发声平台。此外,新媒体平台明显具有多样化和随意性的特色,能够结合短视频、表情包、图片等形式进行表达,所以更容易被大学生认同,在释放情绪、表达观点时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契合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当下,大学生的学业繁忙,致使他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了碎片化特征。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恰恰迎合了他们间隙化娱乐的需求。新媒体平台可以满足他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信息的要求。一是碎片化信息满足时间要求。碎片化的时间直接导致了大量碎片化信息的需求产生。在快生活节奏的当下,碎片化信息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在吃饭时、坐公交车时的间隙时间,都可以通过抖音、微博、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在短时间内既可以娱乐又可以让大学生及时获取资讯,同时又有了一种充分利用时间的满足感。二是快速、便捷的时效性。新媒体平台上整合大量的教育资源,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可以高效解决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且图文并茂,话题集中,针对性强,更能切中问题要害。例如,哔哩哔哩网络就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交流的网站之一。
(三)新颖化的社交方式广受大学生青睐
在网络空间下,一种新型的通过新媒体平台搭建的人际关系网络开始出现。这种新颖的社交方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社交。一是拓展更多的社交关系。在网络生活中,新媒体平台保持较低的社交成本优势,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关注、认同、赞扬获得社交激励,进而转变为社交关系,交友变得从未如此简单。二是巩固和增强社会关系。对于异地分隔的大學生来讲,依托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动态、朋友圈等途径实时关注彼此的动态,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电话以及其他互动方式来维系情感。在其他关系的促进上,社交媒体同样起作用,比如有时候对一些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倾诉,就可以通过发朋友圈、微博动态等方式实现,而且还能实时进行转发、留言、回复和点赞。三是获得社会支持。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找到不少盟友,如学习群、健身群、减肥群等圈子,因为目标相同,所以能够相互理解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在各类新媒体App(小程序)上,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布信息,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想要受关注的心理,也方便了同辈之间的交流。
二、新媒体环境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空间,各种话语权交替,各类意识碰撞,导致网络空间的非主流现象大行其是。其结果就是主流价值观念逐渐式微,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行为背离,对主流价值观印象逐渐松动。因此,我们在享受网络新媒体带来的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应该对当前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和了解。
(一)亚意识形态活跃,弱化主流意识引导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是在严峻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的。一方面,新媒体平台是舆情发酵的主要信息源。在互联网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恶意挑动公众情绪、制造社会舆论以博取关注度的事件屡见不鲜,其中掺杂的逆主流舆论、反主流论调对主流舆论的影响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热衷潮流,认同新媒体渠道的信息。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缺乏系统的监督,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与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阵地。[3]
(二)泛娱乐现象严重,干扰价值观念认同
泛娱乐化现象的出现,是大众文化中的娱乐趣味向不同领域扩张的结果。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指出,“当人的一切活动成为娱乐的附庸时,其结果就必然导致人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4]。首先,主流文化被边缘化。网络泛娱乐化所倡导的娱乐观念片面追求短暂刺激的感官体验,使得大学生追求所谓的“饭圈文化”“网红文化”,导致主流文化无法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对高尚精神信念的追求逐步丧失,而沉溺于娱乐至上、狂欢至死的体验性,使理性道德逐渐让位于生理快感。其次,娱乐消费观念盛行。泛娱乐主义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异化了他们对物质的需求。在符号化消费的引诱下,大部分学生物欲膨胀,超前消费。最后,审美观念庸俗化。泛娱乐主义拥护的低俗审美逐渐排斥赏心悦目的审美观,将大学生带上低俗趣味的错误轨道,直至审丑内容屡见不鲜时,以丑为乐,甚至以丑为荣。当这些无底线的内容成为日常,那么高尚道德、崇高理想就会被抛弃一旁,这种轻佻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负面作用可见一斑。
(三)碎片化信息泛滥,深陷算法“信息茧房”
碎片化信息的泛滥剥夺了大学生思考和理性的态度,并且在算法的加持下,他们从网络空间获取的信息越发单一,自然地就被束缚到“信息茧房”之中。首先会降低深度思考的能力。物质决定意识,人的思维方式是由接收的信息决定的。而碎片化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截取整体中的部分片断,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对事物的呈现不够严谨、全面。因此,对于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大量持续地接触来自抖音、微博、朋友圈等平台的碎片化信息,可能导致个人整体的知识体系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后都不太可能形成了,进而导致思维狭隘,降低认知成本,弱化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其次会精准测绘用户画像,同质化偏好。算法主导的个性化推荐会将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信息进行数据量化,基于用户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匹配,固化其原有偏好。大学生们获取的同质化信息会越来越多,致使他们会深陷算法技术构建的信息流中,陷入“信息茧房”的泥潭。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优化路径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大变量。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归属亦决定了整个社会未来的价值走向。引导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空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一环,也事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业。我们要坚守舆论阵地、增强正向供给、增强技术赋能,防范网络空间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
(一)坚守舆论阵地,牢牢掌控主流价值网络话语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5]网络信息超载与短平快传播模式的混杂,导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多重挑战。我们要通过强化主阵地建设、设置热点化议题等方式,推动互联网释放最大正能量。
第一,强化主阵地建设,控制网络舆论主动权。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始终把政治性放在首位,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一方面,要引导舆论。发挥抖音、微博上诸如紫光阁、共青团中央等官媒的作用,精心制作发布一些正能量红色题材、奋斗生活题材类的短视频,以正能量吸引高流量,使得大学生能接触并吸收正确的信息和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管控舆论。要加强新媒体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定期收集、监测内外网、微信、微博等的网络舆情,对社会、校园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在网上发布权威消息,避免不良信息的蔓延。对异常意识形态网络舆情要及早发现、迅速处置,防止舆情的迅速扩散,避免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
第二,设置热点化议题,巩固意识形态话语权。意识形态工作是从思想上引导人、影响人的工作,必须掌握主动权、打主动仗,做强做精做优“主阵地”。首先,在选题策划上,议题的选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刻跟踪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选取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和传播,同时又兼具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议题。可以围绕国家战略、重大国际事件,主动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讨论性的正向议题,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辩论,开阔思路。其次,在内容策划上,可以是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瞬间或者工作故事,也可以是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我们党的历史以及英雄的故事的影视作品。例如,《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就是一部叙事风格的国产动漫,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拟人化手法,将百年近代史和新中国成立后筚路蓝缕的发展史讲述出来,引发了巨大反响。
(二)增强正向供给,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空间文化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6]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要和时代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不断输出贴近生活、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
一是挖掘优质资源,创新文化设计。在形式上,要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充分发挥想象空间,通过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对传统节目感观的突破,将主流文化与时代潮流相结合,让文化活起来。例如,《国家宝藏》《社会主义“有点潮”》等节目都是大胆创新,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创造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7]。题材内容要贴近生活,贴合群众,激发共鸣;要弘扬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要用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价值占领网络阵地,减少“流量为王”“眼球经济”的低俗内容;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类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8]。最终,引领大学生走向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弘扬社会正气。
二是发挥意见领袖的网络导向作用。一方面,意见领袖通常是接触媒介信息比较频繁的人,他们会基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观点、价值判断等对接收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后再传播出去。大学生往往会对他们的观点深信不疑。要充分发挥官媒、自媒体大V、论坛版主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积极作用,坚持“内容为王”[9]、坚持“价值硬核” [10],客观公正地传递事实真相,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舆论倾向平衡,重塑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监管,让他们认清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要遵循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于逍遥在灰色地带、屡屡发表不当言论的不良媒体等,应该加大惩治力度,建立平台间的黑名单机制,定期公布并及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处罚。
(三)增强技术赋能,运用算法创新价值观引导工作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算法强大到足以引起关注的时代。[11]算法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工具,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一种新动能,但也存在诸多弊病。算法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背后掌控算法的平台和人,我们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其成为向上向善的教育工具。
第一,运用算法对引导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算法分发系统具备对既定目标进行价值观引导的功能,实时性评估和反馈是其关键优势所在。首先,可以实时采集大学生的线上行为数据,并将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融入算法体系,经量化分析实现大学生行为数据和思想数据相互转化,从而达到对引导结果动态评估的目的。[12]其次,运用大数据来提升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精准度,做到因人而异的“精准画像”,匹配学生思想行为的“痛点”,精准推送学习资源,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层次,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最后,算法系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浏览记录等动态进行实时反馈,在考虑算法伦理和价值设计的基础上,帮助教育者完善引导对策,调整算法内容池的配置比例进行内容分发,从而提升价值观引导成效。
第二,优化算法设计,提供优质内容。算法推荐产生的同质化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设计方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我们要在技术设计、数据采集、推荐分发等阶段对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技术进行完善和优化。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数据痕迹以可视化的方式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评估和展现,推荐一些优质内容,拓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广度,冲破“信息茧房”。另一方面,立足高校自身特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心,积极筛选思想度高、生动性强的精品资源,将其纳入算法推荐池,形成兼具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与开放性的数字资源矩阵。
参考文献:
[1] 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511.
[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80.
[3] 廖丽金.大学生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其提升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61-65.
[4]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外一种)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5.
[7]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12-15.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 罗仲尤,刘玉立.网络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探析[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6):111-119.
[10] 陈昌凤,张舒媛.新闻生产中算法运用的技术路径与价值逻辑[J].现代出版,2021(3):36-42.
[11] [12] 陶贤都,李肖楠.算法推荐影响社会舆论安全的风险及治理[J].青年记者,2022(14):33-35.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网络政治生态治理机制研究”(2019QNMK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