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军 贺访文 冯图 何斌
摘 要: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当前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热门课程,针对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探索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环境生态工程;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生态文明;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139-04
Abstract: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ourse becomes popular for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estry, ecology and other relativ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ent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of the course would be beneficial to students for forming a favorable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stablishing a correct view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der the premise of mastering bas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ased on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ourse offered by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the paper studied and discussed the revision of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he adjustment of syllabus, the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rriculum reform
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通过合理、多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最终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向同行,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内容[2]。在“大思政”背景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打破长期以来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3],赋予专业课程崭新内涵,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格局。
生态监测与评价是源于环境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的一门新兴课程,是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延伸和发展,随着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该课程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热门课程[4]。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与生态文明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大政方针都具有天然紧密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本文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路。
一 课程概况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于第4学期,学时数为32理论学时加24实践学时,参考罗文泊、盛连喜[5]主编的《生态监测與评价》教材开展课堂教学。
理论学时包含7个章节,第一章概述生态监测与评价的定义、意义、发展历程、理论依据、分类和基本方法;第二章讲述微观生态监测中指示生物的选择、指示方式及指标,指示生物法在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及大气质量监测中的应用;第三章讲述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宏观监测,以及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概念、内容、目的、意义和方法;第四章讲述生态监测计划的任务、内容、基本要求、监测报告的撰写,以及环境污染生态设计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构建等;第五章讲述生态评价的定义、意义、基本原则、发展、法律法规及蕴含于生态评价工作中的生态学理论和数学模型;第六章讲述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特点、意义和方法,并辅以相应的流域生态系统、转基因作物、入侵物种的生态风险评价案例;第七章讲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目标、任务、意义及指标体系构建等。
实践教学在野外开展,主要教学内容是针对不同植被、景观、生态系统设置样方开展群落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撰写简易的监测与评价报告,旨在加强学生对不同植被、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的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对生态监测与评价方法步骤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野外群落调查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二 课程思政改革实施途径
(一)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思路和框架,也是专业教学理念改革的重要体现,作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直接影响[6]。以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例,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为了凸显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专业重要性,将其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并匹配生态监测与评价野外实习的实践教学课程。
在培养目标中着重体现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生态监测与生态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技能,以便充分发挥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思政育人潜力。
在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指标中,专门设置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包含生态文明意识、监测评价技能、发展理念三个模块。其中生态文明意识部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监测评价技能部分要求学生制订正确的监测评价方案评估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发展理念部分要求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推广使用高效和节能环保的新方案、新工艺、新材料,具备节能、环保、绿色施工等新的发展理念。各项毕业要求通过设置相应课程体系提供支撑,构建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对生态文明意识、监测评价技能、发展理念三个模块的支撑强度分别为强支撑(H)、强支撑(H)、中等支撑(M)。
(二) 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基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进度计划、教学目标和考核机制等制订的教学基本纲要,是顺利开展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教学评估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7]。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思政教育优势,在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十分必要。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课程的主要任务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融合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原理,掌握监测与评价的关键方法技术及其特点与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开展监测、评价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该部分还需要强调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与基础生态学、生态文明教育等课程的相互关联和不同侧重,便于区分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各项思政内容与其他生态类课程思政内容的差异。
2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意义、进展、理论依据和分类,了解指示生物的监测作用,掌握各类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和基本方法,并应用于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样点设置、指标选取、方案制订、专题图绘制和报告撰写等过程中,具备在环境与生态保护相关领域从事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课程组在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中设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生态监测的概念、意义、进展、理论依据和分类,了解指示生物的监测作用,掌握各类生态系统监测的指标和基本方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设置土壤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大气质量监测及各类生态系统监测的监测样点,筛选监测指标,制订监测计划,编写生态监测报告,统计分析区域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3S技术绘制植被和土地利用变化专题图;通过设计野外调查方案、基于生态学理论及模型开展简单的生态评价工作;制订生态风险评价计划,预估潜在生态风险。素质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3 课程考核方案
合理的课程考核方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8]。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考核方案部分应该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制订可量化的考核评价指标,建立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考核机制。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中,一方面将教学大纲中明确的素质目标分解到具体课程教学章节,并以此为依据命制期末考试试题;另一方面在平时考核中通过小组研讨、文献汇报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和申报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1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筛选
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發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作了如下界定: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9]。归功于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知识背景,可供该课程选用的思政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是我们在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时要防止陷入一个误区——将所有与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等与生态类课程相关的知识全部纳入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中。合理评估每一个思政知识点与课程专业知识内容的关联度和契合度,成为了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2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分配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能够保障课程教学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有助于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协同前行、相得益彰”[10]。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分配时应综合考虑如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权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占比,这个占比过低很难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主体作用,占比过高又不利于课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梳理,最终影响课程教学进度和效果;二是应该综合参考各章节的课时数及其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合理匹配各章节的思政教学内容。
(四) 丰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在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始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基于新型的教学平台,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变“教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将新型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根本需求[11]。除教材和课件外,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等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引起情感共鸣[12]。在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营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筛选紧扣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内容的典型思政案例,启发学生总结和思考,有助于实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13];研讨式教学法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学生梳理、凝练和表述课程知识内容的能力,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教师布置研讨主题、学生查阅文献、分组研讨和教师总结评议等流程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14];辩论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水平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辩论技巧,基于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知识点提炼出具有良好德育价值的辩题,让学生在思辨中感悟和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15]。
(五)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评价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达成课程思政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16],具体包含评教和评学两个部分的内容。评教部分主要通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管理部门开展教学督导、同行听评课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和课堂气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评学部分主要是教师根据课程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标,评估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部分的素质目标,课程组根据教学大纲确定的达成度计算公式计算了课程目标达成度,基于计算结果编写达成度评价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订持续改进措施,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
根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总分86分,达到良好水平。根据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达成度计算标准,该课程(2021年度)总达成度为0.82,课程总体目标良好达成。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达成度为0.83,目标良好达成;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达成度为0.79,目标中等达成;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达成度为0.85,目标良好达成。
三 存在的困难
针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增加了课堂组织和管理的难度,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课程组在期末考试试题中融入了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思政知识考点,这类试题的得分率可作为思政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的直接评价依据。然而,在平时成绩的计算过程中,如何针对思政部分的教学内容建立单独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仍需进一步探索。
四 结束语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丰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63(4):19-23.
[2] 马英红.课程思政建设: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三大工程”[J].山东教育,2021,43(3):11-13.
[3] 郭锐,李永涛,袁晓明,等.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J].教师,2021,38(2):9-10.
[4] 李江荣.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J].西藏教育,2013,7(3):29-31.
[5] 罗文泊,盛连喜.生态监测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6] 蔡忠兵,罗三桂,郭碧乃.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3):65-67.
[7] 魏泽.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的现状考察[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 邱诚,傅倩,景江,等.“课程思政”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20,47(15):236-237.
[9]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10] 尹亚冲,孙琳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及其实践路径[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0,35(2):106-109.
[11] 张春霞.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及功能扩展途径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6,16(2):11-13.
[12] 佘新松,董丽丽,马明海.《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3):67-69.
[13] 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56-57.
[14] 辛仁臣,李桂范.试论本科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53-56.
[15] 张昌辉,王晶晶.论辩论式教学法在本科法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6):48-50.
[16] 陈艳.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6):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