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资响应机制优化提升研究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aterial Response Mechanism

2023-06-11 02:30郝旭召喇娟娟
物流科技 2023年13期

郝旭召 喇娟娟

摘  要:应急物资作为应急救援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资保障,对应急救援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响应速度则直接关系到整个救援的效率。因此,我国在应急物资建设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尤其是在1998年张北地震之后,在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但是我国在应急救援物资整合及响应上仍然存在着信息堵塞、秩序混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将应急物资与物联网平台相结合,通过物联网平台将应急物资实现信息共享、精准输送和过程监督,从而提高应急物资响应效率,保障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物资储备;应急物资管理;响应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10

Abstract: A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guarantee in the process of emergency rescue, emergency materials play a vital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rescue, so the response speed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entire rescue. Therefore, my country has made continuous explor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s, especially after the Zhangbei earthquake in 1998, a disaster relief material reserve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cross the country.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information congestion and disorder in the integration and response of emergency rescue materials in my country,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rescue.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is study combines emergency materials with the IoT platform, and realizes information sharing, precise transportation and process supervision of emergency materials through the IoT platform, thereby improving the response efficiency of emergency materials and ensur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rescue work.

Key words: material reserve; emergency material management; response mechanism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是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面临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日益频发,不可控性更加凸显。尤其是新冠疫情的爆发,我国的应急物资响应机制暴露出一些问题。物资的仓储供给明显不足,跨省调拨成本较高,物资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将对救灾工作的开展提高了难度,存在一定的延后性,物资保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在新冠疫情中暴露的物资方面的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应急管理部等部门制定了《健全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实施方案》,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在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完善物资和逐步规划当中。

1  文献综述

自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国内学者对我国应急管理发展阶段有不同划分,其中以钟开斌[1]、陈振明[2]、薛澜[3]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我国应急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2003年,由各政府部门组成,以议事协调机制为主的单灾种管理阶段;第二阶段为2003—2018年,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阶段;第三阶段为2018年至今,应急管理部的组建为起点,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入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4]。雷晓康[5]教授的划分也为三个阶段,但是在时间较前者有所区分。第一阶段是1949—1978年,以运动式治理为主的肇始萌芽时期;第二阶段是1978—2012年,以改革式治理為主的逐渐成熟时期;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综合式治理为主的新发展时期。

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建设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我国国家物资储备局成立,在担任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同时也发挥应急救援物资的功能。直到1998年张北地震后,民政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的通知》,在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凸显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引起国家对应急管理的重视,开启了中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之窗”。随后在2007年我国救灾物资储备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法律,《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2条初步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在2018年,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主要统筹中央物资储备库。但目前为止,全国统一应急物资库管理体系尚未建成,仍是地方应急物资由地方自建管理,中央应急物资管理库由应急管理部统筹。

我国学者着眼于物资储备的多个方面做了相应的研究,从应急物资仓储的建设到其管理使用,都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从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方面来看,张红认为在各级政府应急委员会下增设应急物资储备领导小组,作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的资金来源,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活动中各类主体的权限与关系,建立多元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案[6]。从应急物资管理机制方面来看,刘宗熹、章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系统,为地震灾害的救援、重建等一系列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7]。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方面,陆承、李智慧、邓尧建议吸取抗疫经验,构建由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应急物流数字化保障体系、应急物资法律制度体系、责任部门应急协调处置体系组成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8]。在应急物资储备模型研究方面,刘阳、田军、冯耕中等从引入期权契约到政府和多个异质型企业组成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构建了政企合作模式下基于期权契约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型,给出了协调应急物资供应链系统、改善供应链成员成本收益的条件,得到了协调企业利润分配的柔性机制[9]。在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响应机制方面,张平、张连瑞从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准备和管理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議[10]。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也通过NSGAⅡ、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对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做了论述,在此不做过多论述。

综合我国学者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和模型、管理机制、保障能力等管理和能力提升方面。其中多位学者以企业储备与政府储备相结合的契约型储备模式,解决我国储备不足的问题,还有学者将管理方式与物流相结合形成物流储备管理模式,也有学者探索应急物资输送方式与应急物资的结合。我国学者在应急物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应急物资响应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如何响应实现物资的供需平衡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本研究在结合学者对应急物流响应以及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将应急物资管理和应急物流响应相结合,通过应急物资响应平台实现应急物资信息互联和共享,并通过该平台实现应急物资筹集、整合、调配、输送、分发等环节的信息化,对应急物资实行实时监控,提高应急物资响应效率,更好地完成灾难救援工作。

2  我国应急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应急物资仓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暴露出物资的缺乏以及物资响应缓慢,我国加快了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虽然有所成就,但我国的应急物资仓储建设任重道远,尤其是此次武汉疫情到上海疫情的应对,仍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方面,应急物资储备量少、物资供需不明确等问题较为严重。能否将多方供给物资整合,精确送到需求方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无论是制度的执行力还是技术的保障能力,对我国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  应急物资储备库储量不足,种类较少

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棉被、帐篷、铁锹、救生衣等基础性物资为主,且一些地方政府储备量较少,专业性物资匮乏,难以应对规模较大灾害。例如汶川地震和武汉疫情,在汶川地震时,民政部在当天就从合肥、郑州、武汉、南宁4个物资储备库调集帐篷45 650顶,然而并不能满足其需求。第二天又将武汉、南宁、长沙等10个城市中央直属物资储备库中约18万顶帐篷全部抽调过去,然而仅绵阳市就需要60万顶[7]。在武汉抗击疫情时,口罩、防护服、床位等应急物资严重不足。在“封城”之后,其物资补给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和跨省份救助。这暴露出我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物资储备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共享在应急物资的调配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直接关系到其分配效率以及分配的准确度。我国网络化发展迅速,但应急物资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信息共享机制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我国中央仓储与地方仓储分级管理,地方储备物资的信息只有地方可以看到,并不能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互联,对应急响应,物资调拨效率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应急物资的存量、调拨、流动去向及位置等信息需要及时的发布和收取,对于获取灾区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极高[11]。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资响应主要靠政府来实现,并没有统一的物资信息发布平台,这就造成物资的信息堵塞,供需的不平衡。如在武汉疫情爆发时,由于医疗物资外包装上未做标注,且物资堆放无序,导致仓储管理人员在物资清点过程中效率低下,且仓储人员采取传统手工统计方式,在大量物资整合过程中,信息混乱,分类不清,严重影响物资救援效率。某机构将受捐的3.6万只口罩,分别分配给武汉天佑医院1.6万只,仁爱医院1.6万只,而发热门诊一线医院只收到来自一位爱心人士捐助的3 000只口罩[12]。应急物资未能实现信息化共享,从而导致应急救援的延后性,以至严重危及受害群众的生命安全。

2.3  应急物资储运、调动多方联动机制缺乏

突发事件爆发时,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响应,涉及企业、军队、基层社区组织、行业协会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力量积极投入,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攻坚克难。参与救援的多方救援力量领导体制的不同、部门间隶属关系的不同、专业与否的原因,在配合工作时,各专业救援力量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或是整体的联动、具体要承担的责任也不明确。并且我国应急物资投入为多头供给,没有统筹规划物资使用,物资整合机制缺失,加之信息不共享,导致在疫情发生时,经常会看到应急物流体系出现多头指挥、各自为战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各方的有效合作。

3  我国应急物资响应机制构想

我国在应急物资方面的建设主要是重在仓储建设以及日常突发事件的预防,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系统的响应机制。就目前物资输送过程中存在的堵点是物资需求未能实现信息共享,断点是物资的统计尚未完全实现电子信息化,难点是物资配给未能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供需不平衡、配送效率低下,同时也会造成物资配送不透明,引发社会舆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应急管理部门为协调指挥组织,在其领导下通过物联网平台为协调基础,整合供给方的物资来源,按照需求侧的相关需求,将需求物资准确快速的调拨到需求地分发给需求方,从而构成一个从预防到重建,从需求到供给,从调配到分发的完整、联动的物资信息化机制。这个机制将实现物资信息的共享,以及物资物流跟踪和需求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实现高效快速精准的响应,让物资物尽其用,避免应急资源浪费,为应急救援工作节省更多时间来保障生命安全。物资响应构想示意图如图1所示。

3.1  供给侧物资

供给侧物资在整个构想中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是应急物资响应机制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调拨环节实施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将所有物资来源进行整合,其包括事前物资准备、事中社会各界组织和人士物资捐赠以及事后物资补给等,统一把物资信息录入应急物资物联网平台,再由应急管理组织通过应急物联网平台进行统一调配。

3.1.1  供给物资分类

在突发事件划分上,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物资的分类上,我国应急管理部根据其职责管辖所划分的5种物资,但并不包含食品、药品、医疗物资等应急物资,所包含内容并不全面,所以本研究将按照张永领的分类方法,从应急物资储备的角度将应急物资分为5类:食品药物类、应急救援类、灾民安置类、基础保障类、大型设备类。下面对这5类物资进行内容、存储形式和适用事件划分方面进行解读,如表1所示[13]。

一是食品药物类物资。主要包括方便面、矿泉水、罐头以及基础药品防护用具等物资,这类物资生产周期和保质期较短,在灾后需求大且消耗快,适合协议企业实物储备和协议企业生产能力储备,政府可以和生产、药品企业签订储备协议,辅之以社会捐赠物资。也可实现动态更新物资,避免物资过期而导致的资源浪费。由于其属于常用物资,且使用条件没有特殊要求,使用面广泛,所以其适用于所有突发事件。

二是应急救援类物资。主要包括生命探测仪、电钻、灭火器、潜水服、救生衣、医疗器械等物资。其专业性较强,使用要求较高,但日常需求量小,企业生产较少,适用于政府储备库储备为主,协议企业为辅。由于用于生命救援、搜救等工作,主要适用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

三是灾民安置类物资。主要包括帐篷、棉被、简易厕所等物资。其需求量较大,实物体积较大,且用于方面广泛,为介绍仓储空间,较适合政府储备库定量储存用于较小灾难,与生产企业协议供给相结合。由于其适用于临时救灾居住使用,以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为主。

四是基础保障类物资。主要包括照明灯具、电池、杀毒器具等物资。其需求量大,使用场合较多,社会产量充足,物资占用量小,价格较为便宜,亦适用于政府储备库储备。基础保障类物资的适用面较为广泛,适用于所有突发事件类型。

五是大型设备类物资。主要包括挖掘机、铲车、货车等特殊机械设备。由于其体型较大,占用面积多,购买资金耗费大,维护成本高,所以不宜政府储备库储备,宜采取合同租赁,临时协议企业调撥。主要适用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

3.1.2  供给物资来源

一是应急物资储备库。包含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地方应急物资储备库,中央应急物资储备库按照东西南北中地区建立物资仓储;地方物资储备库可按照省和地级市建立。物资储备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是物资供应的最主要形式之一,其物资种类及储备量可以根据当地往年突发事件类型、数量、危害范围、损失程度进行经验估算、模糊变量、模糊案例推算等方法,储备一定数量和种类的物资。

二是协议企业。即与应急管理部门签订协议或合同的企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优先将物资供给政府,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难度较高,其物资有一定的期限和维护管理成本,长期储备不使用仍会面临物资消耗,例如食品类和医药类物资储备,期限短,储存条件严苛,长期储存将面临食品过期,可与符合标准的企业签订协议,定期轮换物资储备,既可以满足应急储备使用,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将面临过期的物资投放市场,用于销售;大型机械类物资,可以签订租赁协议。如若大量购买既会面临资金压力又将面临维护成本的增加,反而通过协议企业临时调用更为合理。

三是社会捐赠。是指来自社会上的个人、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出于爱心或者自愿向公益组织捐赠物资、钱财等救助行为的活动。社会捐赠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次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时,其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武汉疫情爆发初期,武汉当地物资明显不足,尤其是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极其匮乏,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向武汉捐助了大量的资金和医用物资,缓解了当时物资匮乏的局面。

四是医疗机构。这里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参与应急事项或提供必要的医疗器械、药品和医用防护等物资的组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疗机构也将参与救援,无论是人员参与还是医疗物资的提供,都十分必要。根据应急管理部在其官网回答社会咨询的回复,目前中央仓储物资中药品尚未在其储备之列。而各类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有医疗物资的需求,就目前情况医疗机构物资的提供是十分必要的。

五是社区物资。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此次新冠疫情抗疫胜利离不开集成社区联防联控的重要举措[14]。主要是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蔬菜、粮食,以及日常日用品的采购及提供。例如,新冠疫情爆发所实施的封闭式管理,若仅仅依靠应急物资难以维持日常的衣食住行,因此,社区在日常三餐以及日用品的需求方面提供补给,则会更为合理。

3.2  需求侧考虑因素

需求侧在整个应急物资响应过程中的任务是需求信息的反馈,同时起到与基层组织、志愿者、应急救援部门对接的作用。其考虑到的因素主要包括需求地和需求方、物资种类、物资数量和物资评估等。

一是需求地和需求方。需求地主要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地,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例如地形因素、交通因素、区域位置等,都将关系到物资输送的效率和所采取的应急方案。需求方主要是物资需求的群体,例如居民、医疗人员、工作人员、受害群体等。两者结合可以了解物资的使用去向及用途,对物资的管控将起到监控以及精确使用,对后期的物资评估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防止物资的分配错误和调为他用。

二是物资种类和物资数量。物品种类和数量的考虑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事前,主要为物资的准备工作,按照应急预案或者提前准备的物资数量和种类进行储备,以及对协议企业的需求进行物资的预留,并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事中,即政府物资储备库现有数量及种类信息查询以及相应协议企业供给量查询,与实地勘测部门的需求种类和数量进行汇总,算出实际正负值,优先将可供给量进行调拨,然后由协议企业、租赁设备进行调拨。事后,主要是对事件发生后,物资的消耗种类以及数量的补充,以及对整个事件所涉及的物资种类和数量的数据统计。

三是物资评估。主要适用于整个物质调拨全过程的动态评估,即事前估算需求量用于应急准备工作;事中用于物资的提前量估计,以防物资供不应求,影响救援效率;事后对物资使用评估,总结不足,用于物资准备方案的调整和补给方案调整。物资评估在整个需求侧起到关键性作用,影响救援物资的效率,必须严格评估救援物资的各方面因素,才可保障整个救援物资的协调有序。

3.3  应急管理部门

应急管理部门是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

练[15]。其中应急管理部内设办公厅、应急指挥中心、救灾和物资保障司等20个机构,其中救灾和物资保障司主要负责物资的筹措和管理。本研究将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筹建、调拨、管理等基于应急管理部之下,将按照中央、省、市、县四级筹建并归属于相應级别的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物资储备库的信息管理,在突发事件前按照上级对下级的指导、监督和本地需求筹建物资储备库,其管理由相应级别的应急管理部下属物资管理部门来管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物资筹措和管理主要由救灾和物资保障司统筹;在突发事件爆发时,按照级别分级响应并接受社会各界物资的捐赠;在突发事件结束后,对物资库进行补充。从而按照物资分级响应,就近调拨,有序供给的原则,实现物资信息共享,达到供需的平衡,提高救援效率,如图2所示。

3.4  应急物资物联网平台

应急物资物联网平台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基础上,对应急物资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入口端和出口端衔接,对应急物资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其主要模块分为四个,分别是仓储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应急物资决策模块和信息反馈模块。其中仓储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各级应急物资库的建模,以及筹措物资的出入库登记,包含仓库自筹物资和社会捐赠的登记,协议企业的相关资料及可供物资管理和应急物资清单名录。物流管理模块,主要是物资的对接配送即与交通部门或者物流公司的对接以及目的地的对接,物资跟踪主要是对物资流调监控和实时监控。应急物资决策模块,包含应急物资级别响应、需求审批和物资评估,通过级别响应启动相应物资储备库,通过需求审批流程进行物资的调拨,全过程物资评估以备物资进行决策调整。信息反馈模块包括物资需求、消耗,以实现物资需求反馈和物资消耗的处理,可以完成物资的需求和供给的对比,以保障物资合理配给和及时补充,结构如图3所示。

3.5  调配与分发环节

调配环节与应急物联网平台的仓储模块相对接,是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的输入端。通过应急物联网平台仓储模块完成应急物资的整合,将仓储、协议企业、社会捐赠等物资调配到需求地和需求方手中。其主要的工作是将物资的整合信息与物资需求信息进行比对,按照调配机制、调配协议等要求,准确、快速地完成调配任务。分发环节是整个环节的末端,也是应急物资响应平台的输出端。其主要是将输送过来的应急物资进行接收,通过基层组织、志愿者、应急救援部门等将物资发放到需求方手中。

3.6  输送环节

输送环节是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关键环节,能否快速送到需求侧,则需要输送环节的保障。其输送的运作需要交通部门、物流公司、军队以及基层组织等各方力量的协同。一是交通部门,包含交通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整个应急物资在其运输过程中若路程远需要铁路运输部门协调,陆运时需要交警的保驾护航,提高其运输效率。二是物流公司运输,物流运输公司选择要求便利,成本相对较低,专业化程度高。与物流企业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利用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优势降低国家应急物流成本开支。如2020年新冠疫情应急救援就引入了物流企业参与疫情隔离点应急救援物资的物流配送,为疫情防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1]。三是军队,其具有一定战略物资储备和强大的运输能力,且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军队总是身先士卒。武汉疫情爆发,我国军队派出运-20运输机在春节前夕运送医疗人员及物资奔赴抗击疫情前线,以及2022年4月爆发的上海疫情,军队更是派出3架运-20运输机携带军队医疗人员和物资前往上海进行抗击疫情。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公共卫生事件,军队的救援是不容忽视的。四是基层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是对当地情况最先了解者,且情况的反馈以及物资能否安全顺利分配到个人,基层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7  物资响应的整体联动

应急物资整体联动主要以物联网平台为支撑,应急管理部门为主要物资仓储管理及应对的决策指挥。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应急管理部门将通过应急物联网平台将供需双方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进行统筹决策。之后通过应急物资物联网平台仓储模块完成需求物资的调配,再通过物流模块完成物资的信息输送和追踪,最后在信息模块下完成物资的分发,从而形成一个反馈—决策—调配—输送—分发的循环过程,直到整个事件的结束。其中随着物资的不断消耗及需求的反馈,应急管理部门会在信息的整合下不断调整决策,以达到物资供需方的动态平衡。使用平台的部门将会通过该平台实现物资信息共享,减少信息堵塞状况的发生,让物资能够高效率的使用。

4  应急物资响应机制构想的保障条件

应急物资响应机制构想的实现不仅需要流程的设计,还需要诸多保障条件才能实现,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并提出建议。

4.1  加快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筹建

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筹建是整个响应机制的物质基础。应急物资来源众多,所涉及物资的种类繁多。一是要合理布局应急储备库,不仅要做好应急储备库的选址,更要按照分级增设储备库的数量,做好东南西北中部的规划。二是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对应急物资进行扩展,物资种类按需求进行增设,数量进行合理调整,质量按照标准进行严格把关。三是统筹协议企业物资供给,将协议企业物资和大型设备进行统一规划,完成物资及时轮换,以及物资有效供给,例如协议企业与储备库物资轮换、协议企业物资事中调配、大型设备协议租赁等。

4.2  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撑

物联网技术支撑是整个响应机制实施的媒介,通过该平台可以快速高效响应,提高救援速度。该平台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汇集仓库信息和物流管理信息。可通过电脑软件或者手机APP进行操作,实现各个模块的互动,信息共享,完成物资筹集、调拨和发放。一是加快软件研发,即电脑端和手机端的研发,通过该软件的使用,可以随时随地对物资的信息进行需求申请、信息共享等,可以提高物资响应效率。二是大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数据中心可以汇集和分析各地应急物资需求,并对需求进行预测、供需匹配和物资调拨,提升应急物资管理决策水平。

4.3  加强应急物资响应联动

应急物资响应联动是物资协调的关键步骤,整个响应机制运作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协调。一是政府内部力量协调,应急物资的响应运作需要武警、医务、公安、消防等各个部门的联动,仅靠应急管理部无法完成,例如基层单位信息反馈以及物资的运输,指挥层根据信息进行决策,交通部门需要协调运输等各方力量的运作,才能完成应急物资的运输任务。二是政企联动,包括政府部门与协议企业和物流公司联动,物资筹措、输送都需要企业间的协同,与相应供给企业和物流公司签订协议,更好保障物资的供给量和输送效率。三是政社联动,政府对社会捐赠的联动。四是区域联动,应急物资跨区域调拨以及全国各省份间的互助行为。

5  结束语

突发事件往往难以预测,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积广泛,人在其面前,往往十分脆弱。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将危害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本着“生命至上”原则,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将风险降低,提高救援效率是我们面对突发事件应该尽一切力量做到的。虽然我国应急管理发展较晚,但在应急管理上的探索从未间断,应急管理机制逐渐趋于成熟,制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钟开斌. 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J]. 政治学研究,2009(1):78-88.

[2] 陈振明. 中国应急管理的兴起——理论与实践的进展[J]. 东南学术,2010(1):41-47.

[3] 薛澜,刘冰. 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4] 马彦涛,于永达. 中国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挑战与实现路径[J]. 学术探索,2020(4):55-63.

[5] 雷晓康. 中国应急管理模式的思想精粹与进路瞻望[J]. 国家治理,2021(19):24-29.

[6] 张红. 我国应急物资储备制度的完善[J]. 中国行政管理,2009(3):44-47.

[7] 刘宗熹,章竟. 由汶川地震看应急物资的储备与管理[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30(11):52-55.

[8] 陸承,李智慧,邓尧. 2020年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及发展研究[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1(7):62-69.

[9] 刘阳,田军,冯耕中,等. 期权契约机制下应急物资储备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2):338-351.

[10] 张平,张连瑞. 应急物资管理体系响应机制研究[J]. 内燃机与配件,2019(2):163-165.

[11] 韩芷若.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应急物流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物流科技,2021,44(6):75-77.

[12] 孙琳. 疫情下应急物流仓储管理智能化研究——以武汉某慈善机构为例[J]. 物流技术,2020,39(9):21-24.

[13] 丁斌,朱玉杰. 政企合作应急物资储备策略探析[J]. 中国应急管理,2022(2):56-59.

[14] 宋卫杰,祁昆,张良. 新冠疫情应对经验对核应急启示[J]. 中国应急管理,2021(2):60-61.

[15] 王勇. (两会受权发布)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EB/OL]. (2018-03-13)[2022-12-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4/c_1122533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