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夏清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众多领域均有涉及的综合性课程,诸如道德、文化、创新、法治等。而以上领域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均将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不仅如此,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还涉及到政治与哲学元素,且也正是基于上述元素的加入,才极大增添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更应将时政热点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一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通过时政热点的学习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我国目前行使的方针政策及最新发展路线,这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形成将大有助益。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时政素材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时政热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进也已成为大势所趋。通过引入时政热点,不仅能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修养,且在运用时政热点事件开展教学时,也能让传统的教学观念得到有效创新,再结合教学情境的创设,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确保理想的教学实效性。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政资料有机整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任课教师素养的需要
时政素材和《道德与法治》的结合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而该要求也无疑是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此,要想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除了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时政资料外,也要积极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换自身对时政素材的看法,以此确保教学过程不失偏颇。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框架,这样才能始终满足新课程改革及我国教育的发展需求并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且相较于其他课程,《道德与法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更为贴近,加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法治意识及政治认同等多方面提升有着更加显著的成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更应结合课程特点扩大其教育效果。当然,要想充分凸显《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优势,关键便是要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到一起。而关联学生日常生活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时政资源的引进,二者的完美結合既能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特色,又能拓展教学资源,以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多重目标。
(三)培育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课程,也需要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就我国当前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而言,因受滞后性因素影响更严重,也便掣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完成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对此,基于时政资源的时效性和易获取性便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积极将时政资源与课程教学整合到一起,借此推动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知识的过程,理解记忆的效果势必是死记硬背所无法企及的。然而,就目前而言,仍有诸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依旧沿用着传统、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仅能达到一知半解的地步,更遑论能灵活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不仅如此,基于初中阶段涉及到较多的学习科目,而道德与法治却并不在常规主科的范畴,这也导致了不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不甚重视,继而也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关系僵化
基于“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势必会忽略学生思维、表达等重要能力的发展,加之教师也鲜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是导致了学生普遍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此,想要缓和僵化的师生关系,教师更应将时政资源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通过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达到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目的。
如在学习“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章节时,为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教师便可将“新冠肺炎”这一时政热点事件引进课堂,让学生谈谈自身对于“戴口罩”问题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讨论社会中的普遍现象。譬如在国家大力宣扬“戴口罩”的问题上,即便各地均在强调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中老年人执意不戴口罩,认为其不仅影响呼吸且极为不美观。透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既能加深学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又能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继而逐步理解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的道理。
(三)教师对时政教学重视不足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得他们往往会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些现有理论提出异议。然而,面对学生的片面认知,不少教师却视而不见,这便导致学生认知事物的过程极易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此以往,也可能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出现偏差。不仅如此,针对时政资源的引进,不少教师也不甚重视。然而,作为能反映社会民生问题的时政素材,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进往往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对引进时政资源的不重视将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遑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效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
(一)运用时政案例,关注世界发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但要切实发挥案例教学的积极成效,需首先确保所引进案例的适当性。对此,针对案例教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进,教师需对以下几方面给予高度关注:一是在融合时政热点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需确保所引进的时政热点资源与教材内容相契合,且针对所引进的时政热点事件,教师也要指引学生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避免时政热点资源的引进导致教育偏离预定主题;其次是在学生初步阅读了教材及时政热点资源内容后,教师需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理论知识、生活经验来发表自身对于时政热点事件的看法;最后,为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内容本身亦要具有相当的启发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深思并切实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察、问题发现及解决等一些关键能力。
如在教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章节时,基于该章节的教学宗旨是在宣扬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此,教师便可选定新冠疫情的时政热点案例。在了解到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趋势均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后,学生也能逐步意识到,要想让世界重新回到和平、稳定的发展态势,唯有全世界携手且共同努力,以此方能战胜疫情并缓解全球的不稳定以及不确定性问题。
(二)利用网络手段,发现时政热点
信息化时代无疑是为各学科教学均带来了巨大便利。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也要积极借助网络途径搜罗时政教学资源,为时政教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引进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基于对学生关注时事意识的培养亦需将课堂教学与时政资源相联系。对此,教师更应借助网络手段来搜集并总结时事信息,将其转化为契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探寻到时政信息背后的深刻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不仅如此,结合时政热点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对于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加强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网络手段来获取时政资料,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关注时政的意识并避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
如在进行“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章节教学时,教师便可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搜寻以“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时政新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而透过对新闻内容及价值的探索,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避免学生深陷网络世界不可自拔。
(三)创设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
学生均来自于不同家庭且属于独立个体,不仅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及社会阅历,且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尽相同,这便导致学生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也会给出不一样的见解。而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首先给予肯定的回应,这样才能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自觉守护正义”这一章节时,对于“正义”的定义,不同学生便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对此,教师需首先向其阐述“正义”的定义,并说明何谓“正义”。随后,教师便可引进近日甚嚣尘上的一则时政新闻素材,即“一名教师将日前于网络爆火的‘古风歌词张贴在了微博之上,并称其‘不知所云”。随后,该名教师便遭到了网络暴力,大量该歌曲作者的粉丝在其微博下留下了不堪入目的污秽之语,这让该事件的影响力瞬间扩大,也由此产生了网络舆论。这些舆论主要分为两派,其中一派以歌曲作者粉丝居多,认为“大家看不懂是因为歌词写得较为深奥”;而另一派则以作家居多,并对大学教师的观点颇为认同,认为“并非有大量的辞藻堆砌便是好歌词”。从上述报道中,学生普遍分析出了其中隐含的两项重要因素,一是古风歌词的巨大影响力;二是“网络暴力”。其中,对于歌曲创作,大多数学生与之相隔甚远。对此,教师便可选择“网络暴力”的主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并同时引进与“网络暴力”相關的时政热点新闻,如“四川德阳一名成年女性在泳池内与一名13岁男孩发生了身体碰撞,双方爆发了激烈冲突。随后几日,男孩家长在网络上发布了事件中女性的个人信息并以带有侮辱性的标题发表了贴文与评论,让仅知片面的网民对其进行了肆意的谩骂与诋毁。最终,该名女性因不堪受辱而选择轻生”。该事件中,遭到网络暴力的女性不仅凸显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偏斜,且用事实表明了不明真相的网络暴力是多么具有危害性。当然,也有学生对此产生了别样的思考,如部分学生便思索到“是否男孩未与他人发生摩擦便不会有网络暴力出现?”通过思索上述问题并提出自身的观点,随后从他人的观点中找出漏洞,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且对学生认知思想的正确形成亦能起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时政元素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引进不仅是完善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对时政素材的引进给予高度重视,通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促使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继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全军.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刍探[J].成才之路,2020(14):20-21.
[2]韩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启迪与智慧:上,2020(11):76-76.
[3]王杰.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J].天津教育,2020(2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