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子窈
关键词:关爱自我;控制感;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7-0030-03
【活动理念】
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会遭遇自我认知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90%源于一个信念——“我还不够好”。总想着向外界证明什么,来彰显我存在的意义。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我可以控制的,什么是我没办法控制的,从而感到束缚和无力,慢慢地变得不自信。
美国管理学大师史蒂夫·柯维提出“掌控圈”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我们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完全控制的事情,以及哪些是我们应该放弃或给予更少关注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能量,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足够好”,帮助他们找回控制的主动权,接纳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本课运用积极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理念,引导学生建立起“我已经足够好了”的自信心,以积极乐观、全然自主的心态来应对学习和生活。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生掌控圈”,意识到什么事情是可以控制的,什么是无法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我已经足够好了”手册,感恩自己,接纳自己,迎接成长,珍惜自己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认同自己,接纳自己,相信自己足够好。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生建立“我已经足够好了”的观念,不受制于任何外界的标准,而是内心对自我的认可。
难点: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知道如何处理那些我可以控制和无法控制的事情。
【活动准备】
“人生控制圈”学案纸、白纸、笔。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心理课堂。今天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演绎PPT上的两个小故事,一位负责旁白,一位负责扮演小白或然然。
故事1:小白的父母离婚了,他伤心地想:“如果我表现得再好一点,他们就不会分开了。”
故事2:青春期的然然长了痘痘,她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人说话都低着头,“我太丑了,大家都会笑话我的。”
师: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看完了这两个表演,我想问大家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小白和然然因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够好”?
生:小白是因为父母离婚,然然是因为长痘痘。
师:下面问大家第二个问题:他们的“不够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吗?
生:不能。
师:第三个问题: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不够好”?
生:亲人去世;和同学的关系变差了;有同学在背后说我的坏话。
师:这些事情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那么这些事情是我们能控制的吗?
生:不能。
设计意图:在引入阶段,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两个小故事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他们的共鸣。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出“不够好”和“能否控制”两个关键词。
二、活动一:我的人生掌控圈
师: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为这些无法控制的事情觉得自己不够好。现在,我们看学案纸上的31条,根据你的理解,把序号填到“我可以掌控的”和“我无法掌控的”两个圆圈中。(见图1)
师:老师来公布结果。关于这可控的14条和不可控的17条,我有几个问题想让大家思考。
师:第一个问题,在“我可以掌控的”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用笔把它圈出来。
生1: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的作息”,我的作息非常紊乱,经常三四点起来做作业。
师:你想为你作息混乱这件事情做些什么?
生1:我还是想端正我的心态,毕竟晚睡后第二天精神不好,不能仗着自己年轻经常熬夜。我决定每天早睡一点,逐渐做到作息正常。
生2:我选的是“我对负面事件的看法”,当你面对一些让你生气的事件,如果钻牛角尖,心情会越来越糟糕。
师:钻牛角尖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吗?
生2:不能。情况甚至会越来越糟。
师:你有过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吗?
生2:有时候我换一个角度,内心先平静下来再去做事,反而能够解决问题。
师总结:想要继续成长,我们就需要把精力和专注力放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对于可以控制的事,我们要全力以赴,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行动。
师: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在“我无法掌控的”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个?为什么感触最深?用笔把它圈出来。
生3:我感触最深的是“亲人的离去”,因为最近我亲眼看见我侄女去世了,站在旁边,感受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特别无助。
师:那你现在可以放下了吗?
生3: 还不能。
师:我们不能控制亲人的离去,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对他们的关爱。也许死亡这件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好好珍惜眼前的人。
生4:我感触最深的是“家人的性格”,我父母是那种要求非常高的家长,所以我没有童年,一直在学各种乐器和技能。
师:那你现在可以放下了吗?
生4:可以,因为他们的要求也是对我的爱。虽然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很累,很束缚,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我。
师总结:人只能做能力范围内的事,知道这些事情没有办法控制,也许我们就可以慢慢放下了。对不可控的事,顺其自然。同时,学会将一些无法掌控的事转化为可以控制的事。接纳和转化是应对不可控制的事情的关键词,过去的,不留念;未来的,不执念。专注于现在,专注于当下。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可以控制的”和“我不可以控制的”進行分类,明确哪些可控,哪些不可控。启发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对于我们可以控制的事情,要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对于无法控制的事,应顺其自然,试着接纳和转化。
三、活动二:制作“我已经足够好了”手册
师:真正的控制感源于对自己的掌控,这其实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而这种状态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的接纳、认可和尊重。今天,我邀请你一起制作一个给自己的礼物。将这张白纸折成同样大小的8个长方形,沿着中间的虚线剪开,注意不要将两边剪断。然后像动图显示的这样折起来,你就可以得到一本小册子。折完后,在封面写上“我已经足够好了”及你的名字。
(1)感谢我自己
在手册的第一面,我们来表达对自己的感谢。我们常常被告知要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却常常忘了我们也要学会感谢自己。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跟随音乐和老师的指导语,一起回忆那些值得我们感谢自己的事。
“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15年,5475天。我呼吸了157680000次,心脏跳动了788400000次,感谢自己这么努力地活着。感谢自己不需要多么宏大的理由,也不需要做出什么成就。一些非常微小的事就够了,我的心脏在努力地跳动,我的肺在用力地呼吸,活着这件事本身就足以值得我们感谢自己。你还有什么想要感谢自己的事吗?请睁开眼睛,把它写到这本小册子上。”
(2)接纳我自己
在手册的第二面,我们画一个代表自己的圆,在圆里面用5~10个词来描述自己。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金字塔形的社会属性之下,但我们可以建立基于自己感受的标准。一个圆不会比另一个圆更圆。“我已经足够好了”就表示接受我的一切,不需要任何条件。
(3)我还可以成长
在手册的第三面,在“我可以控制的”中找出三条自己还可以提升的方面,和同桌讨论我该如何做到这些我可以控制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过给自己的。足够好≠傲慢≠摆烂,我还在不停地成长,我身上充满了变好的可能性。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我已经足够好了”小册子,通过冥想、内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我已经足够好了”的意识,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关爱。三页分别代表:感谢自己,感谢自己不需要多么大的成就,一些非常微小的事情都是我们感谢自己的理由;接纳自己,不管是光鲜的还是黯淡的,都无条件地接纳;迎接成长,时刻相信自己有成长的能力,并且不断地向前走。
四、分享展示与总结
师:这本手册,你最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哪一页?
生1:我最想分享的是第三页——我还可以成长。我选的是——我的努力程度,因为我想要成为一名著名的rapper(说唱歌手)。还有如何关爱自己,因为我有点缺爱。还有我的形象,减肥也是高中阶段我想做的事。
生2:我最想分享的是第一页,感谢我自己。我感谢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感谢自己来到父母身边,感谢自己活了这么久,还那么开心。
生3:我想分享的是第二页。我觉得我是个开朗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耿耿于怀。虽然我身材有些丰满,但我接纳这样的自己。
师总结:今天我们制作了“我已经足够好了”手册,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本手册还可以继续更新下去。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表达对自己的感谢,接纳自己的全部,思考自己还可以有哪些成长,并将它们记录到这本手册中。这本手册就是“足够好”的见证。当“不够好”的声音充斥在你的脑海中时,你就可以运用这本小册子的方法,感谢自己,接纳自己,迎接成长。
设计意图:交流感悟,深化体验。教师总结本堂课,延续课堂的影响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继续践行在课上学习到的方法,树立自信心。
【活动感悟】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容易出现“假想观众”“个人神话”等现象,从而引发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意识过低、完美主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自信和关爱自我的能力,容易纠结于那些不能控制的事情,而对能控制的事情却缺乏动力。所以,本节课以积极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处理觉得自己不够好的问题。通过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控制圈”理论设计活动,引导学生接受、转化不能控制的,改变可以控制的。通过制作“我已经足够好了”手册帮助学生认识、接纳自己,以积极成长的心态看待自己。同时为学生留下對课堂内容思考和延展的空间,加强课堂和日后生活的心理联结。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