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与章太炎汉魏六朝文理观略说

2023-06-11 12:43余莉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章太炎社会学

余莉

摘 要:章太炎深爱汉魏六朝文章的文理之美,并将之与周秦诸子的文章并列。这种文章审美观的形成与他的社会学研究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社会学说的影响下,章太炎重新撰写了《訄书》中的部分篇章,并由此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章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故而将之推举出来为其革命提供学术支持。章太炎对汉魏六朝文理的挖掘,不仅顺应了中国文章审美转型的发展需求,而且体现了中国传统学者文化自尊与自信。

关键词:社会学 章太炎 文章审美

明代中后期随着《文选》学热而逐渐兴起了推崇六朝文的风潮,至清代蔚为大观,出现了为文“以汉魏六朝作则”的扬州学派。扬州学派的学者们或追慕六朝人物,或拟汉魏六朝作品,或推崇汉魏六朝文学理论,其中汪中以才子增色,阮元以位尊加持,其流风遗韵至晚清民国而不衰。作为扬州学派的后学,章太炎在文章审美上也有意向扬州学派靠拢,但与扬州学派略有不同的是,他最为看重的是汉魏六朝说理文,尤其是魏晋论体文,说:“魏晋之文,大体皆埤于汉,独持论仿佛晚周。气体虽异,要其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1]汉魏六朝论体文过去一直不为文坛所重视,为何章太炎对其如此重视,将之与先秦诸子之文并列?其实这与章太炎的社会学研究有密切关系。在晚清的西方社会学涌入浪潮中,章太炎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不仅致力于社会学论著的翻译,而且将社会学研究理念引入中国传统学术,正是在社会学思想的浸润与启发下,章太炎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的文理之美。

一、社会学研究与章太炎的文章审美转向

1877年,作为清政府派遣去英法学习军事的24位留学生之一,严复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各种海军军事技能和海战战术。在读书期间,他对社会学说发生了兴趣,并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一文,说“学问之要,以群学为要归。唯群学明,而后知治乱盛衰之故,而能有修齐治平之功”,将社会学视为救国安邦的学问,这对正在寻找救国出路的章太炎影响很大。

在严复的影响下,章太炎与曾广铨合作翻译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以《斯宾塞尔文集》为名在《昌言报》连载。但严复对章太炎影响更大的是他引进西方社会学的方式——“一面介绍西学,一面仍不忘发挥国故”,如他在《群学肄言》序言中说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的社会学说“实兼《大学》 《中庸》之精义”[2]。

这种中西汇通的方式给章太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1902年,章太炎因在东吴大学任教期间“言论恣肆”受到政府“关注”,被迫流亡。在流亡期间,章太炎又阅读了大量的社会学书籍,还翻译了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在该书的序言中,章太炎比较了斯宾塞与葛通哥斯(即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社会学理论的差异,认为作为社会学中心理学派代表的葛通哥斯对人主观能动精神的重视可以有效补充斯宾塞之不足,而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正好综合斯宾塞与葛通哥斯两派所长,就其学理而言,最为全面,因而最适合于“知化独往之士”认识与改造世界之用。于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影响下,章太炎决定修订1900年出版的《訄书》。

和严复一样,章太炎学习社会学的初衷是救国救民,且救国救民的途径不是照搬西方,而是从传统学术中寻找支撑。于是,在修订《訄书》的过程中,章太炎有意将他所理解的社会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学术深度融合,并在这种深度融合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文章审美观。关于社会学与章太炎文章审美转变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自定年谱》中得到证明。章太炎在《自定年谱》的1902年条目中写道:“余始著‘訄书,意多不称。自日本归,里居多暇,复为删革传于世。初为文辞,刻意追蹑秦汉,然正得唐文意度。虽精治‘通典,以所录仪礼之文为至,然未能学也。及是,知东京文学不可薄,而崔实、仲长统尤善。既复综核名理,乃悟三国两晋文诚有秦汉所未逮者,于是文章渐变。”[3]

可见,随着社会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訄书》的修订,章太炎改变了文章审美趣味,开始重视汉魏六朝文。

二、社会学视野与汉魏六朝的文理之美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一书认为:“如果说《訄书》初刻本编订前,西学中给章太炎最大影响的是进化论学说,那么,这一阶段,给了章太炎最大影响的则应当说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4]在社会学视野的不断影响下,章太炎的学术思想更加激进,革命斗志更加强烈。随着《訄书》的修订,章太炎在回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的“文理”之美,包括东汉论体文中的革命意识与批判精神,魏晋论体文中精微的学理与思想,以及魏晋士大夫身上流露出来的理性精神与人格独立。

在《訄书·学变》篇中,章太炎说:“王符之为《潜夫论》也,仲长统之造《昌言》也,崔寰之述《政论》也,皆辨章功实,而深嫉浮淫靡靡,比于‘五蠹;又惡夫以宽缓之政,治衰敝之俗。《昌言》最恢广。上视扬雄诸家,牵制儒术,奢阔无旋,而三子闳达矣。” [5]此处,章太炎列举的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崔寰《政论》均是东汉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王符是东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代表作《潜夫论》主要讨论东汉后期的社会政治情况,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等方面,对社会上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仲长统也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政论家。他才华过人,洒脱不拘,敢直言,时人称为“狂生”,代表作《昌言》原书虽然已失,但从保留下来的内容来看,该书深入剖析了东汉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仲长统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出发看重“人事”的作用,而否定了“天命”对社会历史的主宰作用。崔寰《政论》全书以“救世”为宗旨,以议论时政为主而加以理论发挥,主张严明法制,重赏深罚,颇具法家传统。这些学术思想中的社会批判精神与章太炎当时的社会学认知有汇通之处,且其中流露出来的革命意识,对正在成为革命家的章太炎而言,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这也是他《自定年谱》中所说“及是,知东京文学不可薄,而崔实、仲长统尤善”的缘由。

在进一步综核名实的过程中,章太炎又发现魏晋六朝文的思想价值更不可小觑,魏晋六朝文章中的学理之精微,技巧之纯熟,如同诸子之文再现。他曾在讲学中举例说明:“魏晋六朝,崇尚清谈。裴頠《崇有》,范缜《神灭》,斯为杰构。清谈者宗师老子,以无为贵,故裴頠作论以破其说。《宏明集》所收,多扬玄虚之旨,范缜远承公孟,近宗阮瞻,昌论无鬼,谓‘形之于神,犹刀之于利,未闻刀去而利存,安有人亡而神在。是以清谈破佛法也。此种析理精微之作,唐以后不可见。”[6]裴頠是西晋著名的思想家,代表作《崇有论》以“析名辨理”的方式,论述宇宙万物以“有”(实物)为本的哲学。范缜是南朝齐梁之际的思想家,代表作《神灭论》主要论述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哲学。这两部著作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反思,学理精微和革命斗志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而这恰好是章太炎作为有学问的革命家当时所追求的,故而引发了他强烈的思想共鸣。对汉魏六朝文章学理的看重在《国故论衡·论式》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效唐、宋之持论者,利其齿牙;效汉之持论者,多其记诵,斯已给矣。效魏晋之持论,上不徒守文,下不可御人以口,必先豫之以学。”[7]此处章太炎以汉文的质朴与唐宋文的滑辞做铺垫,指出魏晋论体文既能谨守法度又能免于浮滑的根本原因在于学问根柢好,是真正的名理之文。許寿裳曾在《章太炎传》中这样阐释章太炎的这一观点:“‘必先豫之以学这句话,最为切要。世人但知道魏、晋崇玄学,尚清谈,而不知道玄学常和礼乐的本原、律令的精义,彼此相扶。玄学者其言虽系抽象,其艺则切于实际,所以是难能可贵。”[8]章氏晚年也在《国学略说》中提到他对后世古文家“上攀秦汉,下法唐宋,中间不取汉魏六朝”的做法非常不认同,说“盖理有事理、名理之别。事理之文,唐宋人尚能命笔,名理之文,惟晚周与六朝人能为之”[9]。这些都说明在社会学视野的观照下,章太炎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的文理之美。由文及人,章太炎也非常敬仰当时士人那种求真求是的学术精神与独立昂扬的人格风貌。他在《五朝学》中说“五朝士大夫,孝友醇素,隐不以求公车征聘,仕不以名势相援为朋党,贤于季汉,过唐、宋、明亦无訾”[10]。所以章太炎认为舍周秦诸子与魏晋六朝文不学,是后人写不好说理文的原因之所在。

由此可见,《訄书》修订不仅是章太炎对中国学术史的重新审视,而且也是他推崇汉魏六朝文章的一个学术源头,正是社会学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訄书》修订,使他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的文理之美。

三、章太炎推崇汉魏六朝文理的历史意义

在社会学理念的影响下,章太炎对汉魏六朝文的推崇虽难免有偏颇之处,但他弘扬个性精神,要求文章有求真求是的勇气和独立昂扬的精神风貌,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中国文章审美的时代需求,也体现了传统学者在中西交汇中的学术自尊与文化自信。

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中日之战以后,明白时势的人都知道中国有改革的必要。这种觉悟产生了一种文学,可叫做‘时务的文章。”[11]什么是“时务的文章”呢?胡适例举了谭嗣同和梁启超的文章,并引录了谭嗣同《三十自纪》和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对各自文章渊源的叙述。谭嗣同在《三十自纪》中说:“嗣同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似矣;出示人,亦以为似。诵书偶多,广识当世淹通嫥壹之士,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嗜之。由是上溯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子云所以独辽辽焉……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则存乎深观者。”[12]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13]从这两段材料来看,两个革命者都曾主动疏离桐城古文,学习魏晋六朝文,这说明魏晋六朝的文章风格比桐城派文章更适宜于这个革命的时代。由此可见,章太炎推举汉魏六朝文是顺应文章审美的时代需求。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章太炎都因为推崇汉魏六朝文章被视为保守派。实际上,章太炎的文论思想表面上看是复古,理念上却并不守旧,他是以复古为革新去契合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现代世界的诞生》中认为“东方从来不是真正的落后”,“‘现代世界绝对不是某地的特产,从一种意义上说,它历来是无处不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一系列表面变化,这些变化在1800年以后迅速而轻松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发明物,其中很多是中国的原创,然后被偷走或借走,并被改良,到了19—20世纪,又被重新出口到亚洲”。[14]从这些对“现代性”的重新认识来看,中国近代复古思潮的合理性仍有讨论的空间,不可简单以保守派视之。

在章太炎推崇汉魏六朝文的过程中,我们更应看到的是一种顽强的学术自尊与文化自信。当时的中国,虽然政权腐朽、科技落后、国力衰微,外国列强频繁凌辱中国主权,凡有点学识的人都知道变革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重要性,但很多中国学者的理智和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并未被击垮,即使一些主动求变新的有志之士,他们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还是相当地自信。如黄遵宪是积极纳新的进步人士,但他在1902年9月《致梁启超书》中却这样说:“今且大开门户,容纳新学。俟新学盛行,以中国固有之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而旧学之真精神乃愈出,真道理乃益明,届时而发挥之。彼新学者或弃或取,或招或拒,或调和,或并行,固在我不在人也。国力之弱,至于此极,吾非不虑他人之搀而夺之也。吾有所恃,恃四千年之历史,恃四百兆人之语言风俗。”[15]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不怕比较,不怕竞争,只是求真;新学之用之弃在我,四千年文化之基在我。这是何等的气魄!这是何等的自信!章太炎从社会学说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却在汉魏六朝文章中寻找精神支撑,而拒绝全盘西化,这是一种怎样的学术坚守!虽然今日之中国与当日之中国已完全不同,但老一辈的治学思想和文化自信,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四、结语

章太炎的汉魏六朝文观与他的社会学研究有很大关系。正是在晚清社会学风潮中,章太炎发现了汉魏六朝文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故而将之推举出来为其革命提供学术支持,同时也开拓近代文章审美转型的一种路径,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方式更是传统学者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 [7] (清)章太炎.国故论衡疏证[M].庞俊,郭诚永,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402,405.

[2] 苏中立,涂光久.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182.

[3] (清)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谱[M].香港:香港龙门书店,1965:9.

[4] 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20.

[5] (清)章炳麟.訄书.[M].初刻本重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47.

[6] [9] (清)章太炎.章太炎国学讲义[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219,219.

[8] 许寿裳.章太炎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75.

[10]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6-77.

[11] 欧阳哲生.胡适文集:3[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6.

[12] 《谭嗣同集》整理组.谭嗣同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64.

[13] (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13.

[14] [英] 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6.

[15] 陈铮.黄遵宪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5:433.

项目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课题“社会学视域下的章太炎文论研究” (XSP19YBC162) 。

猜你喜欢
章太炎社会学
章太炎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法律论证:一种社会学进路的阐释
析章太炎的革命道德说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典范 章太炎
章太炎好行医 无人敢求诊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