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向峰
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40年后,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由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某些行业稍有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高。制造业转向内部管理要效益,成本管理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为实现经营目标,尤其是盈利目标,成本管理需要逐步提高到战略高度。本文论述了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以期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盈利能力。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饱和、竞争加剧,价格战成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价格的决定权由制造业自主制定转向市场竞争主导,制造业盈利能力备受考验。企业为实现持续良性发展,成本管理显得愈发重要。基于此背景,研究成本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解决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制造企业生存、发展尤为重要。
一、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一)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障
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增收节支、开源节流。供不应求的时代,市场价格往往由制造企业决定,企业多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只要产量有保证,生产多少销售多少,容易获得预期利润。在市场充分竞争的今天,产品市场销售价格往往由外部因素即消费需求与竞争格局来决定,制造企业定价话语权越来越少,大多只能被动接受已被市场决定的价格,要达到预期经营目标,只有加强成本管理,创造效益。
(二)是企业核心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产品、经营模式都比较容易模仿和复制,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很难被竞争者复制和超越。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渠道优势、人力组织优势及企业综合优势无一不建立在有竞争力的成本基础,成本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企業经营就是把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上达到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企业在市场上竞争能力,成本管理正是完成企业各项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四)是保持企业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质优价廉是消费者评价商品的重要指标,产品最终能否得到市场和终端消费者的认可,达到预期销售和盈利目标,一方面取决于产品的性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取决于销售价格,而成本是有竞争力销售价格的基础。
二、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1.经营决策缺乏产业思维
经营决策一旦决定,基本经营成本就固化,后期很难降低。不少企业,缺乏产业思维,没有考虑到产业价值链,以产品思维经营决策,致使后期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2.只重视制造成本、忽视完全成本
经营中过多关注显性的、直接的材料成本、人力成本、折旧等生产成本,忽视研发设计成本、物流成本、包装成本或者环境成本等隐形成本,没有树立完全成本意识。被忽视的研发设计成本往往决定着决定大部分生产成本,例如:家用空调压缩机马达采用同样用量的两种核心物料铜、铝都可以达到性能要求,而铜采购价格高出铝材采购价格近四倍。设计成本采用铜或铝,直接决定的产品材料成本的高低,后续采购环节无论如何采取措施也不可能消除二者的价格差异。
(二)缺乏成本管理体系、制度
1.缺少事前预测规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体系
不少企业注重成本事中控制,缺少事前规划或事后分析,或二者都缺失。企业经营大部分成本在规划时就确定了,事中只是将预测规划落地执行或据变化适度调整。没有事前预测规划,事中能控制的成分少,成本管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缺少事后分析,就很难发现规划与预测和事中控制存在的不足,难以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整体管理能力。
2.没有建立完全成本最优的成本管理制度
对制造企业而言,研发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物流、安装、包装成本、环境成本等总体成本最低,又能满足产品的性能标准,这样才是最优方案。只对生产经营中的部分环节有利,而有损整体竞争力与成本优势的方案,都要做出修正、调整。
3.缺乏全员成本意识
研发人员在做产品设计时,既要考虑产品的可实现性能,又要考虑企业现实的制造工艺和设备水平,也要考虑到后期的物流安装、环保要求以及实现功能的最优成本。如果只考虑功能先进,不考虑成本,成本太高没市场;不考虑制造情况,研发出来的只是试验室产品,缺乏量产条件,造成研发资源浪费。制造、采购等环节也缺乏成本意识,认为成本控制是财务部门的责任。
(三)成本管理方法单一、落伍
不少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仅限于传统的计划成本、标准成本,而对面向市场和既定利润率的目标成本,研究成本动因的作业成本应用少,致使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成本管理效益不明显。
(四)事中控制只注重短期效果
1.过于控制研发投入
持续研发投入和提升研发有效性,是企业良性持续长期发展的核心因素,但大多研发投入往往不能在投入当期产生经济利益。不少企业只看到研发一个环节,对当期见效的研发进行投入,而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投入加以限制。
2.短期行为的采购成本管理
一是挤压供应商的价格、结算条件和结算账期;二是适度牺牲质量标准,来降低采购价格;三是采用割韭菜式,频繁更换供应商。短期看,好似成本下降,长期看得不偿失,供应商获得不到行业平均利润,不得不以次充优,降低品质,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恶化。
3.“减员增效“降低人力成本
企业遇到经营困难,减员是经常采用的方法,但减员运用不当,会事与愿违。有能力的骨干员工借减员拿补偿金离职,留下的是没有竞争力的无能员工。短期成本下降,但工作的效率低、效果差。
4.使用落后甚至折旧期满仍超期服役的设备
只看到短期折旧费用节约,没看到设备更新或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带来效率提升,产品良率提升和质量的稳定,也没通盘考虑到用人成本的节约。宁愿使用落后设备,也不愿更新设备,实现升级换代。
(五)事后分析不健全
只是简单分析成本高的原因,没有将产品各个环节的实际成本与上年同期比较,也没有与规划预测目标比价,找差异,纠偏差,更不会总结事前成本规划、事中控制的经验教训,难以完善与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六)成本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低
制造企业物料种类多、价格变化快,成本核算精准、管理到位离不开信息化。不少企业还停留在金蝶、用友财务软件,业务物料库存管理系统与财务核算、分析不能有机结合,往往造成库存不准,成本核算失真。必须提升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成本管理需求,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三、加强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成本管理观念
1.以产业思维经营决策,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
经营决策要站在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做价值链分析,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价值贡献,考虑企业的位置与核心客户、核心供应商是否处于产业生态圈上,从而决定产业布局,厂房设置。另外,从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上,也要考虑是否能与产业上下游重要合作伙伴有效配合,高效运作。
2.建立完全成本最低的成本管理制度
宣传完全成本理论、树立完全成本管理思想,财务部门牵头建立完全成本最低的管理机制:以完全成本作为产品设计成本的经济评价标准;在产品成本核算、分析中应用完全成本。企业各部门形成完全成本意识,认识到完全成本的重要性。例如:美的家用空调实现体积小型化,材料成本、物流、安装、维修成本大幅下降,实现家用空调量、利双收。美的多年持续加强对于家用空调核心部品压缩机研发投入,技术取得突破,保持压缩机实现噪音低、功能优的情况下,将压缩机体积缩小10%左右,压缩机小型化带动家用空调整机实现小型化,使得家用空调完全成本大幅下降,成为行业典范。
(二)构建成本管理体系
1.建立事前预测规划
自产品立项开始,就要依据内外部情况,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规划,平衡;制定研发、采购、制造等环节成本预定目标,产品成本达到满足市场竞争的要求。
2.事中严格控制成本
自产品规划完成后,进入研发、材料采购、制造各个环节,都必须按规划进行,在各个环节采用专有技术,以既定投入资源,完成业务任务,如有偏离要及时沟通调整。
3.事后及时分析、总结
定期事后分析,每月结账后,对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整体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材料成本、费用主要明细项目,与目标成本比较分析,与上年同期比较分析,尤其关注与目標成本分析数据。对于差异超出10%及以上部分,与业务一起讨论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持续跟踪。对于核心物料的采购成本,逐月趋势分析,并将趋势与目标成本、与上年同期比较分析,找差异。另外,从近三年核心物料的价格变化找出规律及决定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以此作为未来判断价格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指导采购成本管理。
(三)综合采用成本管理方法
在卖方市场下,以核算为主要目标的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在制造企业大量应用。制造业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销售价格被市场决定后,是否能够实现经营目标,成本管理成为束缚条件,因而有限成本资源如何发挥最大作用,或是在产品功能一定的情况下,产品完全成本如何做到最低,成为经营成功的关键,迫切需要在原有基础上,采用目标成本法来管理成本。采用目标成本法来规划和控制完全成本、合理分配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财务、产品规划、市场、研发、采购、制造、人力、IT部门等成立专门小组,利用数字化等技术,事前反复规划,事中控制,设计制造出适合市场竞争水平的产品。
(四)加强成本事中控制
1.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设计成本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研发人员走出实验室做研发,了解企业工艺、设备等生产情况,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考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满足产品功能情况下,研发设计成本做到最优,为产品完全成本最低打下基础。
2.抓采购时机,平衡量价控制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占总成本大部分,是成本管理和控制的重点。在材料采购价格上升期,库存是黄金;材料采购价格下降通道,库存是稻草。关注核心部件或材料市场整体供需情况,整理并建立供需和价格预测机制,尤其关注价格的周期性和拐点的判断。针对不同周期,采用不同的采购策略。一是采购价格平稳期,按生产做采购计划考虑价格折扣确定采购量,基本不预备存货。二是价格上升期。一旦价格出现上升苗头,立刻研究上游供应情况,主要供应商减产或产能受到限制等,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趋势,时时观察,分步考虑自有资金状况,适度建立库存,一旦价格上升期确立,采用战略备货,或卖方期货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例如:2020年5月份铜价在低迷10年达到3.5万元/吨,处于历史低位,但自下半年开始,步步上涨,到2021年中,到达顶点7.2万元/吨,一年价格翻番,如果没有采取措施,成本压力倍增。三是价格下降期。物极必反,价格上升期后,开始震荡下行。此时要关注下行是短期还是下行周期的开始,以供需关系来判断,采购要谨慎,一旦断定下行周期开始,便要控制库存,如库存量大,则企业生产领用外,适量直接将材料对外销售,在价格下降过程中,逐步把库存降低到合理水平。避免反向操作,不少企业看到核心物流价格上涨,被缺料心理左右开始加大采购量,大力备货,价格下降时,大量库存,成本高企,盈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定期招投标选择优质供应商,淘汰和剔除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维护好核心供应商,在产品研发、行业信息交流等方面加强深度战略合作,以求建立供应链生态圈,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五)智能制造平衡生产效率和人力成本
为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单位制造费用,设备升级保持先进性是关键。目前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机器人、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应用,它们一方面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一致性,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招工难,用人成本高的问题。制造企业应充分利用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技术革新,更新设备、调整和优化原来手工操作的流程和岗位设置,提升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生产现场电子看板管理,实时监管生产全过程,随时掌握物料情况,机器设备运行情况,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六)加强人力成本管理
与智能制造相匹配,生产一线员工职责由简单的手工操作转变为操控智能设备,对技能水平和知识要求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所需员工人数大幅减少。制造管理干部也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转变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加大相关培训。针对不同部门,确定高、中低相结合的人才结构,招募、培训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制定相匹配的薪资激励制度,打造一支人数少而专业精的团队,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效益。避免过度招聘低成本、低能力的人员,看似人力成本降低,但带来的低效率、质量差、危害大。
(七)应用ERP等信息系统,提高成本管理的準确性和效率
建立ERP信息系统,提升公司资源一体化运作,将企业物料、人力、生产等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紧密融合一体,适时产生成本信息,适时掌握库存动态,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和及时性,提升企业整体成功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制造业既要看到外部经营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要看到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带来工艺、流程变革,成本管理理论和有效管理方法等有利因素。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达到企业持续良性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袁万军.数字化背景下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思考[J].会计师,2022 (09):24-25.
[2]张复元.对兵团第三师医院会计成本核算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 (09):151-152.
[3]郭俊标.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1,15 (30):160-162.
[4]陈贵.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商讯,2021 (08):95-96.
[5]葛炜灵.关于生产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9 (27):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