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小学“小幼衔接”实践

2023-06-11 12:53:33李文伟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育习惯学校

李文伟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让一年级学生顺利、自然地从幼儿园学习向小学学习生活的过渡,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身心负担?随着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进,鹿城小学敏锐地捕捉到“幼小衔接”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基【2021】4号《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大胆开展了“小幼衔接”探索。学校调整了一年级课程,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放缓学习坡度,让刚入校的一年級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适应期。具体做法为:把一年级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减半,不刻意追求教学进度,剩余教学内容并入下学期教学,依次循环,到孩子三年级时追上正常教学进度即可。一年级入学后的前两个月不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以习惯培养为主,给孩子一个身体和心理的缓冲期,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校EEPO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训练,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愉快、轻松渡过“小幼衔接”这一关键时期,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习惯基础和心理基础。

此外,学校还把“小幼衔接”贯穿于关心爱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学科教学、家校共育的全过程。

一、关心爱护孩子的身心

1.初入学的孩子会感到恐惧害怕,会哭、会闹,会吵着要回家……老师们常常会抱起孩子安抚,让他们消除恐惧,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

2.对于犯错的孩子,老师会蹲下耐心地教育使之认识错误并改正。

3.为了让孩子更快适应小学生活,教师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增进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3.学生有磕碰小伤,教师利用各班教室里的小药箱及时处理。消除了孩子的恐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二、行为习惯培养

1.熟悉校园环境:入学第一天,各班班主任就组织学生认识班级,认识楼层,认识校园,使孩子尽快融入新的环境。

2.带领孩子熟悉厕所,了解如厕要求。

3.继续强化集队、排队、参加集体活动的要求,做到有序,快、静、齐。

4.逐渐适应小学的室内、室外操及眼保健操,愉快地参与周二、周四的大课间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孩子的活动兴趣。我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孩子玩得不亦乐乎,既有金蝉脱壳、又有传统的拔河比赛,接力赛,还有滚铁环、跳跳球等项目,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

5.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开学后的一两个月,我们允许孩子把玩具和小画书带到班级,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讲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逐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来。通过不断引导孩子看绘本,读绘本故事,鼓励孩子主动学拼音、主动识字,增加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和阅读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6.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工作实际,我们整个年级的老师运用各学科教学继续加强养成教育和良好习惯培养,为了让孩子尽快融入小学学习生活,我们从孩子会准备学习用品、会倾听、会举手发言、会大胆大声说话、会指读、会听课等方面,对孩子进行了反复强化,重视孩子坐姿、读写姿势、执笔姿势的纠正和训练。

7.学习之余,为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基本劳动技能,学校专门开辟了“一米菜园”,让给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种植知识和相关技能,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既增加了课外知识,又感受到劳动、收获的快乐。每天的校内劳动也让孩子大胆参与、尝试,教师从手把手地教到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孩子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能随时保持教室内外整洁,能主动积极收拾整理自己的和班级的物品。通过一个学期的培养,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孩子们还学会餐前洗手,有序排队,自主分餐,安静就餐,珍惜粮食,餐后能收拾餐具,打扫卫生等卫生及劳动习惯,孩子的自我服务劳动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力得到提高。

三、学科教学

1.孩子进入小学后,除了要持续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及卫生习惯之外,还要进入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继续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思维品质,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规律,融入游戏、活动等直观教学,让孩子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既学到学科知识,又培养了学习能力,与此同时,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孩子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结合我校大力推行的EEPO有效教育,各班在各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反复进行学习方式的训练,让学习习惯的养成成为年级老师们的“头等大事”。为了有效降低孩子的近视率,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决策下,我校全体教师都注重学生写字时执笔姿势和坐姿的训练与纠正,培养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为了让孩子对课堂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以活动、游戏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这样的方式既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又降低了孩子门学习的难度。

3.我们一年级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主要展现音、体、美、英学科),都体现了我校“五个重要”理念,即:每门课程都重要,每个孩子都重要,习惯比分数重要,思维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各学科既融合又发挥自身优势,真正实现有效推进一年级的“小幼衔接”向纵深开展。

4.微型课程《课前分享》是我校的一大亮点,也就是每节课让孩子们轮流到讲台上进行课前三分钟分享,所分享的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长期坚持,既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反思与评价,进一步增强了一年级孩子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5.学校少先队是儿童成长的乐园,激发孩子积极加入少先队,在少先队组织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是一年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年级老师不断激励,耐心引导,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具有初步的组织意识,体验归属感,促使孩子从幼儿向儿童蜕变,逐步成长。

四、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校共育是培养好孩子的前提,最好的教育是教师负责、家长配合、孩子努力。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结合“小幼衔接”我校一年级老师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在培养孩子写字、识字的同时,大力抓好拓展阅读和亲子阅读,要求家长陪同指导孩子每日阅读《小猫种鱼》《月亮船》中的小故事,假期由老师推荐阅读书目,家长根据各自孩子情况带领孩子到书店开展阅读;在校期间老师利用午读时间指导孩子阅读课外书,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样多管齐下,最终使孩子爱上阅读。

2.随着年龄的增长,让孩子逐步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也尤为重要。为此,我们提出要求,孩子在家里要:学会扫扫地、拖拖地、洗洗袜子、洗洗碗,让家长引导孩子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了孩子的劳动意识、自我服务意识,同时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3.落实学校作息时间表要求,每天放学回家后,大人和孩子要一起走走路、跑跑步、跳跳绳等,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增强了孩子的体质,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结语:把小幼衔接工作与学生习惯培养、课堂教学及家校共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在一年级的各项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一年级全体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个学期的大胆探索与尝试,我们鹿城小学基本实现了一年级所有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快适应、有兴趣,学得好、有自信,真正做到了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的平稳过渡。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步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沿着既定脚步坚定的走下去,将小幼衔接工作贯穿于一年级各项工作的始终,激兴趣、抓常规、正“双姿”(执笔姿势和坐姿)、养习惯、重阅读,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正为每一个孩子都个性化健康快乐地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共育习惯学校
学校携手 共育共进
家长(2024年10期)2024-05-26 06:58:16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上课好习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