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 刘宏伟
〔摘要〕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全面分析习近平在海外发表的署名文章对如何应用外国主流媒体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围绕“谈贡献、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叙友好”等方面创设话语议题,借助多层次话语视角切入、多维度话语表达、多元化的话语符号使用等话语表达方式,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展示中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关键词〕海外署名文章,话语体系,话语议题,话语技巧,话语意蕴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3)03-0074-09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46。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要充分利用外国媒体平台、终端与渠道。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要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2〕。充分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是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并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的重要抓手。外国主流媒体具有在当地覆盖面广、权威性高的特征,更贴近当地受众的现实生活。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特别是与那些规模、发展历史及影响力、订户数量、日发稿量和年发稿量排名靠前的知名媒体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宣传渠道至关重要。
对于如何利用外国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重要问题,习近平在外国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对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署名文章是传递清晰、权威信息的正式的媒体外交方式〔3〕。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他国之际利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不仅能够为出访奠定基调,更是传达外交理念,宣传、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从生成、表征与价值三重维度分析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至2023年3月在外国主流媒体发表的59篇署名文章,探究其海外署名文章的话语内容、话语表达与话语意涵,对于如何充分利用外国主流媒体、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引导力与塑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成维度:创设融通中外的国际话语议题
习近平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于国际传播活动而言,无论信息的表达形式、载体渠道如何变化发展,都不可能改变“内容为王”的传播本质。精准有效、积极主动地设置话语议题是传达中国声音、有效引导国际舆论的重要基础。进行国家形象、国家理念和国家政策的宣传与阐释,需要借助价值明确、内容丰富、语义完整的话语议题呈现出来。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聚焦“谈贡献、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叙友好”等多个核心范畴,创造性地设置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议题,传达中国声音、中国理念。这些标识性话语内蕴深厚,赋予话语强大的说服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
(一)展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4〕13。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的发展就是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的成就。习近平首选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2014年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提到,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2016年在《伊朗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通过话语议题的创设,突出强调中国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2018年在塞内加尔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谈到,援建的乡村打井工程,解决了塞内加尔七分之一人的吃水用水问题,提及援建国家大剧院,为传承和发扬塞内加尔文化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等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项目。2018年在巴拿马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中方为巴方培养各领域官员和技术人员近6000人。此外,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更庄重承诺,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例如在对斐济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发表署名文章强调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斐济提供支持和帮助,走好共同繁荣之路。2019年在意大利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将扩大对外开放,同包括意大利在内的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展现了中国为推动世界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与中国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
(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5〕。对内而言,国家发展、民族的复兴,需要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世界而言,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各国人民的永恒追求。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习近平自出任国家主席以来,在外国主流媒体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中就明确地表达:“我这次访欧是为和平而来。”〔6〕以此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2018年对菲律宾访问之际发表署名文章中则进一步指出,“中国人民相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发展繁荣”〔7〕,彰显了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的决心。不仅如此,朝鲜半岛局势关系到亚洲的安全与世界的和平。2019年习近平在朝鲜《劳动新闻》发表题为《传承中朝友谊,续写时代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中方愿意和朝鲜携手努力,推进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开创新局面,共谋实现地区长治久安的大计。这些都彰显了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三)扎实推动全球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号召中国与世界抓住共同发展的历史机遇,一同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相互促进、实现共同繁荣。并且,习近平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8〕,为其他国家提供技术、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为全球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更多合作双赢机会。2022年在哈萨克斯坦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强调,要建设高质量发展伙伴关系,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的优质项目,“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走实”〔9〕,号召各国互联互通,对接发展战略,收获互利共赢的果实。此外,在海外署名文章中,習近平强调应该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强调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2018年在文莱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强调,中方尊重并坚定支持文莱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同年在南非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两国要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程中始终相互支持、相互借鉴。
(四)积极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习近平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10〕146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呼吁各国打破零和博弈、冲突对抗,加强合作。首先,呼吁各国加强务实合作,做大利益蛋糕,惠及各国民众。2016年在捷克《权利报》发表题为《奏响中捷关系的时代强音》的署名文章中呼吁,两国要加强制造业、金融、通信、智能工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为推动双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更多贡献。其次,加强人文交往,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各国人民情谊的桥梁与纽带。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呼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2014年在澳大利亚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不断扩大两国教育、文化、旅游、青年等领域交流合作,建立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11〕。再次,推进安全合作。2022年在乌兹别克斯坦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提出,“深化安全合作领域,旗帜鲜明反对任何势力破坏地区稳定局面”〔12〕,号召世界各国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人道主义援助、自然灾害应对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化解风险挑战。最后,加强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相互协作和配合。国际组织和机构是国际政治中最为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特别强调要深化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信等多边平台的协调配合〔13〕,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早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14〕444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国际环境,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至关重要。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强调发展对外友好交往、相知相守的情谊,推进中外关系走深走实。首先,大国关系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历来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中国外交实践更是具有重大的战略、外交、经贸和社会性影响〔15〕。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积极运筹大国关系。2015年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人民和俄罗斯人民在反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战斗中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了战斗友谊。在未来两国人民更应当携手前进,同护和平、共促发展,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其次,深化周边国家关系,坚持睦邻友好。中国把周边国家视为伙伴,坚持睦邻友好对我国开放、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缅甸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缅世代比邻而居,两国人民自古相亲相融并期待加强战略沟通、深化经贸往来、加大交流互鉴、增进协调配合,使得“胞波”情谊源远流长。最后,强调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坚强依靠。中国一以贯之地强调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身份,也一贯重视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强调要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2018年在阿根廷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就指出,中阿是相互信任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兼收并蓄的好知音,两国应当携手开创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更好造福两国人民〔16〕。
二、表征维度:灵活运用多种话语表达方式
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要尊重国际传播规律,讲究传播的策略与艺术。话语技巧是呈现话语内涵、彰显话语意义的方式与手段。深入思考以何种话语技巧提升国际话语的表现力,更好地呈现、表达话语意涵就至关重要。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通过多层次话语视角切入、多维度话语表达与多元化话语符号使用,精准有效地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使政治概念立体丰满起来,提升了话语的感染力。
(一)多视角聚合彰显话语塑造力。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借助宏大叙事、中观阐述与微观描述相契合的视角进行全景式、全方位的话语呈现,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被认知、理解。首先,习近平的海外署名文章体现出一种宏观建构的视角。形成连贯意义上的叙述、打破碎片化的话语呈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策略。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整性的话语,是具有合法化的叙事。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以时间长视野与空间大视野的宏大叙事视角切入,把握大势,进行全面、整体、连贯的叙事。一方面在时间上,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2016年在孟加拉国《每日星报》和《曙光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在叙述中孟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好邻居、好朋友时,先以历史回溯来唤起双方共同友好交往的记忆。在文中他写道“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双方相知相交的纽带”〔17〕。随后写道建交41年来,中国始终视孟加拉国为朋友与伙伴。之后展望未来,呼吁两国更应当加强合作,谱写中孟关系的新篇章,将中孟合作打造成南南合作的新样板。从时间上的长视野视角,直观地呈现出两国世代相交的历史脉络,表明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国家层面的交往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推进、全面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以国家、地区与全球的空间大视野来谋篇布局。2014年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先谈到中法关系的重要意义,然后笔锋一转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欧盟和中欧关系,之后从全球视野出发,将中欧关系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上升至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层面。从出访国、谈到区域关系、最后上升至全球视野,体现了胸怀天下的大情怀、大担当。
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聚焦国家间的关键与重点领域。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既全面、整体、系统地进行阐述,又抓住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键与重点。例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因此,2018年习近平在阿根廷《号角报》发表题为《开创中阿关系新时代》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而呼吁两国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合作应对挑战,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这样的论断充分显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形势和战略态势变化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又如,维护国家利益是对外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强调,在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时绝不能放弃正当权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当前我国进入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因而习近平在瑞士、德国等国的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号召在涉及彼此主权、安全、发展等方面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和支持,为我国的发展积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最后,以微观视角切入,提升海外署名文章的亲切感与吸引力。若总是停留在宏大层面进行叙事,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进而影响国际受众对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微观描述更贴近受众生活、易于理解。特别是在国际传播语境中,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差异,更需要借助具体事件、人物的微观描述来呈现内容、表达内涵。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将话语落在细小处,借助微观描述,将抽象的议题与概念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事例。2016年在智利《信使报》发表署名文章时,通过2008年奥运会的金牌是智利金和中国玉这一“小故事”来反映两国人民情同手足的伟大情谊。2015年在巴基斯坦《战斗报》和《每日新闻报》发表署名文章中,用“年轻时就经常听说关于巴基斯坦和中巴友好交往的动人故事”的话语,从亲历者视角讲述两国的友谊,增强了话语的感染力。
(二)多样态融合凸显话语表现力。借助外国主流媒体,帮助外国民众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另一关键在于打破单一标语式、口号式的宣传,做到“表理”“表情”相结合。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以政治话语、生活话语和理论话语相互补充与呼应的形式,进行情理交融的话语表达。
首先,借助严谨的政治话语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政治话语位于一个国家话语体系的核心位置〔18〕。政治话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政治行为,是政治信息、价值观的输出与表达,担负着向世界表达国家政治诉求、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19〕。借助政治话语提升对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至关重要。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用政治话语宣传国家的意志、理念、政策与制度等。2014年在斯里兰卡发表题为《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的署名文章中就传递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2017年在瑞士发表题为《深化务实合作 共谋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中介绍我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在德国发表题为《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署名文章中提及,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话语来传递国家的制度、政策、路线,提纲挈领地勾勒、描绘中国发展宏伟蓝图并积极与世界分享中国智慧与方案。
其次,借用生活话语打动人。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表达方式容易促进国际受众形成对话语内容的价值认同。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运用深入浅出的生活话语凝聚共识,用大众化、简明化及通俗化的话语表达让世界听得懂,听得明白。2014年,在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印度教徒报》和《觉醒日报》同时发表题为《携手共创繁荣振兴的亚洲世纪》的署名文章中,用“世界工厂”“世界办公室”来形象地比喻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世界的贡献,并号召两国强强联合,携手发展,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习近平2015年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中提到,“这是到邻居家串门、到同志家作客”来表明中越友好交往的关系。2015年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在《海峡时报》和《联合早报》发表题为《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共创中新关系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中,将战略规划、高层引领比做中新关系的“传家宝”,并号召两国要继续保持高层密切交往势头,增强政治互信與战略沟通。这些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更好地拉近了与国际受众的距离,使得话语议题更易被理解与认知。
最后,借重理论话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话语被受众接受、认可,离不开语言内容的深刻性。理论话语逻辑严密、价值深邃,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能够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中国话语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发扬新中国外交核心原则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积极推进重大外交理论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世界意义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等新主张都是独具中国外交风范的理论标识。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借助理论话语阐发的引领性概念和原发性观点,为受众呈现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成果。例如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关乎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塞内加尔《太阳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鲜明而精辟地回答了应该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
(三)多符号整合展现话语阐释力。符号是最为基本的表意单元,也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础。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单一的话语符号会造成认知疲惫。而活用多种符号则更有助于增强话语的解释性与穿透力。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话语符号,构建多元的表征体系。
首先,利用数字符号提升说服力。借助数字、数据能够清晰直观、精准地表达话语内容。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善于利用数据表达观点、呈现客观事实。2014年在印度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双边贸易额从本世纪初不到30亿美元增加到近700亿美元。去年,两国人员往来达到82万人次〔20〕,一系列数据证明中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中借助“同1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同20个阿拉伯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7个阿拉伯国家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5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员国”,“14个阿拉伯国家参与《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建立起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借助数据做到言之有据,具有强大的话语说服力,具有显著的宣传效果。
其次,借用故事素材提升感染力。习近平强调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好方式。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故事与实例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2014年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开篇就以故事切入,写道“我曾看到两个故事……”〔21〕。2019年在塞内加尔主流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又讲述65岁的塞内加尔老人比拉马参加“感知中国”知识竞赛,从全球25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奖,并被邀请到中国旅游的故事,以此表达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再次,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提升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22〕15,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蕴藏着应对当代全球发展所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对当今世界仍旧产生着强大、持久的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于国际话语权的建构,有助于提升话语自信、丰富话语资源,增强话语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点、道德规范。旁征博引文化典故是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显著特征。2015年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借助《管子》中的“合则强,孤则弱”,呼吁各国应当切实携手开展合作,共同克服世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2016年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引用“信则立,不信则废”,创造性地将《论语》中“人无信不立”所指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上升到为国与国的交往上,借以表达中伊双方应当增强政治互信的理念。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又增加了话语的影响力。
最后,巧用受众符号提升亲和力。言语交际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语境。国际传播中会存在文化缺省的现象,即国际传播中交际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会使得话语难以被理解。这就需要尽可能低地贴近国际受众的现实与生活。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借鑒吸收出访国家具有知名度及代表性的符号,用他们熟悉的事、物、人唤起他们的情感与认知,拉近距离。2016年,习近平在秘鲁《商报》发表题为《共圆百年发展梦 同谱合作新华章》的署名文章时就引用了《山鹰之歌》、安第斯山脉等当地民众熟悉的文化、地理符号。2019年在意大利《晚邮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就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者——马可·波罗来说明中意友谊的源远流长。这种借助受众符号的话语表达,有效地做到了贴近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精准传播,提升了话语的亲切感与实效性。
三、价值维度:立意深远的话语意蕴
立文之道,唯字与义。习近平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23〕122话语体系是承载意义、彰显价值的工具,相关概念、范畴、表述集中反映了中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一个国家或民族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明确的话语指向。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创设丰富的话语议题,应用多元话语技巧的根本在于借助外国主流媒体,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展示中国形象,引导国际社会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为世界认知、了解中国并读懂中国扩充渠道,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
(一)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与斗争,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失语就要挨骂……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4〕24 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读懂中国故事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重要前提。当代世界的政治斗争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关于国际话语权之间的竞争与争夺,掌握国际话语的定义权、解释权与辩护权,对于扩大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强调必须建构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就涉及自身利益和所承担国际义务而发出的具有广泛影响和普遍认同的话语表达权力。全球化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25〕。受到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格局限制,中国依旧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由此,如何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就至关重要。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出中国声音是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障碍,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抓住外交出访的关键窗口期,借助海外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传播中国实践、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积极回应批驳无端猜疑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24〕90。习近平借助海外署名文章解读中国实践,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发展的成就,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变化,了解中国道路、制度、文化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表明中国对世界发展、冲突、全球治理等国际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态度。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无端猜忌、抹黑的状况依旧存在。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从“修昔底德陷阱”到“塔西佗陷阱”,西方利用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霸权,不断制造话语陷阱来污蔑、抹黑中国。习近平利用海外署名文章这一正式、重要的外交手段,回应无端猜疑与不实攻击。2019年在希腊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就明确表明,中国将以自身和平发展积极回应世界如何发展的时代命题,批驳“国强必霸”的西方话语陷阱,表达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二)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领域,国家形象是一种信息资本〔26〕,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历史与现状、经济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要素在本国公民和国际社会形成的整体印象与基本认知〔27〕,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声誉、增强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28〕162。然而,在国际舞台中,我国的国家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塑”的。随着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大,开展积极的国家形象的“自塑”,打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外署名文章是国家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习近平发表的海外署名文章从关照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视角出发,向世界传达中国坚决做和平建设者、发展贡献者、秩序维护者的讯息,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际形象。
首先,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2014在法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明确指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法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29〕积极塑造热爱和平、追求和平、捍卫和平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形象。其次,发展与全人类文明进程密切相关,是“世界各国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30〕9。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31〕20。习近平在海外署名文章中把發展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指出各国应当共享发展成果、合作发展,分享发展经验。2014年在塔吉克斯坦《人民报》和“霍瓦尔”国家通讯社同时发表题为《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的署名文章指出, “努力使中国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和人民”〔32〕,强调中国对周边的投入只会增加,不会减少。2019年在塞内加尔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方愿同塞方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享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工业发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促进两国实现更好发展。这些都表明了积极塑造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的贡献者,谋求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形象。此外,国际秩序事关全球和平与发展。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宣传我国关于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张,强调中国将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3〕,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全球发展。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的话语表达等内容建构,不断提高国家形象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
(三)广交朋友,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有助于营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稳定外部环境。目前,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覆盖全球,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新型国际关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研判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是我国外交活动开展的重要遵循与行动准则,其核心在于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打破对抗、结盟的传统国际关系。借助海外署名文章,习近平在国与国之间寻找团结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引导国际社会共同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逻辑起点。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呼吁国家之间要求同存异、包容互谅、尊重主权平等、不干涉他国内政。在2016年乌兹别克斯坦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强调,中方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根据本国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理解和尊重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为保持国内稳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乌兹别克斯坦内政的原则。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维护公平正义是国际关系中的道义基础。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维护好各国核心利益。所以2018年发表在卢旺达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秉持正确义利观,2016年发表在波兰主流媒体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的“义以为质”“信以成之”,强调道义与诚信,强调义利兼顾,强调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此外,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34〕260。世界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合作,全球性问题挑战需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是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反复强调的话语。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呼吁各国共商合作大计,开展全球性协作,创造更多合作机会,共同增进人民福祉。
(四)行天下之大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方略与总目标,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正如习近平强调:“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35〕293构建人类命运共体就是中国“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给出的中国答案。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合作共赢、同舟共济才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人类社会面临霸权、环境、卫生、网络等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协同解决〔36〕。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全球国家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整体性、同一性不断凸显出来,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但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需要承担起世界伙伴关系的推动者 、 世界和平的建设者 、 全球发展的促进者 、 文明互鉴的践行者 、 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7〕。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不分社会制度,不分大小、强弱,不分发展的先进与落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和谐万邦、天下大同。作为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开拓创新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发表海外署名文章重要的目的之一。首先,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强调要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好世界才能更好。2015年在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以及2015年在对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发表海外署名文章都强调,应当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其次,携手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长期友好,命运休戚与共。2015在南非《星报》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历来是命运共同体,呼吁建立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再次,构筑中拉命运共同体。打造中拉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提升彼此的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2016年在智利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方愿同智方一道,推动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更大发展,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在秘鲁《商报》发表署名文章又指出,双方要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作,维护共同利益,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作出贡献。最后,推进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在瑞士主流媒体发表《深化务实合作 共谋和平发展》的署名文章,习近平引用瑞士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的 “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文章还强调此次前来的目的就是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命题,就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聆听各方意见。
综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做思想舆论工作,就是到国外去做思想政治工作〔38〕121。做好对外传播工作,建立对外传播的战略格局要善于“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外国主流媒体。习近平利用出访外交的关键时期,借助外国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展示国家形象,这些海外署名文章,有着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话语特色与深刻的价值意蕴,是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的智慧结晶,是如何利用好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提高对外宣傳针对性、实效性的行动指南,是如何提升中国国际话语的塑造力、影响力、传播力的重要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光明日报,2021-06-02(01).
〔3〕王 群.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外交意蕴与价值旨归〔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03):11-19.
〔4〕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和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习近平.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N〕.光明日报,2022-12-08(01).
〔6〕习近平.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的署名文章〔N〕.光明日报,2014-03-25(02).
〔7〕习近平.共同开辟中菲关系新未来〔N〕.光明日报,2018-11-20(01).
〔8〕习近平.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N〕.光明日报,2016-01-20(01).
〔9〕习近平.推动中哈关系在继往开来中实现更大发展〔N〕.光明日报2022-09-14(01).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开创中澳关系更加精彩新篇章〔N〕.光明日报,2014-11-15(01).
〔12〕习近平.携手开创中乌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N〕.光明日报,2022-09-14(01).
〔13〕习近平.愿中吉友谊之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N〕.光明日报,2019-06-12(01).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朱 锋.大变局下的大国关系和中国外交〔J〕.探索与争鸣,2022(01):21-24.
〔16〕习近平.开创中阿关系新时代〔N〕.光明日报,2018-11-29(01).
〔17〕习近平.让中孟合作收获金色果实〔N〕.光明日报,2016-10-15(01).
〔18〕张广昭.国际传播中的“概念创造”——基于习近平涉外演讲文本的政治话语分析(2012-2021)〔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03):5-18+126.
〔19〕黄 婷.近年来国内对外政治话语研究的议题回顾与前景展望〔J〕.贵州社会科学,2021(09):45-51.
〔20〕习近平.携手共创繁荣振兴的亚洲世纪〔N〕.光明日报,2014-09-18(02).
〔21〕习近平.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在比利时《晚报》的署名文章〔N〕.光明日报,2014-03-30(02).
〔2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24〕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5〕廖小平,董 成.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提升〔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9-17.
〔26〕单 波.论国家形象跨文化转向的可能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32-36.
〔27〕韩文乾.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国家形象重要论述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21(06):40-46.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9〕习近平.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N〕.光明日报,2014-03-26(02).
〔30〕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2〕习近平.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N〕.光明日报,2014-09-11(01).
〔33〕习近平.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N〕.光明日报,2015-05-09(01).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6〕曾向红,田嘉乐.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02):129-137.
〔37〕刘 勇,章钊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J〕.探索, 2021(05):1-13.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吕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