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水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真挚的情感、动人的语言、深刻的含义都是必不可少的。除去这些要素,在文章的结构安排、细节处理上运用一定的技巧,可以更好地起到“感人心”的效果。
一、精巧的横式结构法
杨振宁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描写、评价,展示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形象。作者用回忆的形式,但并没有完全按照邓稼先的生平顺序,而是采用精巧的“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小标题,横向、多角度、立体地展现人物的性格与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六个侧重点,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同学们选择这类写法时,可以借鉴《邓稼先》,将主人公的形象横切成几个方面,从而突出中心。
曾有学生写了一篇习作《“有劲”老师》。文章围绕标题,分设了三个小标题:“学习劲”“劳作劲”“乐助劲”,它们紧紧围绕主人公“有劲”的特色,分别展开“有劲”老师在业务、育人及情操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精巧的横式结构法,可以使文章脉络一目了然,多角度、多维度地凸显出主人公的形象。
二、精致的艺术裁剪法
写作时,需要有精致的艺术裁剪,即恰到好处地留白与补白的艺术手法。若能将简笔与繁笔完美地结合,将是一大亮点。
以《木兰诗》为例,文本的初衷是表现木兰“家国大义”“不慕名利”“孝顺父母”“热爱和平”等传统美德,因而在繁简裁剪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详写木兰替父从军前的忧虑、凯旋时谢绝功名及回归故里后的复妆,将“阿爷无大儿”所带来的“叹息”神态,行军途中木兰“不闻爷娘唤女声”特有的细腻心理,“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时豁达的语言,以及荣归故里后木兰急于恢复女儿妆的一系列动作特写“补白”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瞬间立体鲜活起来。
与此同时,作者还不忘给读者刻意“留白”,让读者去“填白”。一个柔弱女子如何适应恶劣的军旅生活?如何在血与火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文本只用看似简单的几笔素描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留白和艺术再创空间。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一个弱女子涅槃重生的苦痛,也可以从英雄的角度推理“巾帼英雄”的成长。
三、精彩的細节凸显法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写文章亦不例外。要想凸显主人公的品质,离不开精彩的细节,我们不妨品味一下杨绛的散文《老王》。一句“这是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包含了三个“文眼”:“幸运者”“不幸者”“愧怍”。那么如何支撑这些框架呢?精彩的细节成了连缀内容的关键。
“幸运者”既指作者,又指老王;“不幸者”既指老王,也指作者。“我”是“幸运者”,是较之老王在物质方面更富有、知识更丰富。但“我”也是“不幸者”,因为“文革”期间家里的变故,特别是女儿出事给“我”的打击巨大,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是“不幸者”。老王是“不幸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他一生孤苦无依、贫困潦倒。但他有一颗金子一般闪光的心,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品德,故而他又是“幸运者”。至于“愧怍”情感,更多的是“我”自责:老王在病入膏肓之际,还不忘拿着鸡蛋和香油来感谢,而“我”却被眼前他的病态吓到了,忘了送一下;他去世多日“我”都不知道……这些都是通过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品质。再如,为了照顾老王的生意,“我”刻意选择坐他改装后但“硌得慌”的平板车;钱锺书生病了,老王义务送医后的一个真诚笑容;面对夸赞老王送的冰比别人多时,他感恩的回话;老王弥留之际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样子,“镶嵌在门框里”;“我”拿钱感谢他时,老王落寞的表情……
正是这一个个精彩的细节,把“善良对善良的馈赠与愧怍”刻画得淋漓尽致。精彩的细节凸显法,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精巧的结构、精致的裁剪、精彩的细节,一定能帮你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