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内容的结构,人文主题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涵盖了人类社会中的优秀文化与先进价值观。语文要素包括语文学习的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具体通过学习任务群的组织来呈现。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要素分散且难以整合,因此须以人文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和手段,明确语文学习的内容,优化语文学习的过程,实现教书与育人并行。“学习之道”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该单元在高中阶段首次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着眼于学生发现、推理、批判、实证的逻辑思辨能力,其教学路径可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材编写与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展开分析。文章首先以人文素养的渗透为切入视角,立足于社会时政与教育课标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明确思辨学习的场景、目的、过程与愿景;其次,剖析教材单元的组成系统,通过研读单元导语、选文篇目、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打开思路;最后,提出增强思辨能力的策略,提供思辨学习的场域,让学生在批判质疑、多元解读中体悟“学习之道”的内涵与精髓,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学习之道”;“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关于单元人文主题“学习之道”的定义,王希明(2020)将“学习之道”的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学之道”“学之术”“学之路”,他将“道”解释为“本质意义”,将“术”解释为“态度方法”,将“路”解释为“回顾、规划、展望”[1]。这里的“道、术、路”可以引申指向教学目标、过程、策略等方面,从“学习之道”的主题以点带面,能梯度化落实单元教学任务。
1 “学之道”——人文素养的全面渗透
1.1 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
“学习之道”涵盖了学习的目标、方法、态度、价值、意义等,注重学生个体性、发展性、全面性的学习观的形成,将其落实在语文学科中,为促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抓手。语文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其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成长中关注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单元人文主题“学习之道”阐述的是无论是面向个人的学习,还是面向历史、时代的学习,都强调从小我向大我迈进,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担当,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1.2 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倾向于知识点的传授、重难点的解决,忽略了语文学习的生成性过程,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不足,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教师应通过“学习之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顺应思维规律,让学生肯学、会学。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导向,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了解与掌握“学习之道”单元,学生不仅能够养成质疑思辨、批判研讨的思维品质,也会对说理性语言文字运用自如。
同时,“学习之道”关乎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其中也能感受多样的文化,体验丰富的情感,沉淀个人的思想,从而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吸收文化精华。
2 “学之术”——单元主题的系统组成
“学习之道”的人文主题体现在单元导语、选文篇目、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等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中。
2.1 单元导语
“人文主题通过单元导语进行描述,通过学习任务群进行渗透。”[2]单元导语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助读系统,揭示了单元的主题思想,蕴含着单元的学习目标,提示了单元的学习方法。单元导语的呈现,给师生提供了教学内容,厘清了由单篇指向单元的学习任务与内容,教师能够以此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学习之道”的单元导语部分分为三段,第一段阐述“学习之道”的发展,第二段概括单元选文的标准,第三段为重点部分,解读应从中心词入手,“学习之道”是核心、基点,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最终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围绕“学习之道”,可以从以下两个层次对段落进行拆分:第一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性文章里即精确定位论点,考验学生的阅读基本技巧与水平,“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即在读懂作者的基础上学习其论证思路与方法,其实就是论证过程,这一层级细化规定了“思辨性阅读”的标准,更侧重于“语言的输入”方面;第二层,从“发现问题”到“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学以致用,提出“思辨性表达”的要求,侧重于“语言的输出”方面。两个层次目标突出,条理清晰,难度递增,最终都指向“学习之道”这一核心目标。
2.2 選文篇目
“学习之道”单元收录了六篇文章,分别是《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劝学》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荀子通过大量设喻,点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意义与作用,这与当今终身学习及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教育理想不谋而合。韩愈在《师说》中将矛头直指当时社会“不从师”的现象,通过正反对比,强调尊师重教的重要性,以培养谦虚好学的良好风气。
针对现实问题的有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他用通俗浅显的讲话一一列举了党八股的“八条罪状”,主张做文章应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列主义的文风,逻辑清晰,说理明白,端正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运用犀利深刻的语言揭示了对待文化的正确做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不机械化地全盘接受,能动地进行取舍。黑塞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根据自己的体会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号召人们阅读杰作。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回忆三段阅读经历,有感而发,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这两篇文章都通过介绍阅读之乐来体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从体裁来看,这些选文包含古文、演说稿、杂文、随笔等不同的类型,但都以学习为主题,无论是学习的目的、方法、态度还是其他方面,都体现了“学习之道”统领整合单元的特点。
2.3 学习提示
教材中的学习提示部分段落划分清晰,贴合文章内容,引导性强。课标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学习目标与内容方面提出了把握文本观点、阐述方法和逻辑的要求。“学习之道”单元的学习提示部分也提出了相应建议,如“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阅读时要注意思考,以理解这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思考文章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3]等。学习提示部分的这些要求都与任务群呼应,目标指向明显,能帮助师生提炼学习要点,加强学生对说理性文章要素定位与理解的把控。
2.4 单元学习任务
“学习之道”的单元学习任务有三个,分别概括为“围绕‘学习之道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从论证思路中剖析‘学习之道的说理艺术”“针对当下问题进行‘学习之道的写作训练”,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容与要求相契合。在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部分也作出了写作、专题讨论与辩论的规定,如“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4],即要求学生开展语用实践活动。这不仅对思辨专题指向的思维发展方面有促进作用,而且包含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读写训练,学生能在写作过程中将语言系统中的内容外化出来,在剖析说理艺术与交流心得感悟中提升审美鉴赏水平与体悟文化价值。
3 “学之路”——思辨能力的整体培养
3.1 创设真实情境
“学习之道”对应的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有实际体验、互动交流的平台。针对该单元人文主题,可以围绕学习相关方面开展主题演讲、辩论比赛、情境演出等活动。例如,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开展课堂辩论赛,围绕“读书贵在广博还是专精”设计如下辩论主题,“人们常常认为要博览群书,强调开阔视野、丰富认知的重要性;有人却说读书贵在精进、专一,书读百遍才能其义自现。到底是博览群书好还是求精求专好呢?以下有正方辩题‘读书贵在广博和反方辩题‘读书贵在专精,假如你是一名辩手,联系自身感悟,在正方辩题与反方辩题中选择一方说说你的观点”。
在真实的语言活动大环境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不仅能实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其他任务群的渗透,还能走进公共语言体系,在更广阔的维度下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2 建构比较体系
思辨专题教学方法的选择着力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设计进行单元教学。比较阅读的重点在比异求同上,对于该单元来说,比较阅读教学比的是文体特征、表达方式、写作风格、主旨中心的异,求的是人文主题“学习之道”的同。
比较体系的构建可以选择单篇内部的比较,也可以选择单篇与单篇之间的比较,或是单篇与单元的比较,切入点不同,比较的篇目与内容也不同。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该单元前四篇文章的说理性较强,对人文主题的照应也更有指向性,《劝学》和《师说》更侧重个人的学习,而《拿来主义》与《反对党八股》更侧重对历史与文化的审視。
从以写作为主的教学活动出发,《劝学》与《师说》更强调立论的“立”,而《反对党八股》和《拿来主义》更强调驳论的“辨”,相较于前两者,后两者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写作训练的标准也更为严格。高翀骅(2019)在其文章中提到“对单元课文的共性和各篇目的个性以及篇与篇之间其他关联的深入思考,既有利于单元目标的落实,也有利于明确这些阅读材料与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5]。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能解决的问题也有限,教师在设计比较阅读的教学时,应尽量缩小视域,把握要点,系统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多维的、动态的思维模式。
3.3 搭造逻辑支架
“学习之道”作为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专题,具有一定难度,抛出的一个大问题往往需要许多小问题引导解决,内容繁杂,交叉零星,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化散为整,常见的方式是制作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导图框架,不完全呈现所有细节,在完成对课文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填补思维导图的空白部分,归纳梳理,加深印象。
学生也可以独立创设思维导图,不被教师提供的框架束缚,这对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与语言编程能力要求更高,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和个体的理解之上,再将脑海里的知识架构呈现出来。在自发设计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再梳理与再消化,增强了筛选、提取、组织、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是可以触类旁通的,能够迁移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部分甚至其他学科。
3.4 落实读写共生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融合“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两个方面,“学习之道”单元也包含写作任务,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同时,要帮助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动笔”是一门学问,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钻“看量不看质”的空子,虽然摘抄、圈划的数量达标,但实际上走马观花,教师难以检验其学习成果。要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教师需要制定适合检查的教学评价制度。例如,布置给主人公写信,人物采访,剧本表演,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等任务,让学生在动笔的同时动脑,也方便教师检查。
例如,在阅读《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根据语言特点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其边读边思考,如“‘刀笔吏在古代泛指执掌文案的官吏,用笔如刀,鲁迅先生为何被人称为‘刀笔吏呢,请你阅读文章思考,如果是你的话又会给他起什么绰号?请你写一写”。短短几十个字的问题,学生却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动笔。
4 结语
教学与育人是一体的,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统编语文教材要以人文主题统领单元,学习任务群贯穿始终,凸显“双线组元”的结构,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单元教学进行探究,以人文素养的全面渗透、单元主题的系统组成、思辨能力的整体培养为路径,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现行新教材的使用与当下热点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提供参考。同时,以课标为纲领,以教材为出发点,以高中阶段学生学情为视角,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为驱动,为学生搭建思维台阶,通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综合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希明.融会“学习之道”,在任务群中落实与拓展教学: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26.
[2] 王佳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学习之道”单元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7.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87-9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
[5] 高翀骅.在辩驳中体会学习之道[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9.
作者简介:司马文欣(1999—),女,江苏丹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