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军
内容摘要:说课是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趋于规范化、合理化与科学化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也是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交流与改革的一种助推手段。对其内涵与形式的把握要遵循说课的一般性要求:在说课过程中,要说清已确定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及大纲的关系;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与学生现状的对应性;讲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系;展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阐明板书设计的突出主线与教学反思的深刻性。据此充分发挥说课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 中文类专业教师 说课内涵 准确把握 说课
说课于1987年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育局发起,此后便迅速传播,乃至影响到全国的中小学。其触发点源于电影导演给演员说戏,帮助演员分析其外在表演的内在动因。由导演所起的这一作用,引发了教育局教研人员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崭新思考,他们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能够组织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应清楚其教学设计的内在依据,并且能够向同行教师阐明其开展课内外教学的趋向原因,以求达到自身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合理化与科学化,与此同时,教研人员发现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段,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助推教学改革。于是,说课这种形式便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有效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手段更新、主动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手段。”①
时至今日,从说课的内容上看,形成了狭义性说课与广义性说课两种类型,狭义性说课是指由原初发起者对于形式效能的期待设想发展而来,并按照固定的格式要求所进行的规范性说课样式。其固定格式为: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或者为:说教学内容、說教学对象、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广义性的说课是指涉及开展教学活动的所有相关内容,侧重于进行教学设计说明且没有固定格式要求的说课类型。从说课时间的长短上看,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类型:全程说课与课前说课。全程说课是指在活动时间之内与讲课活动不相联属的单一说课,它一般用时在30分钟左右。而课前说课是与讲课前后相连的,它需要花费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本文所谈及的说课是从狭义性说课与单一说课的角度展开的。
在说课产生之初,它被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等各类课程的教研活动之中。渐渐地,大学也采用了这种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及教研活动效能的形式,并且这种形式被发展沿用至今。但在近来笔者参加的中文类专业教师开展的说课活动中,发现由于教师们对于说课内涵与形式的把握不足,出现了只是简单介绍教学内容的现象,未能对教学设计意图进行深层次地阐释与说明,偏离了一般性说课的要求。并且,这种现象在不同的学校与专业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有鉴于此,很有必要探讨一下教师们对于说课内涵与形式的把握,以求达到良好的教研活动效果。
一.说清已确定教学目标与培养方案及大纲的关系
要将一节课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说讲清楚,教师首先要充分把握教学设计与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紧密联系。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出发,一门中文类专业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按照总体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而制定,再者需要把握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需要完成的课程教学任务与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及在品德修养、学科知识、信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国际视野、学习发展等方面所应提供的有力支撑,然后依据课程大纲,制定本门课程乃至每一节课所应有的具体教学目标。一节课的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态度三种维度来设计。就中文类专业课程而言,知识目标一般为在学生学习文本材料或在教师讲解之后,他们应该把握的语言文学相关知识要点,可以是分层次的了解、理解、掌握、把握、记忆、体会等认知要求。技能目标围绕口头表达、书面写作与文学鉴赏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展开,但凡课堂上应该培养的专业能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达成,以便符合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后的职业岗位要求。态度目标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由文本材料所触发的内在情感体验与升华,乃至最终应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有团队的合作谋事与学习发展的意识。另外还需加入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方面的要求。
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说课也必须清楚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中文类专业的课程由汉语、文学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组成,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应用型大学而言,通过开设众多专业课程,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对理论课程的知识把握与实践课程的能力训练,逐步形成自身的基础职业能力,以便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相应的教学设计需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对应于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重在对于学生的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也必须在服从于这个核心的情形之下展开。其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形成,首先由演讲类、自我展示类、辩论类等实践课程来支撑,诸如:讲课比赛、才艺展示竞赛等课程,再次,由各任课教师在专业课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借助于课堂提问、课堂抢答、小组汇报等形式来完成。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依托课程,一是由专门的写作课程来实现,诸如:沟通与写作、文学写作、创意写作训练等课程。同时也需要各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利用所布置的小论文、知识训练等方式,匡正学生书面表达所存在的不足。文学鉴赏能力的形成,首先需要通过学生对文学理论、美学课程的知识把握,借以熟悉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与思路,然后在学习中外文学史课程之时,由专业教师进行具体的鉴赏知识介绍以及对鉴赏偏狭的矫正。
基于以上认识,说课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及大纲的关系,明了一节课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应承担的任务,十分清楚各教学要素在课程大纲中的相应要求,弄明白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在对授课方向与课程目标的正确把握之下,从说课的基本内涵出发,明确开展所有教学活动的内在根由,将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思考纳入其中,然后采用相应的架构形式进行说课方案设计。
二.明确采用的教法学法与学生现状的对应性
鉴于说课要说出采用的与之相匹配的教法、学法,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学习态度、习惯与能力等状况。在对所教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多侧面核查他们现有的文史哲知识储备状况。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文科知识的状况要有所了解,尤其是充分地把握他们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课文篇目等。在做好了这些工作之后,站在大学课程教学的角度,将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与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兼顾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删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内容,加强知识拓展与能力训练的环节要求,准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次是还要了解班风班情,把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品性,乃至某些学生独特的个性特征与能力表现,以便为授课时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从辅导员与其他任课教师处,获取班级真实状况的信息,确切把握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可能的活跃程度、学习劲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与他们进行课上、课下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对于教师的授课要求。以上所做,有利于课堂教学进行有的放矢的开放性设计,也为游刃有余地开展课堂教学创造条件。另外,还应预测在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时,一个班级面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环节,可能会出现的理解与接收上的困难,也必须事先考虑出适中的应对化解之法。
适中的教学、学法选择,也是说课所应突出的主要内容。处在数字化、智慧化的教育时代,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多种教法应运而生,目前,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型、泛在化教学与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主流,但传统的教法仍旧融入其中,发挥着效能。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坚持运用创新的教学策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考虑到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诸多因素,要求教师的教学,应有灵活的教法选择以及娴熟的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技巧,最终实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准确把握,以及使相应的能力快速形成,乃至成功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小,乃至教学环境的不同,均会影响到教师对于教法的选择与运用,还会影响到总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选用,应该着重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在他们习惯的或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下,激发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接收过程显得更为轻松,将学习成效迅速提高,并形成了学生的某种能力。可以选择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也可以是练习法,还可以是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法等等。目前使用的教学方法有多种样式,比如:授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任務驱动式、目标导向式等的方法。另外,还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 mooc课堂、spoc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样式以及方法。
至于学法,它常常与教学方法的呈现相伴而行,在进行课堂教学之时,学法往往很大程度地受到教法的影响,从属于教师的教学安排之下。可以是学生互助式的学习,比如生讲生评、研讨辩论、生问生答等。也可以是师生互动式的学习,比如边讲边练、师导生演、边做边评等。还可以学生听讲感悟式的学习,比如从每节课最终的教师课堂总结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楚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所在。而在课外,学生的学法便具有独特的自我个性,他们可以进行自主式的学习,比如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拓展性阅读等。在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某些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归纳某些同类的知识点,总结学习的规律,从而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说课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把握的基础上,确定适中的教法,选择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从而进行教学与说课的对应性设计。
三.讲述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系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既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说课内容的重心。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之下,无论是语言、文学的理论课,还是汉语、文学的实践课,均应在教学设计之时,注意设定促使学生思考,能够实现其口头展现或进行书面表达的环节,这一要求是由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教师授课满堂灌式的滔滔不绝的讲解,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增加知识信息的传播量,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促使学生形成能力的训练时间。因此,不能让学生过多的被动听讲,而是要设法让他们真正地动起来,进行说与写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活动。使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学、真做、练真本领,按照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要求,提升其三种核心能力。在此,笔者以为,分组教学不失为一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良好办法。其前提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进度与重难点的前提条件之下,设定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将设定问题作为学生议论的中心,或者,由学生小组自行发现与解决问题。相对而言,理论课程较之于实践课程,有些知识或许显得抽象深奥,学生在学习时难以透彻理解,但这并不是说毫无破解之法。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在把握原有理论的基础之上,仔细寻找与之相关的通俗易懂的实例,减弱学生的理解与接收难度。其中,最简便易行的是采用来自生活或生产中的例子,或者运用其他课程已有的相关实例,以此增加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深度,接通他们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旧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学习与掌握新知识。再者,需要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反复交流与切磋,逐步破解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这样,学生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一问题的学习与理解会渐趋明朗,原来的含混不清或者不知所措,也可能会在瞬间烟消云散。
在此,说课者对于整体教学过程,应该从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上,侧重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节课的安排,应以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展开,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为原则展开教学。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难点的确定,也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当然,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与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实践发展的新经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教学内容创新的基本要求。对于所有知识点的教学顺序安排,也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提高其各种能力为指规,合乎情理。
四.展示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要将课堂教学环节完美地设计与展示出来,首先需要清楚教学整体设计方案涵盖的因素及其内容。这些因素包括:课程一般信息、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教法学法、课程思政元素与切入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其中,“教学过程”即指课堂教学环节,这一因素体现着对于其他因素内容的贯彻与实施。其他各因素是本因素的重要铺垫。课程一般信息是对课程内容的有侧重介绍;学情分析是对施教学生有的放矢展開教学的现实依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是对课堂教学侧重的准确把握;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表明了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程度;教学教法的选择显示着教师所处的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层次;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体现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标识着教师教学水平的艺术化的动态性提升。在此背景之下,教师应该知晓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之下,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由起初的层层铺垫,渐至于突破重难点后的拔高提升,乃至于逐步走向高潮,终至于水到渠成的目标达成。诚然,一堂精彩的优质课,均有着起承转合的波动起伏,有着逐步推进的逻辑过程,经由潜移默化的导入,终至于戛然而止的艺术化完结。
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花费心思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在充分把握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思考从学生即将学习知识的角度出发,搜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相关资料,从中选择那些学生容易理解与接收且贴近教学内容的典型材料,并将其作为推进教学进程的重要知识铺垫。比如:对于文学史教学中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常态化地展示某一作品的艺术风格,但也要在备课时追溯其形成的原因。固然,形成作品风格的因素,既有社会状况、文学发展与文体发展的因素,又有作者本人经历与素养的因素,还有受他人思想影响的因素。然而,为了准确把握作品风格,教师就要备足相关资料,以利在穿插讲解时增强学生们的兴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
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以问题导向为主线来逐步完成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应从学生容易产生的疑问之处,设计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客观的只有唯一答案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开放性问题。并且问题的设计应该深浅适度,难易适中,且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层次性与连贯性,由浅入深。这样借助对于问题的探讨,逐步靠近设定的目标。各个教学环节在时间长短的设定上,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而定,或者依据学生能力形成的重要程度而设。最终各环节之间应达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五.阐明板书设计的突出主线与教学反思的深刻性
在课堂上,教师会在授课的同时,不断地将教学的知识重点展示给学生,或用白板屏幕,或手写在黑板上,但无论采用怎样的形式,教师应该在从上课之初开始的对于知识点的边讲边展示,终至于一节课的结束之时,完整展示其所讲知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这便是板书设计。板书具有不同于实物展示的直观效果,它能够利用文字、图片等媒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把握知识要点的能力。同时,好的板书设计显示着授课者严谨的教学设计思路,彰显着一节课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完整的知识结构图谱,听课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容。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板书尤其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它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还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能使学生感觉赏心悦目,从而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板书设计结构图形的艺术化呈现,会因为知识内容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显示艺术美的异彩纷呈的同时,达到了施教者对于知识的完美传授。这也是说课者所要强调的内容之一。
教学反思能力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必备素质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教学反思能够促使教师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对于教学疑难问题的探讨,及时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快速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过程,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迈进。教学反思有多种方法:对话反思法、反思总结法、档案反思法、行动反思法、录像反思法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加强教学反思的广度与深度。教学反思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坚持教学前、教学中与教学后的反思。教学前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根据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与学生情况而确定的目标是否准确,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是否合适。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以及现实教学效果的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迅速而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的选择的适用性、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教学策略下各环节是否存在问题而展开。
毋容置疑,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一条捷径,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可以觉察出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改变自我的渴求,于是便会追寻着自我的突破。从一节课入手,反思教学效果的优劣,继承发扬成功之处,由失败之处思考自身的教学不足,扩展开来,思考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缺失,并付诸于教学实践。说课者应从对自身的多角度教学反思出发,说明自身教学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并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
说课是将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行为的原因意图,向同行教师讲述说明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但“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原文稿来进行;说课也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或评委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说课更不是‘背课‘读课照着文稿读下或背诵,要突出‘说字。”②因此,说课并非是告诉在场教师一节课所讲的详细内容,非为浅层次的陈说,而是要挖掘其内在根由,解释课堂师生开展活动的深层次原因。它所解说的牵涉面及其广泛,需要精准把握,才能合乎规范而不失偏颇。同时,由于它面对的是同行专业教师,也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扩大教学研究的影响力。另外,说课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展开,其教育理念与操作方法随之因时而变,这为说课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也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增添了永不停歇的动力。
参考文献
①王玉燕,说课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文科爱好者,2022(4):108。
②金永红,教师如何说课[J].甘肃教育,2020(1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