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稀方
本期“香港文学期刊研究专题”,突出一个主题,即香港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这里精选了三篇文章,它们分别研究1918年《梨影》雜志、1946年达德学院与《海燕文学丛刊》及1987年香港《当代诗坛》杂志,呈现三个不同时代香港文坛与中华文化关系间的不同侧面。
《梨影》是作者新发现的刊物,意义不可小觑。在19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香港是前沿要地。从1853年香港第一份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到1974年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均在传播西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不过,到了五四时期,香港文化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复杂性。在内地全面拥抱西方现代性文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自身的性质而看到西方文化殖民性的一面。这一时期香港反而引进晚清旧文人,保存中国文化,并倡导中西文化结合。《梨影》不但刊登新式话语,同时也刊登班本、粤讴、杂俎等本地文化,呈现出“混搭”的特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战争的缘故,内地大量知名作家南下,香港文坛成了中国文化的中心,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观。达德学院是左翼文人的一个阵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延安文艺作品在这里都能得到传播。不过香港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即对于南洋社会的关心和对殖民主义的批判。至20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的情形已经发生变化,70年代以来的本土化浪潮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前达到高峰。不过,本土化本身即包含中华文化的内容,龙香文学社与《当代诗坛》更是以弘扬中华文化而引人注意。
香港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它有着一百五十多年的殖民历史,故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香港以自己的优势,为中华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