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断代盐业史研究的力作

2023-06-10 03:03张永帅郭建坤
盐业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私盐盐井盐业

张永帅 郭建坤

云南是全国重要盐产区,是故,云南盐业史的研究备受学界重视,已积累起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或侧重云南盐业史的某一方面,或侧重于某一区域,或以具体盐井为研究对象,很少对云南盐业做整体的、综合的研究。云南大学赵小平教授,其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均以云南盐业为研究对象,长期耕耘云南盐业这一学术富矿,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正是由赵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经数年修改、完善而成的。该书是一部专论民国时期云南盐业史的综合性著作,填补了云南盐业史研究中缺乏综合性著述的缺憾。通读此书,获益良多。笔者以为,该书史料扎实、论证深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区域断代盐业史研究力作,值得向大家郑重推荐。

一、《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研究内容

《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除绪论与结语外分为四章。在绪论部分,作者开篇即强调了盐业对社会经济各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影响,认为“对滇盐的研究,既要关注其盐产本身,又要重视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边疆等的关系”①。随后层层聚焦,依次对中国盐业史研究、井盐研究、滇盐研究进行了细致的学术史梳理。分析不同时期滇盐研究特点后,针对当前滇盐研究中存在的时段局限、区域较窄、内容不全、方法单一、比较不足的缺憾,作者提出应加强史料发掘,扩展时段研究,推进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建立完善的盐文化理论体系,整合研究团队的建议。而着眼于推进整体性、系统性研究,聚焦“关联”、注重“全面”也成为该书的最大特点。

第一章到第三章着眼于“全面”,作者分时段对民国时期云南盐业展开论述——以滇盐生产、运销为基本方面,据不同时段的具体特点分述技术、盐务、盐政、盐税、盐商、盐井、私盐诸方面的问题,充分彰显了研究的整体性。第一章分生产与流通两大方面阐述北洋政府时期的云南盐业。在生产方面,作者先论述滇盐生产的中、西、南三片区格局,再以三片区为基础分述各区盐种、盐质,又分析了成本、技术、原料、生产关系诸方面于滇盐产量的影响。在流通方面,作者不仅论及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条件、盐价波动与运费,以及“第二次川滇盐引岸之争”,还通过分析滇盐运销制度的改革,指出自由运销制是滇盐发展的内在要求①。第二章专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至抗战前期,在着眼生产、流通的同时,对盐商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聚焦“改变”、注重“对比”是这一章的重要特点——在生产方面,“改”在技术的改进,生产关系的改变和盐质的改善;在流通方面,“变”在收购、运销制度的变动,以及运销制度屡次易变引起的对外国私盐态度的变化。盐商方面,在对比新旧盐商,讨论其斗争之余,作者还分析了盐商与私盐问题,提出私盐屡禁不止的根本应在于官盐价高、私盐利厚,故私盐才为盐商所愿贩,为百姓所乐购②。第三章讨论全面抗战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云南盐业——通过详尽的梳理与详实的数据,对盐井、盐税与私盐问题进行集中讨论。作者首先分述各产区及主要盐井的情况;然后分析了各区盐井分布、盐质和生产条件特点及对盐业的影响,又详细梳理民国滇盐盐税问题;最后从私盐和缉私两方面深入论述了云南私盐问题。

第四章为全书重心所在,以滇盐为中心向民国时期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辐散,聚焦于“关联”——依次论述滇盐与盐市场、盐币、商品经济发展、市镇发展、地方财政、政治局势、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关系,突出体现了研究的系统性。

作者从滇盐的商品属性入手,探讨了滇盐在强化地区经济联系,促进西南盐市场的形成,以及在抵制外国私盐与本地私盐外销过程中,推动边岸市场形成的作用。针对滇盐曾长期作为货币流通这一特点,作者着眼盐币——既考证了盐币在滇的流通过程和流通区,又深入分析了其长期流通的原因。通过以上论述,作者提出滇盐在促成盐贸市场发展、促进交通市镇的发展方面有重要影响,且丰富了云南的货币体系。

资源型市镇与其所依赖的资源之间的紧密关联不言而喻,故作者关注滇盐与盐业市镇之间的联系,从市镇命名、产业结构、周边环境和地位兴衰四个方面讨论了滇盐与云南盐业市镇的关系。在滇盐与财政的关系方面,作者通过大量数据的列举、对比和分析,充分论证了民国时期云南盐税在财政收入与分配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盐税在财政收支中的高额占比,盐又是生活必需品,控制盐利可以控制周边食盐的民众,故滇盐对于安定社会、支撑财政、维持军队的重要作用就决定了其与政治、军事也关系密切。因此,滇盐与政治、军事的关系也成为本章论述的重要方面,而作者不仅局限于民国,还对历史时期滇盐与政治、军事的关系进行了追溯,使研究更具有贯通性。在滇盐与文化方面,作者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展开分述,总结滇盐文化的特征并提出了促进滇盐文化传播的建议,还对比了同为井盐文化代表的滇盐与川盐文化。在本章最后部分,作者对当前滇盐档案文献的整理成就进行了概述,讨论了目前的不足与未来的任务。

书尾简洁凝练的结语则再次对全书内容作了集中概括。

综上,《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由学术梳理入手,在指出滇盐研究的缺憾之处的基础上,针对最为关键的“整体性”“系统性”两个方面谋篇布局,聚焦“关联”、注重“全面”,将时间与空间巧妙贯穿于各篇章之内,分述民国时期不同时段滇盐发展的同时,深入探析了滇盐与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关系,还兼及了对滇盐文化发展和未来滇盐研究的讨论。

二、《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主要特点

通读《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全书,既不乏精辟之论述,又多有亮眼之观点。概括而论,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尤为值得称道。

第一,逻辑明晰,论述严谨。

该书谋篇布局合理,结构明晰,在总体框架构建和具体论述过程中都体现了严谨的逻辑。首先,时间逻辑明确——全书总体上以时间为脉络,第一至三章論述民国时期不同时段的滇盐发展,时期划分合理,顺序递进,形成完整的叙述脉络。在述及盐井、盐币、滇盐与政治、军事等具体问题时,也多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将时间上的逻辑贯穿了论述始终。其次,空间逻辑清晰——作者在第一章开篇就首先论述了民国时期滇盐生产的滇中、滇西、滇南三片区格局,以这一空间划分为基础,随后的盐种、盐质,以及后续篇章中梳理主要盐井、讨论盐业市镇时,都严格按照三片区进行分述,将空间上的逻辑融入了各个篇章。

逻辑的清晰不仅体现在总体框架的构建,也体现在具体论述过程的各个方面。如作者在进行学术史梳理时先概述中国盐业史研究,再聚焦到井盐研究,进而具体到滇盐研究,采用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方式使论述层次分明;再如分析滇盐与财政、政治、军事的关系时,先从财政入手来阐述盐税的直接影响,再讨论滇盐在影响财政的同时,对政治、军事方面也有间接影响,采用逐步递进的方式让篇章联系更加紧密。

另外,该书材料详实,分析深入,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如作者在论述盐币在滇流通过程时,引用充分的材料来印证盐币在不同时期均在云南有所流通,其所引材料涉及汇编史料、地方志书、时人游记和前人研究①,丰富的材料有力支撑了论证过程的严谨。作为一部涉及大量相关经济问题的著述,充足的数据支撑必不可少,这也恰是此书的亮点所在,作者对数据的重视充分体现在各个章节之中。以滇盐产量和盐税两个方面为代表,通过列举、对比与分析大量详实的数据,充分体现了结论的科学严谨。该书另一特征是在述及一些具体问题时,分析透彻深入,问题意识明确。如在述及滇系军阀兴衰时,从更为根本的经济基础层面分析军事政治问题,使研究的层次更加深入。除此之外,前文述及的作者关于“自由运销制是滇盐发展的内在要求”“私盐屡禁不止的根本应在于官盐价高、私盐利厚”等结论也均体现了对相关问题分析的深入。

第二,视野开阔,聚焦关联。

由于注意到当前滇盐研究中存在时段局限、区域较窄、内容不全、方法单一、比较不足的缺憾,作者在研究时更加着眼于在时间、空间、视角方面的扩展,并十分重视关联研究。在时间上,该书聚焦于民国又不局限于民国。如在论述滇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就对民国之前的相关情况做了充分追溯,使研究更具有贯通性,也更显深入厚重。在空间上,该书着眼于云南又不自封于云南。该书虽为区域性研究,但非常注重与邻域的联动——不仅论述了滇盐与川盐在黔的市场争夺,还在盐税、私盐、盐市场、政治、军事诸方面的问题上皆涉及了对云南周边的川、黔、桂乃至西藏的讨论。云南地处西南,作为内陆边疆省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故对于云南尤其是近代云南相关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国际视野,注意国内外联动。作者对跨境私盐与缉私问题的述析就很好地体现了对周边国家的关注,并将这一域外特色充实进云南盐文化的特征之中①。

此外,该书还注重从其他学科视角分析问题。如论述对云南近代盐业有重大影响的张冲“移卤就煤”改革时,作者就关注到地形、环境与资源因素是造就一平浪实现“移卤就煤”改革的重要条件②;在分析三大片区食盐运销时也涉及许多空间上的区位分析。作者在研究中还借鉴社会学调研方法,对一些重要盐井进行实地调研,丰富了资料来源③。

此书另一大特征即聚焦于“联系”。以滇盐为中心,既包括了滇盐本身在产、运、销各方面的联系,也涉及滇盐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联系;既涵盖了云南内部各生产片区和销售区域之间的联系,又关注了与周边邻省、邻国的联系;既详述了研究时期内各时段之间的联系,又兼及了研究时期与之前时期的联系。由此可见,该书已基本实现了作者全面研究民国时期云南盐业发展,全面梳理、探析滇盐与云南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立意④。

第三,关照现实,着眼发展。

作为历史学领域的研究,《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主要着眼于过去,但篇章之中也不乏对现实的关照。在讨论盐业与市镇发展时,作者通过回顾滇中黑盐井的兴衰,分析其与产业结构和周边环境变迁的关系,提出资源型市镇发展应尽量避免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且一定要注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平衡⑤。这一认识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还为当下与未来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证性的借鉴。在论及私盐与缉私问题时,作者认为应充分认识民国时期私盐存在的深层原因,只有使民众能获得物美价廉、质优量足的食盐,私盐才会真正失去流通的空间。这一观点虽基于民国缉私问题,但对于现今一些相关领域的治理来说,也值得参考。

除了对现实的关照,该书也不乏对未来的探讨,集中体现在滇盐文化发展与推广和未来滇盐档案整理两方面。作者既专门探讨了促进滇盐文化發展传播的方法途径,又在对比滇盐文化与川盐文化时提出川、滇盐文化的携同发展问题,对滇盐文化未来发展的关注由此可见;对于未来滇盐档案整理的关注,则寓于作者所提出的加强重要档案整理、关注地方资料等方面之中。

三、《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价值与微瑕

作为一本区域性断代盐业史研究的专门著作,《民国云南盐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学术价值突出,而且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力填补了滇盐研究较缺乏综合性著作的缺憾。该书立足于民国滇盐,以生产、运销为基本方面,扩及技术、盐务、盐政、盐税、盐商、盐井、私盐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地涉及了盐业相关的各个领域。此外,该书对盐市场、盐币、商品经济发展、市镇发展、地方财政、政治局势、军事、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研究,充分地联动了滇盐相关的各个层面。结合清晰巧妙的布局、严谨详实的论述和深入透彻的分析,作者以系统性、整体性的研究完成了一部优秀的综合性著作,填补了滇盐研究在此方面的缺憾。

其次,推动未来滇盐研究的深化。该书绪论部分总结当前滇盐研究不足之处的同时,恰为未来研究的深化探寻了方向,如清代以前和现当代研究,其他学科方法的应用,新史料的发掘,盐商、盐法、盐与民族关系等不足之处,即未来滇盐研究应加强的方面。在具体论述中,作者的一些视角与方法的采用也为滇盐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以盐为着眼点,分析其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影响,同样为深化滇盐研究探索了方向。另外,这样一部新的民国时期滇盐研究的综合性著述出现,也必能推动其他时期滇盐研究的综合性论著的产生,进而对滇盐研究、井盐研究乃至中国盐业史研究产生有力的推动。

最后,促进滇盐文化的价值开发与未来发展。作者立足于历史又关注现状与发展,对滇盐文化当代价值开发和未来发展思考颇多。作者深入梳理了滇盐文化的各类载体,总结了滇盐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鲜明、盐的双重属性和存在域外特色的特征,这些关于滇盐文化内涵与特点的总结,为发扬、推广滇盐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立足之点。在发展途径方面,作者探讨了物质遗存、大众传媒、非物质文化遗存三类载体在传播滇盐文化中的作用;提出了滇盐文化应与川盐文化共同推动盐文化理论构建、挖掘盐文化内涵、促进盐文化产业发展等具体建议,对滇盐文化的价值开发与未来发展颇有启发。

在有限篇幅之内面面俱到地对民国时期滇盐展开深入论述本属不易,故该书也难免存在些许缺憾。其一,或因资料、篇幅等所限,具体举证较集中于代表性盐井。如论述盐业与市镇、盐文化依存、盐质、盐价、运输等方面时,多围绕代表性盐井展开,虽充分抓住了典型这一要素,但不免使举证材料在广泛性上稍显不足。其二,对人群的关注程度稍显不足。该书虽对食盐群体已明确关注,但或可更进一步讨论滇盐与边地少数民族、滇盐在不同族群联系中的作用。其三,关于食盐运销线路的论述或可更加详细。对于此书的研究区域了解不深的读者而言,难以根据一些主要的路线节点清晰地知晓滇盐运销路线,如能进一步详述路线所及地点与具体走向,或以图示意,则可更加明了地呈现滇盐的运销路线。然瑕不掩瑜,相信在作者未来的研究中,以上微瑕之处定能得到补足。

(责任编辑:李新龙)

猜你喜欢
私盐盐井盐业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从《清代巴县衙门档案》看清代四川私盐问题
探究清代湖南私盐盛行之原因
清代私盐治理中的利益博弈
实施三品战略 推动盐业健康发展
亦??亦商亦私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
中国盐业双周新闻榜(2018.12.01—2018.12.15)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叩访盐井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