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红
1949年2月,在人民治黄历史上,一场堵复沁河大樊决口的实战开始打响。
大樊险工位于武陟县城10千米外的沁河北岸,清朝中后期,沁河多次在此决口;民国期间,沁河在这里决口更加频繁。
1947年汛期,洪水暴发,将沁河大樊口门冲决。泛水经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挟丹河夺卫河入北运河,泛区面积约400平方千米,受灾村庄约120个,受灾人口20多万。
1948年11月,武陟解放后,堵复大樊口门成为解放区人民政府的一件大事。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派出干部,协同太行专署组建了大樊堵口工程处,进行调查勘测,测得大樊决口口门宽185米,水面宽130米,水深1.5米;堤身塌陷长度,口门以东长180米,以西长450米;旧河道最大淤高为2.73米,口门河底纯系沙质,引出积水和修复工程的难度都比较高。
1949年2月,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于大樊堵口处设置第五修防处,管辖武陟沁河修防段、温沁博修防段。
经过一番筹备,开始动工进堵,一个月后,堵口合龙。然而,由于合龙时风雪交加,运土运料受限,口门水位急剧增高,冲刷严重等原因,导致第一次堵口失败。
堵口失败的消息引起了很大震动,时任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令赵明甫、马静庭和徐福龄等相关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总结分析第一次堵口失败的原因,尽快拿出新的方案,展开第二次堵口。
河工专家徐福龄与工程队长李建荣深入工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提出的“疏导引河,双坝进堵”建议被采纳。
经对引河进行重新勘测,发现引河河底普遍高出沁河水面0.4米以上,全部引河无坡度,上次放出的积水,继续存于引河槽内,并未流出旧河道。傅村至老龙湾河床,比引河底高出0.8米以上。木栾店至童贯一段,计1600米,沙岗起伏,高出河滩面1米多,阻碍水流。上次放水流至此处,即停止不前。而童贯以下至沁河口河道循顺,坡度适宜,且无阻水之障碍。据此,徐福龄带领技术人员对引河进行重新设计,拟加宽10米,并清除沿引河及故道的一切障碍。工程指挥部组织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第二次堵口計划和施工程序。
实施第二次堵口前,指挥部还对参战队伍进行了严格分工,对施工项目以及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周密安排。在民工管理上,以大队、中队、分队为单位分别对来自武陟、修武、获嘉、新乡、焦作等地的数百名民工进行编组,重新分配了任务,做到定岗、定员,职责明确。
第二次堵口于1949年4月1日正式开始;4月中旬开始加高护岸工程,并开挖引河;4月下旬正坝、边坝先后进占;4月底完成合龙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合龙前一天挖开引河口,合龙工程自5月2日开始,合龙时水位抬高不到0.1米,引河即顺利过水,减轻了对口门的压力;从正坝推下50个柳石枕,随后用秸料加高,逐层压土,即进行边坝合龙。这时,正坝仍过水甚急,口门水深3米,边坝口门水浅。为使合龙顺利进行,关门埽上料分两批进行,共上料6米,压蒲包、麻袋。现场指挥以鸣锣为号,第一次鸣锣,两坝各松龙绠1米,即达水面;第二次鸣锣,龙绠完全放松,关门占到底。次日上午,正坝、边坝先后合龙,下午6时完全闭气。第二次堵口终于取得了胜利!
关于大樊堵口,人民治理黄河的开拓者王化云在其所著《我的治河实践》中写道:“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堵口,今后黄河、沁河还会不会发生决口?我们希望没有,永远没有,但也很难预料。因此,这次堵口的经验教训仍然是十分珍贵的。”对沁河大樊堵口进行了深刻启示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