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强
摘要: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学习任务单)在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上具有独特作用。本文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例,剖析微课程教学法“三剑客”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指出通过微项目学习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认知;微课程教学法;微项目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0-0072-04
理论分析:微课程教学法与区域认知
微课程教学法是“云计算”环境下,以单位课时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三大模块、“导学一体”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方法。[1]微课程教学法通过系统设计“三剑客”(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课堂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打造高质量学习的学习链。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了地理学科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2]其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是初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主要包括描述区域位置、归纳地理事象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归纳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发展评价五个方面,它们又分别对应三个层级的能力水平(如下页表1)。[3]
微课程教学法中的微项目学习,秉承项目学习的理念,通过协作探究、成果展示、阐释质疑等环节,有效内化基础知识、拓展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借助创意微项目学习,围绕区域认知素养的关键能力和水平层级展开。[4]
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和载体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和载体,高质量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是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素养的基础。自主学习任务单坚持学生视角、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原则,要求教师在精准分析课标、解构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炼达成目标,同时,它也成为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之后自我测量学习质量的依据。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例,笔者提炼出符合学生学情、体现教学重难点,又有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达成目标,依据目标管理原则设计对应匹配的学习任务,并以需求导向为原则,针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提供资源支持(如第74页表2)。
配套学习资源与学习方法:支持学生从事高质量的自主学习
微课程教学法的达成目标要求用“通过观看教学资源(教材、微课等)和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给出的任务+谓语+宾语”的形式表述,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具有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可以反复播放等特点,是符合初一学生认知特点的常用资源。《大洲和大洋》一课的内容主要涉及陆地和海洋的基本形态,地表海陆所占的比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排序、分布位置和界线等。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提供了拟人化的海洋和陆地基本概念的视频,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介绍大陆、岛屿、半岛、大洲和海、洋以及海峡的概念。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中,笔者还提供了一个可以大致测量海洋和陆地面积的方法,支持学生计算海洋和陆地的占比,有利于学生发展非智力因素。
课堂学习任务单:深度学习中渗透区域认知素养
课堂学习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具有“最近发展区”意义的进阶进行横向拓展,通过微项目学习内化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意识、核心素养。
《大洲和大洋》一课的课堂活动分为“观图找气”(检测与进阶)和“寻路送气”(协作探究与展示)两个部分,其中,“寻路送气”是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关键,具体如表3所示。
微项目学习:落实区域认知素养
在微项目学习中,笔者提供了世界天然气分布图、天然气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德国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和俄罗斯与部分欧洲国家天然气管道和贸易流向图,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设计一条可以帮助德国缓解燃眉之急的天然气运输路线。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主要经过的大洲、大洋、海峡、运河等地理知識,还要考虑运输方式,并思考其他可以缓解德国天然气紧缺问题的方式。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小组间共同决策,并进行分工合作。小组展示时需要阐述所选线路的优缺点,以及最终选择这条线路的理由,还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质疑。
微项目学习的意义显而易见,不仅大洲大洋的位置、大洲大洋的空间分布、大洲大洋的显著特点和差异等区域认知的关键能力的培养得到落实,还加深了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国际理解,体会到全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及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区域认知素养得到落实。
基于真实情境的微项目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沉浸式学习的舞台,学生把问题、知识和经验有机结合,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升了学习技能。此外,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机智和教学才情也得到提升。[5]可见,微课程教学法的微项目学习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韦志榕,朱翔.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3]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研究项目组.义务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测评与教学(初中地理)[M].南京:江苏省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4]陆纪燕.微课程教学法与地理实践力培养——以人教版《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4):106-108.
[5]马莉莉.基于微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设计策略——以《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3):71-7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学习科学视域下技术赋能中学生地理作业创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