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少骏
摘要:本文着眼于学生从“数字移民”到“数字土著”的巨大蜕变,分析了时代变迁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学生课堂常规状况的影响,着重就当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常规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原因分析,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按需服务;亲其师;信其道;数字土著;课堂常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0-0069-03
古语有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赫尔巴特也早就指出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相对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信息科技学科自身的诸多特点对课堂常规管理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时代的变迁,促成了学生从“数字移民”到“数字土著”的巨大蜕变,使其对信息科技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对于课堂常规管理而言是比较负面的(如右表)。
随着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见识”越来越广。教师作为数字移民,面对全新一代数字土著,需要切实改进方法策略,进一步强化当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常规的管理。
多重定位识其生,按需服务亲其师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一个人才会相信并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师长的管教。
相互亲近的前提是互相认识,然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工作日常中,往往会出现不认识学生、叫不出学生名字的现象。叫不出学生名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小学信息科技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往往承担多个年级多个班的教学任务,面对的学生动辄四五百计,而每周只有1课时,要全部叫得上名字,确实困难。但不容易绝不是不去做的理由,越是不容易,越要求教师在主观上重视,越是要多花功夫、多想办法去努力认识每一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亲和、尊重和认可。
1.多重定位,快识其生
教师想要快速准确地认识数量众多的学生,通过精准定位比对建立对应关系,反复查阅强化记忆是关键。
(1)第一重:电子表格详记录
用电子表格将学生名单按姓氏拼音编排,并按毕业年限做编号,如240201代表2024届毕业2班1号,从而制成《信息技术课堂记录本》(如图1)。记录本具备上课点名、教学内容记录、奖罚积分增减记录、作业管理系统密码查询等功能。
(2)第二重:班级模型精对照
按照《信息技术课堂记录本》的顺序,安排学生的座位,利用同步教学软件建立班级模型,上课时根据课程表调取相应的模型文件就可以实时对照学生姓名快速找到相应学生。
(3)第三重:座位编号准定位
依照班级模型,在显示器背面张贴座位编号,即将班级模型和座位编号进行双重对标。
(4)第四重:照片成册长相忆
笔者每学年都会制作学生相册(如图2),相册可以在上课点名时查看,也可以在课间闲暇时翻阅,这对进一步认识学生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这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纪念。
2.按需服务,乐亲其师
(1)第一需:轻松安全玩游戏
①自建内网服务器,既能使学生有真实上网的操作体验,又能彻底杜绝不良网络信息,此外,它的访问速度快,学生体验好。
②收集当红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文字输入、鼠标动作训练类的游戏。
③搭建简易游戏屋。教师搭建简易网站,并将网站地址放入学生的计算机收藏夹,方便学生快速访问。
④时常更新游戏库。
(2)第二需:与时俱进长见识
信息科技涵盖范围广,迭代时间短,除了固有的画画、打字,数字土著们还希望在课堂上接触更多新兴的技术与设备。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3D打印机、拆开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供学生观察探究,也可以根据学生课外拓展的情况,安装一些当下流行的软件,让学生长见识。
(3)第三需:作品实物好“显摆”
在信息科技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作品,如一幅画、一篇网络文摘、一个3D模型……电子文件看得见摸不着,很多学生也并没有保存作品的习惯。如果教师能通过打印等方式将学生的作品实物化,并作为礼物(奖励)送给作者,则能在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同时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4)第四需:不同层次的需求
学生的学业水平不尽相同,有的会自己写程序编游戏,有的进行文字输入都有困难,因此需求也是高低不一的,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暖心作为,尽可能地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需求。
针对需求攒积分,奖罚分明信其道
相较于传统学科,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学生具有流动性,需要走班上课;②课堂大多数时间需要使用计算机设备。因此,信息科技课堂常规管理的重点一是上下课次序,二是课间设备使用规范。而班级与计算机专用教室的物理距离以及显示器背对教师等客观原因,又使得教师对这两个环节很难有效管控,针對这样的情况,笔者提出了“积分套路”的方法,通过多种方式累积积分促使学生遵守规则。
1.积分在手,快乐我有
(1)师生民主协商确定满足各项需求所对应的积分值,如玩1次游戏10积分,打印1张彩色图片20积分,打印1个3D模型30积分……
(2)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可以先发放一定数值的基础积分,即基础分值50分(积分数值的确定,要让学生感到有用,但是又不大够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想办法获得更多积分)。
(3)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选择以积分卡的形式发放积分(积分卡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也可以购买市面上学生常玩的卡片纸)。积分的兑现,可以有专门的课时,也可以允许学生自由申请。积分周期可以是一个学年,也可以是延续至毕业,教师可以自主掌控。
2.奖罚分明,愿信其道
笔者根据课堂常规管理的重点、难点,确定相应的积分奖罚标准,如下课不整理凳子扣10分、路队吵闹扣10分,作业优秀加10分、帮助后进加10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平公正、奖罚分明。当学生从内心真正相信教师时,他们就会主动遵守教师制订的规则要求。如此一来,教师主导的积分卡就拥有了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缰绳的神奇力量。
分清主次,摆正重心
相较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开设较晚,大多一周1课时,基本不存在学业成绩检测等负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处于“边缘”地带。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任课教师“不务正业,自我放逐”,主要表现为整天忙于维护网络、多媒体设备、拍照片、拍录像,以及语、数教师一“讨”就“给”……如此这般,课堂常规管理从何谈起?
策略性地解决学生由“数字移民”变成“数字土著”带来的课堂管理问题,终究是治标之举。信息科技教师思想上提高认识、分清主次,行动上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才是根本所在。而也只有这样,才会拥有“识其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双向奔赴,才会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氛围。
参考文献:
[1]礼记·学记[EB/OL].http://wyw.5156edu.com/html/z1767m8894j5049.html.
[2]马克·普伦斯基.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J].地平线,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