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印 王振强 徐强 赵春芝 赵永涛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自颁布以来,已经实践了5年有余。在这期间,课标经历了2020年的修订、《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诞生,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采用新课标、新教材开展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几年过去了,大家在践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新课标方面总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我们围绕相关问题对部分省市级教研员及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访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实施专题之尾声
访谈嘉宾:
高淑印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王振强 北京市信息技术教研员
徐强 海南省农垦中学副校长(原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课程部主任、信息技术教研员)
赵春芝 辽宁省信息科技(信息技术)教研员
赵永涛 宁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课标要求的课时、学分落实情况
高淑印:按照课标要求,天津市在高一年级开设两个必修模块,大部分学校都能保证每学年54课时,有的是第一学期每周2课时,第二学期每周1课时,有的是第一学期每周1课时,第二学期每周2课时。少部分学校可以开到每学年72课时,也有少部分学校只能开到每学年36课时,即每周1课时。学分按3学分计入学生学业评价中。
赵永涛:宁夏作为全国第四批使用新教材的6个省份之一,从202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級学生才开始使用新课标理念的新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在高一、高二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一门选择性必修课程,每周1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课程标准中必修模块两部分的内容是3学分,共54课时,选择性必修在高二下学期开设,只有18课时1学分。
王振强:北京市多数学校能够保证54课时,少数学校安排72课时,个别学校只安排了36课时甚至更少。
徐强:按照一般的理解,技术领域共计6个学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3个。现实中,学校也都将6个学分平均分,信息技术学科按照3个学分安排课时。根据我们对教师的访谈和在平常教研工作中了解的情况,海南省普通高中有接近20%的学校课时严重不足,没有超过36个课时,即最多只安排了2个学分的课时量;20%左右的学校课时数在36~54个之间,勉强达到了3个学分的课时量;约30%的学校课时数在54~72个之间,基本与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之前持平;约20%的学校的课时数超过了72个。总体而言,学校会集中在一个学年安排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常见的做法是一周1课时,部分学校会在学年的第二学期增加1课时,即达到54个课时。
虽然从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就规定了学分认定的相关事宜,但是由于评价制度的滞后,绝大多数学校的学分认定均未严格执行相关的要求。
赵春芝:辽宁的学校课时普遍开设不足,很多学校是两周1课时,开设一年。辽宁是省订学考方案,由各市组织命题和考试,然后将学考成绩以合格、不合格的形式报送给省教育厅。
课标要求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
王振强:北京的绝大多数学校只开设必修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很少。少数教师会根据自己所长,选取部分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整合到必修部分。
高淑印:必修两个模块由于受每学年54课时的限制,在教学组织时,教师通常根据天津市制订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教学内容基本能够保证。但选择性必修模块仅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特色基地学校开设,占比极少。开设的模块主要以《网络基础》《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人工智能初步》为主,多以和科技创新类社团相结合的方式开设。
徐强:由于有全省统一组织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所以海南省高中信息技术的内容模块开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每所高中学校都开设了必修模块《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在许多学校落实具体的模块内容时,《数据与技术》的内容比较有保障,《信息系统与社会》则容易被弱化。
对于其他选择性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因为兴趣小组、竞赛活动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存在,部分学校会开设选择性必修《数据与数据结构》和选修《算法初步》,也有部分学校开设了《网络基础》《人工智能初步》《数据与数据结构》等。从学校层面来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模块。
赵春芝:辽宁地区高中学校主要教学内容是两个必修模块,仅有极少数学校开设选择性必修模块。
课程倡导的项目教学的方式是否被广泛接受?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如何落实?
徐强:对于项目式教学的方式,绝大部分教师都认同其理念和价值,认为是能够很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对它的准确理解还有待加强。在实践层面,一方面教师受限于对项目式教学的深层次理解而无法有效把握其内涵,导致无法高质量设计项目并实施;另一方面,项目式教学存在泛化的趋势,导致了部分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反感和抵触。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其实在课程方案中已经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路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高淑印:新课改以后,教师大部分都能接受项目式教学理念,并有意识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王振强:教师在整体上接受项目式教学,但在落实上形式大于内容,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校过分夸大项目学习的优势,忽略其实施条件,一刀切,受到教师质疑。
赵春芝:通过省级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普遍了解和认同项目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但是,受课时限制(双周一课时),项目教学实施难度较大,学生持续学习和项目完成情况与预期效果有差距。
赵永涛:项目式教学作为让学科实践落地和学科素养目标实现的有力抓手,正在逐渐地被教师所接受。而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兴趣空前高涨,使得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有了良好的开端。随着项目式教学的逐步深入,很多现实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给项目式教学的推进提出挑战。在准备阶段,必须解决项目主题欠丰富、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差甚远不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问题;在初始阶段,必须解决项目组成立初期的成员磨合不够、团队建设欠缺的问题;在项目方案形成阶段,必须解决项目成员思路不够开阔、项目方案形成困难的问题;在项目实施阶段,必须解决项目成员兴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项目推进困难的问题;在评价阶段,必须解决如何完成高质量的项目成果,并在过程中兼顾成果的总结性评价和学生个体成长的形成性评价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高效的项目式教学,才能让项目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出美丽的花朵。
课标要求的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是怎样进行的?
是否进行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或其他方式测评?
赵永涛:宁夏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由自治区教育厅统一制订考试要求,各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在相应课程结束后进行。考试内容以必修模块为主,其中平时成绩考查占总分的40%,纸笔考试成绩占总分的60%。纸笔考试时间由各地根据教学进度统筹确定,原则上安排在高中第3或第4个学期进行,由各市、县(区)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命题和考试。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建设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采取基于局域网的上机考试方式进行。
高淑印:天津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客观题和实践应用题两类。客观题占比70%,采用线上考试系统进行,由市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实践应用题占比30%,包括3类题目,由各区组织命制。天津没有进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王振强:北京市的学业水平考试由各区负责实施,全市没有统一要求。没有设置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或其他测评。
徐强:根据海南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规划,海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合格性考试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与通用技术学科合卷合场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全省统一封闭命题、统一阅卷;考试内容为必修模块《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考试结果按“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呈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在高一、高二年级7月份参加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考生,高三毕业前可再参加1次合格性考试。为了突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育人目标的实践性和技术特色,在校学生还必须参加信息技术科目的技能操作考查,考查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评分标准,由各市县或学校按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因此,海南省信息技术合格性考试是由纸笔测试和操作技能考查两个部分组成,最后的成绩分项登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
赵春芝:辽宁高中信息技术学考是由省厅组织制订印发学考方案,由各市组织命题和考试工作,并将学考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形式报送给省教育厅。目前,信息技术学科还没有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使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更加规范,
同时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考虑二者的衔接?
高淑印:天津市的做法,一是通过教研活动更新新课程理念,在培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时邀请高中教师参加,同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学习新课标时,参考高中课程标准和高中教材,加深对义教课标及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二是从教学模式上打通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壁垒,对新课程倡导的项目式教学和义务教育倡导的真实问题式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进行示范,倡导信息科技(技术)学科营造数字时代的育人价值、真实性学习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等新理念的落实。
王振强:义教新课标虽已颁布,但受教材、疫情等因素影响,新课程实际上尚未真正实施,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目前还不明显。个人感觉初中内容设置比较单调,目标不够明确,落实困难,调整空间较大。
徐强:从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同阶段的衔接来说,我觉得应该考虑如下因素:①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目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围绕六大主线展开设计,与高中阶段的内容存在逻辑框架不一致的问题。②要加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实施的评价。对于很多高中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科的水平还处在“零基础”的状态,这与海南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没有考试评价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③要加强专业内容的梯度设计。从课程知识体系的专业性,不同学段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方法层面,都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呈现出不同学段的特征和梯度。④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统一表述。例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强调“数字素养”,但是高中信息技术的提法却不相同。
赵永涛:要解决二者的衔接问题,首先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有足够的了解和学习,才能精准定位高中教学的学情、重难点,进而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次要深入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教材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异同之处,才能为教学设置准确的起始位置。
相关建议
高淑印:建议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改为“信息科技”;模块可以保留当前设置,但对于必修两个模块的学分,建议由3学分调整为4学分,每个模块2学分,以保证两个必修模块不打折扣地落实;建议保留纸介教材形式,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以保持技术应用与实践的前沿性;建议从课程标准层面和政策层面明确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评价的具体要求,如考试形式、考试管理等。
王振强:建议高中课程将名称与义教统一,统称“信息科技”;必修2相比于必修1在内容上显得比较虚,目标也不明确,若能争取到更多课时,可考虑将部分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内容调整、充实到必修2中;原有教材形式建议维持,其他形式可作补充。
徐强:课程名称建议统一为“信息科技”。对于不同学段,因为阶段性的课程目标、学习方式特征的不同,模块设立可以有所不同。教材形式要考虑到教师、学生使用习惯和现实条件,以全国多套统一审查的书面教材为主,以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为特征的部分学校可以采用电子化的教材。对于高中信息技术,在绝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充分的省市区,尤其需要加强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引导指引作用。以海南省为例,2017年高考综合改革之前的反向基础会考就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较高质量开展;反观以“合格”“不合格”来记录考试评价结果的合格性考试,自实施以来,海南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加大政府层面的统一投入。
赵春芝:要统一课程名称,建议和义教阶段保持一致。在模块设置上要关注与义教阶段的衔接。例如,“数据与计算”要考虑与小学四年级“数据与编码”衔接,“算法与问题解决”要考虑与小学五年级“身边的算法”衔接,“信息系统”“网络基础”要考虑与小学“过程与控制”“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物联网实践与探索”等模块衔接,“人工智能初步”要考虑与九年级“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衔接。在教材形式上建议纸数结合,数字教材以网站和U盘等形式发布,淘汰光盘介质;在评价要求上,建议学考工作应以文件形式由省统一制订,同时通过学考工作促进各高中学校按国家课标要求规范开课,开足课时。另外,合格性学考内容应适当增加选择性必修内容。
赵永涛: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高中信息技术也应该更名为“信息科技”。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課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更新快且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因此其承载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正如李锋在《建设数字教材,助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一文中提到的:“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优势,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拓展教育时空,创新信息科技教材形态;利用数字教材跟踪、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借助数字教材应用中记录的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和构建学生学习画像,促进增值学习评价的开展,推动‘教—学—评一致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