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赵洋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五五分流”政策的改革发展趋势,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大量初中毕业生将踏入职业教育阶段,并通过“3+2”或“五年一贯制”方式获得高职文凭。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的有效路径值得深入研究。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快且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本文分析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后期优化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2019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当前职教体系,打通职业学校上至专科、本科教育,下至中职教育的发展通道。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中等、高等学历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意见特别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贯通是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中高职学校同类专业“3+2”教育衔接以及高职学校的“五年一贯制”就是搭建中高职桥梁的普遍做法。
1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
1.1 中高职衔接背景介绍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按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大力推进中等、高等学历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3+2”和“五年一贯制”都属于中高职衔接教育,毕业后获得专科学历,可选择相应技能岗位就业或者通过“专升本”继续接受学历教育。中高职衔接在我国已实施多年,特别是近年来“五五分流”政策的提出,使该教育模式的关注度上升。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是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起点,以高职层次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分阶段实施的一贯制教育形式[1]。该模式注重中高职两个层次间教育的分工互通与渗透,尤其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衔接贯穿,形成最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在现实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衔接设计和统筹规划,在对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和实践操作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衔接不当等问题,使中高职衔接教育形式大于实质。
1.2 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以河南D经贸职业院校为例。从教育教学模式来分析,该校于1965年成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 “3+2”大专、五年一贯制大专及高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院拥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训室、会计多功能实训室等,其中包含多种财会软件和各类综合仿真实习平台。中职的主要课程体系以基础课(语数外、思政、历史等)、专业基础课(财务会计、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和实训操作(翻打传票、手工点钞、手工记账等)为主,高职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费计算与申报等)、专业技能岗位课程、综合技能操作为主。此外,该校积极开展理实一体化校企合作,实训操作课时达到总课时的一半,学校也会在期末安排学生外出顶岗实习。该校升段考试涉及专业知识、文化素养、技能操作三个模块,纵观历年升段比例,升段率达到95%。
从教育教学结果和评价分析。D经贸院校与河南德睿勤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并与郑州豫税财税管理中心等企业长期合作,为企业输送实习生并开展订单式员工培训。从历年对用人企业学生满意度调查来看,70%的学生能够得到企业认可。企业关注的学生能力要素按顺序排列为职业道德、个人素养、实践技能、专业知识、技能证书等。因此,职业素养、学生德育被用人企业重视,将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竞争中的“软实力”。而通常各学校更注重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专业知识。学校和用人企业对学生素养评价的侧重点仍存在偏差。
2 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缺乏连贯性
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衔接最突出的问题无疑就是课程知识的衔接,中职、高职的一体化发展形式流于表面,最灵活、最关键的就是课程的衔接贯通[2]。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是中高职的累加,这样各自为政的课程编排方式很容易造成课程的不连贯或者重复,导致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以河南D经贸职业院校为例,会计专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方案中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课程,除了难易程度外其他差别并不大。特别是如果由两位教师分别授课,掌握不了学生的学习程度,会导致专业知识点的不连贯或重复讲解,浪费学校资源和学生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会计综合技能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无法做到无缝衔接。职业院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很难做到课程的有效贯通和有机结合。
2.2 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统筹设计,将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使其具有层次性、连贯性和衔接性。通常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向是技术操作人员,而高职阶段以培养初级管理者、技师、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二者要相互结合,并对整体目标准确定位,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与社会市场需求存在偏差。以河南D经贸职业院校为例,培养学生时对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技能、实际操作非常重视,但未重视职业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于追求成果,而忽略了隐性职业素养,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行为等。从企业固有观念来看,学生起点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所以隐性素养是企业选择学生的第一要素。因此,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法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求。
2.3 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不匹配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单是将理论和实际形式相结合,而是从学生的技能实践认知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深入融合。中高职衔接培养的院校普遍存在轻视中职教育,使该阶段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例如,会计专业中职阶段出现的实习实训针对性弱、知识笼统、教学设备和综合实训室不配套等问题。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核心课,贯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配套资源,为学生创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等优良环境。当下各地职业院校辦学能力和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学校经费充足,但大部分职业院校仍受限于经费和办学理念等问题,理实一体化经费投入不足,设备老旧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学生日常操作实践,尤其是中职阶段资源不匹配,直接影响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衔接。
2.4 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相对松散
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有“3+2”和“五年一贯制”两种模式。两种模式的生源都来自初中。虽然也有分数要求,但该批学生整体成绩落后于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同时缺乏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中职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与高职学生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管理不到位,再加上高职自主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会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挑战。此外,教管人员对学生管理的认识仍维持固有模式,没有特别注意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殊情况,仍按照固有的管理经验、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这样不但没有因材施教,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中高职衔接学生管理松散。
2.5 学生考評机制不健全
当前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考评机制不完善、考核体系单一的问题。“3+2”升段考试多局限在定义、公式、概念等知识点的记忆,并没有考核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而“五年一贯制”实质上将考核流于形式,很少有淘汰机制。没有了升段压力,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影响高职阶段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除了考试形式单一外,在学生衔接培养过程中,对每门课程结束时知识掌握达到什么标准、会计技能达到什么操作水平、能否与高职阶段课程无缝衔接等,都缺少教学质量监控和有效的评价指标,以致于不能保证中高职衔接过程的高效。
3 解决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阶段性课程设置的连贯性与科学性关系到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最终效果[3]。各职业院校可以加强调研,根据学生每阶段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把握层级与梯度关系,对课程、教材、内容衔接等方面进行探讨,既要保证课程的连贯性、丰富性,又要防止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职可以以打基础为主。例如,中职会计阶段可以增加基础会计等基础课程的课时,保证扎实的基础知识,到高职阶段再开展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深层次核心课程。根据教学经验,如果学生中职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后续的课程学习会很难跟上进度,还会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时间的浪费。此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新时代会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软件都在不断更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3.2 根据社会需求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核心内容。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特殊的培养模式,每个阶段既独立又相互贯通。中职阶段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掌握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入高职前的基础专业知识,高职阶段再在中职基础上开展核心专业课[4]。充分考虑到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涵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和实践,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确保中高职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此外,在制定人才方案时,还须顺应社会需求,培养新时代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会计人才。在学好会计核心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3.3 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资源配置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对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会计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职业学校尤其是在中职阶段存在资金投入少、资源缺乏的情况。针对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与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建设和引进外部优质资源。例如,引进学习通、智慧树等课程资源,取长补短、为己所用。在优化教学资源过程中,无论是资源的共享还是外部的引进,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良,以此保证中高职阶段学生学习的无缝衔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操作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利用高职阶段实验实训场地和设备器械共享,增强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3.4 规范中高职衔接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
中高职衔接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中职阶段的学生管理目标与高职差别较大。所以,只有重视中职阶段的学生管理,才能使学生进入高职阶段时,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环境。例如,在中职初始阶段参考高中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每周按时开展班会并进行德育教育。在第三年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高职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并慢慢融入高职学生的管理氛围中。此外,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管理队伍,了解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习惯,转变固有的管理模式,变管理为引导,培养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并提升综合素养。
3.5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中高职衔接教育相对于单一的中职或高职教育而言,教学质量监督和人才培养成果评价会更加复杂。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符合中高职衔接学生的考评体系。升段考试注重以职业综合素质为主的多元化考核,坚持公平择优的原则,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平时的德育和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基础文化知识、核心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升段考试的总成绩择优选拔升入高职的学生。此外,通过中高职教学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建立由院系领导、课程教师、辅导员参与,教育教学评价过程规范、监督到位、反映真实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考评过程的高效性。
4 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伟大探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开辟了路径。会计专业中高职教育教学的衔接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资源有效配置,转变学生管理思路,健全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确保各阶段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为会计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虞凯.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有效路径探索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3-4.
[2]梁丹.戚宝萍.近五年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7):166-171.
[3]苏捷.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展望——以浙江J院会计专业为例[J].商业会计,2019(24):126-129.
[4]郭梅忠.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五年制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J].才智,2016 (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