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
[摘 要]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是满足单位工作职能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针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专项资金被公务经费挤占、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支出审批不严格等问题,阻碍了专项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本文针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重点论述改进对策,以提高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在单位管理中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是单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将各层级人员的工作职责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当前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内部各项资源,促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但是近来很多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社会公众的不满,还可能导致内部产生舞弊的风险。对于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事业单位要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应对,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深入专项资金管理环节,探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支持。
1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概念
专项资金一般来自财政或上级主管单位,是用于特定事项单独核算的资金。专项资金要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以保障专项资金的使用符合要求,管理得当,避免管理流程中出现风险。针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单位要建立严格的管控机制,实现对专项资金管理全过程的追踪,保障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2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与人才建设不完善
首先,在制度建设方面,部分事业单位没有针对各项工作明确具体要求,在专项资金管理中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工作流程进行梳理,由于制度不完善,单位的工作要求无法得到严格落实。其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不了解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以事后核算为主,没有主动参与到专项资金的监督工作中。同时,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不重视专项资金管理流程,认为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没有认识到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及其重要性。
2.2 专项资金支出管理不严格
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支出管控包含预算编制以及预算执行等环节,要确保专项资金支出合理,就要保障预算编制合理。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存在一定盲目性,不利于确保支出的流程科学。同时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也没有针对预算执行具体要求明确准则,在预算执行流程中存在一定不合规行为,容易给事业单位正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3 专项资金内部控制不完善
专项资金内部控制要求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的风险进行全面管控,并借助信息系统优化专项资金管理。部分单位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机制还不够科学,也没有针对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导致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较大隐患。
2.4 专项资金监督机制不完善
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要对专项资金全过程进行监督,但是部分事业单位过于依赖事后监督,没有形成事中的监督机制,也没有针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进行有效评价。
3 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对策
3.1 完善制度与人员建设
3.1.1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要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明确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要求,确保专项资金管理实现规范化与科学化管理,并结合我国财政相关制度体系不断优化管理制度,从而确保事业单位对各项工作形成规范化管理。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工作积极性,将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效益,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的全流程得到合规管控。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要针对专项资金的项目及是否能够产生预期效益进行分析,判断专项资金的管理流程是否合理[1]。
3.1.2 提高人员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作为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主力军,针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等环节都负主要责任,因此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能够符合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要求,适应单位发展实际。单位要判断如何让财务人员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转变财务人员单一从事核算等基础性工作的问题,提高财务人员综合实力与知识水平,认识到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让人员在工作中主动按照要求开展专项资金管理,进而避免违规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提高单位领导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事业单位领导作为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的主体,单位要明确领导对资金监督的责任和义务,将监督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3.2 改进专项资金支出管控
3.2.1 重视对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
首先,改善人员参与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意识。预算作为对专项资金进行约束与监控的方法,是合理开展专项资金工作的基础。专项资金在管理流程中要建立完善的预算,在预算中明确专项资金管理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并对各项要求进行分析和梳理。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成员要对专项资金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认识到在预算编制时预算编制不仅是对资金的简单分配,更是提高资金管理效益的保障[2]。其次,确保预算数据具有准确性。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确保所获取的数据准确、客观、完整,保障事业单位收集的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数据能够满足单位要求,确保所編制的预算客观、公正、合理,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支出优化提供保障。第三,创建专项资金的项目库。事业单位在申报预算之前要结合申报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为了保障项目合理,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单位内部的员工开展项目建设,掌握项目立项方向,并在征集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在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进行分析和梳理,并由单位管理层召开会议提出立项方案,对于立项的每个项目建设条件、申报条件、验收指标等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保障项目立项合理,确保项目的结果更加完善。最后,在预算编制时,要尽可能让预算得到细化管理。事业单位在开展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要确保各项预算的内容细化,通过预算准确体现出资金使用的用途,防范漏洞发生的可能性。
3.2.2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首先,重视在支出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专项资金在支出过程中,要确保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按照预算要求执行。单位的各层级人员在执行支出时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落实完善审批机制,确保财务人员对各类项目执行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执行一支笔制度,一支笔要求每笔经费使用合规合法,不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在确保经费支出真实的前提下保障事业单位的每笔专项资金都发挥应有的效益。同时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定期对专项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和分析,针对专项资金管理流程的情况进行检查,并督促人员主动开展专项资金管理[3]。其次,做好对专项资金执行的跟踪与检查。事业单位在收到专项资金下达通知之后,要将专项资金的预算指标下达执行,明确各项专项资金的用途以及开支范围,确保专项资金在支付过程中严格按照经费收支、固定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开展管理,保障专项资金管理的流程更加科学。针对专项资金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进展缓慢或执行效果较差的项目要明确成因,落实责任,确保预算得到严格执行,促使专项资金发挥应有效果。专项资金在执行时只有确保执行环节得到严格控制,对于专项资金的票据等进行全面审核,才能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防范在管理流程中出现虚假办理业务等问题。对于虚报资金或提供虚假原始凭证的人员要予以严肃问责。
3.3 优化专项资金内部控制
3.3.1 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
事业单位在近年来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借助风险管理机制开展风险识别、处理、监控等工作,保障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更加科学。首先,风险识别。事业单位要针对专项资金管理流程进行梳理,认识到单位的各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给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资金流失,因此资金管理要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针对资金使用的情况建立全面与客观的管控机制,确保对专项资金管理流程进行全面分析。当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保证对专项资金实现严格检查。在决算环节也要分析专项资金管理达成效果,防范徇私舞弊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重视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针对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帮助事业单位合理应对风险。针对事业单位存在的重大风险要制定补救措施,以避免相关重大风险持续扩大。风险应对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在风险管理中相关人员要针对各类风险进行控制,在风险控制中要以党风廉政建设、财务基础管理、财政资金监管等工作为重点,并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财务人员能够应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防范风险持续蔓延的问题。同时,事业单位也要注重各项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当资金在管理中出现重大风险时要及时检查,避免发生更大的风险。最后,重视风险监控。事业单位在开展风险监控时,要针对各类风险进行梳理,并在梳理的基础上针对风险发展的进度进行监控,帮助事业单位采取调整风险的措施。同时针对各类被发现的风险要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类似风險给单位带来影响的可能。
3.3.2 建立专项资金管理的信息系统
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健全信息管理制度,还要在信息化工作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建设,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信息系统的要求,并招聘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人才,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流程实现严格管理,有效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
3.4 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机制
3.4.1 针对专项资金建立审计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的全流程要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从而形成“闭环管理机制”。
3.4.2 建立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要将专项资金管理的重点转为日常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通过健全绩效评价机制,针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况开展绩效评价。首先,健全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专项资金在绩效评价时,要对专项资金管理全环节进行评价,从预算编制到执行支出各环节要紧密衔接,结合单位专项资金的情况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对专项资金管理效果较好的予以奖励,效果较差的予以惩罚,并以此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加强财务分析和监督。事业单位要重视对专项资金的财务分析和监督,发现单位在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财务分析和监督避免账务错误、漏账、缺账等问题,防范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中管理疏忽产生的经济损失。
4 结语
强化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机制,对于提高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重要的价值。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流程中,要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明确的改进机制,认识到专项资金作为落实事业单位各项管理要求的重要基础,通过优化专项资金管理体系,能够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完整,促使管理流程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问题进行分析,认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要通过强化制度与人员建设、优化专项资金支出控制、改进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专项资金监督机制等各环节工作,保障专项资金的管理达到预期要求,进而推动专项资金管理体系趋于合规化。
参考文献
[1]顾蔚红.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0(16):92-93.
[2]高晓芬.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内控现状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7):65-66.
[3]张海英.浅析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措施[J].纳税,202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