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实践指引和根本遵循。南京全市上下将牢牢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一总要求、“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这一总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这一总蓝图,以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实践引领者。
深刻领会“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赋予了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省委对南京发展寄予厚望,希望南京彰显省会担当、作出示范引领。迈上新征程,我们将坚决扛起“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省会担当,在全省经济发展、全国区域协调、国际竞争合作“三张版图”中提升格局站位、校准发展定位。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南京必须勇当开路先锋。作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南京有着厚实的创新家底与良好的创新生态,拥有“双一流”高校和学科数、“两院”院士数、万人发明专利量等“四个全国前三”“八个全省第一”。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化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连续4年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8位,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第2位,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们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立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定位,充分发挥好创新策源地和强引擎作用,聚力打造新时代的“天下文枢”“创新之枢”“人才之枢”。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要发挥“重要的枢纽作用、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南京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三角地理中心,不仅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也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链接。近年来,南京大力推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效应持续增强。新征程上,我们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对全省协调发展带动力、都市圈中心城市辐射力、国际资源要素链接力。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三农”工作始终饱含关心期待。近年来,南京立足“人多地少”“六山一水三分田”市情特点,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人均耕地,实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苏南“双第一”。我们将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像保护文物和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严守208万亩耕地红线,高质量打造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国字号”农业科技平台,加快建设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南京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连续13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但作为服务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中仍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人民群众在城市安全、韧性、宜居等方面有着更高期待。我们将把握特大城市生命体有机体体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更有温度、更有归属感的城市,让南京成为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幸福之城。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更实举措推进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南京等大城市作出“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的殷切寄语。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力推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把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融合化布局,构建以省产研院和环紫金山科创带、江北新区产业创新带为重点的“一院两带五园”主承载区布局。打造引领性平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提升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能力,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高水平建設集成电路EDA、第三代半导体等国家创新中心。突出生态圈构建,聚焦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深化科创金融、科技人才评价等试点,全力建设高水平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形成产学研、金介媒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坚守产业强市定位,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集群强链、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实施产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培育形成2—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做强支柱产业竞争力,推动石化产业差异化、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提升钢铁产业下游定制化能力,有效放大电子、汽车产业对细分领域的吸附牵引效应。提升新兴产业带动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集成电路“全链发展+芯机联动”、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场景赋能”、生物医药“原药研发+高端器械”,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企业。放大未来产业先导力,抢占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等6条新赛道,重点布局一批元宇宙平台型企业,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试验先导区。
提升双向开放能级,构筑双循环链接枢纽。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开放战略叠加优势,全力强枢纽、筑平台、优环境。提升枢纽联通能级,全面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拓宽禄口国际机场客货运对外链接通道,推动中欧(亚)班列扩量增效,做强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功能,打造“信息高铁”算力共同体。提升平台建设能级,高标准打造江北新区“三区一平台”,推动自贸试验区形成更多引领性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建立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协调机制,加快开发园区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转型。提升要素集聚能级,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126条政策,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场景扩容,高质量建设国际商事法庭,大力招引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城市。
完善城市核心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双提升”。以中心城市动能再造为牵引,推动特色园区和重点商业载体、金融集聚区提档升级,严控老城开发建设强度,形成集约化建设、精准化投入、高效能利用的发展模式。以“轨道上的都市圈”为先手,加快南京都市圈“东进、西融”,构建一小时通勤半径的外部圈层和宁镇扬、宁马、宁滁等30分钟通勤半径的城市中心圈,带动宁滁同城化建设、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为方向,加快江北新区和浦口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融合发展,有序推进六合、溧水、高淳副城及九大新城建设,持续优化“多心开敞、轴向组团、拥江发展”空间布局。以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美丽乡村连线成片,保护乡村传统肌理,实现南北“都市田园”与中部“田园都市”相得益彰。
放大生态人文优势,擦亮人文绿都金字招牌。把好山好水好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博爱之都”“文学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品牌愈发闪耀。放大山水城林特色,构建“滨江岸线—明外郭—秦淮新河”的环城绿廊,一体推进长江禁渔、江豚保护、湿地矿山修复,精心呵护“鹰飞豚跃”的生态名片。放大文化资源价值,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推进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系统做好历史地段、古镇古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放大城市品牌效应,依托春季国际梅花节、夏季长江文化旅游节、秋季森林音乐节、冬季秦淮灯会构建“四+X”文旅节庆活动体系,精心策划“行走文都·品读南京”系列城市体验活动,打造一批体现城市特质、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文旅融合品牌,努力把当下“网红潮”转化为厚积薄发的城市魅力。办好国际和平论坛、中国南京周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加大优质服务供给,打造更有温度、更具归属感的城市。深入实施就业创业服务、公共服务倍增、全龄友好包容、青年人才集聚等工程,把精细服务送到老百姓身边。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服务,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建设农地入市等试点。着力解决“一老一幼”问题,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托育服务。推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普惠均衡,提升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水平,着力加强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扎实推进医联体、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化“有温度的城市更新”,优化“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模式,在项目策划、投融资模式、运营管理上取得更大突破。统筹完整居住社区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托育服务、老年食堂等设施于一体的便民服务圈。
加快治理转型步伐,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立足服务人口超1200万市情,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治理模式。推动治理重心下沉,用好“两赋两强”集成改革成果,健全“吹哨报到”工作机制,按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标准配强社工,实施社工、网格员一体建设和管理。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坚持“哨点建在网格上、服务送到家门口”,以50至100户为单元织密综合网格,推动警务、安监等网格与综合网格融合,持续放大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效应。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依托“听语”“南京发布”等网络平台,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打造“一网统管”体系,整合12345热线、数字城管等资源,与华为等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用治理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
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首先提出地的重大责任,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調研时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将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向深入。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落实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建立健全落实“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完善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的全过程工作机制。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工作“1+N”全链条体系,打造政治坚定、能力过硬、堪当重任、一心为民的干部队伍。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挑大梁、勇登攀、走在前”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做到“五突出五坚定”,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紧扣一个“真”字,一体推进主题教育各项重点举措,做到学习下真功夫,调研听真话,检视聚焦真问题,整改真解决问题。
大力弘扬“四敢”精神。坚持以“干部敢为”示范带动“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结合“五拼五比晒五榜”竞赛活动,注重在“四个一线”培养识别干部,用好容错免责减责和风险备案工作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巩固深化基层减负成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扎实开展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