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实现良好开局”。省委省政府要求苏州永葆“探路者”姿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将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四个必须”为重要遵循,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全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增韧性、提质效,壮大“经济更强”的现代化新动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近年来,苏州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与创新,加快调结构、促转型。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近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四,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万亿元。苏州将主动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不断深化“四链”融合,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是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坚持主业、做强实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生物医药、纳米科技、第三代半导体、光子等一批关键核心、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聚焦专精特新,加大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推动民营经济焕发更大活力。二是激发创新强劲动能。突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性支撑,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多力量。深化与国内外高校交流合作,集聚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全力建好苏州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产学研互促的生态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打响“人到苏州必有为”工作品牌。三是着力畅通内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苏州将充分用好兩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节点城市。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强化重大项目牵引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持续强化全球优质资源招引,优化外贸外资结构布局。推动中新合作向全市域、全领域、全方位拓展,不断提升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等开放载体能级。
惠民生、暖民心,涵养“百姓更富”的现代化新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目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6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2∶1,是全国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我们将建设一座面向所有人、为了所有人的城市,努力让老百姓生活安心、创业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一是用心用情改善民生。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苏州将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培育更多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立足服务管理人口超1600万的实际,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均衡布局,促进“老有颐养、弱有强扶、病有良医、幼有优育、学有善教、劳有多得、住有宜居”,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民生七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深刻认识到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科技引领产业兴、农民富,加快打造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系统保护古镇古村,呵护江南水乡风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全面投身长三角一体化,高水平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强化市域统筹,推动“产业在沿江转型、创新在城区集聚”,积极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凝聚协同发展合力。
抓保护、促宜居,绘就“环境更美”的现代化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苏州“在率先、排头、先行的内涵中,把生态作为一个标准”“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的色彩”。苏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力呵护这一片蓝天碧水。2022年,PM2.5平均浓度降到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4%。太湖、长江等重点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太湖连续15年安全度夏,平江路景区清澈见底的河水,引来了众多游客拍照“打卡”,“东方水城”的魅力持续彰显。接下来,苏州将全力做好水、碳、绿三篇文章,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守护好温山软水的生态本底,打造人人向往的诗意江南、梦里水乡。一是持续提优环境质量。突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扎实做好太湖、长江、大运河等重点水体生态保护,更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见缝插绿的方式,建设一批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把城市“边角料”建设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二是精心开展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实施“一湖一策”“一山一策”“一岛一策”,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绽放山水林田湖草的自然之美。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系统推进生态修复、生态涵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持续深化太湖流域综合治理,有效统筹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利用,把太湖秀美转为苏州发展新优势。三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低端落后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示范工厂,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大力倡导集约节约,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强自信、彰特质,塑造“社会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化新风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苏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2500年建城史,拥有古典园林和大运河苏州段2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昆曲、古琴、碧螺春制作技艺等7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满堂红”。我们将坚定文化自信,以传统文化为“针”,以现代文明为“线”,绣出古韵今风交织的独特气质,用文化滋润生活、照亮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更多精神力量。一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江南文化”内涵,打造一批苏式文化地标,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具有更强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潮”起来。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加快古建老宅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逐步“唤醒”沉睡的历史空间,为世界贡献古城保护的“苏州方案”。二是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高站位、宽视野布局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时俱进传承发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强化“四敢”担当,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有效路径,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实现“苏城善治”。以数字赋能政府治理,推动“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政务服务。主动应对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