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杰
公元1056年五月。崤函古道。
苏洵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三人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六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天地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前朝战车留下的车辙,顿生怀古幽情。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
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苏轼21岁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的俊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苏轼身下的马长嘶一声,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数月里日日赶路,竟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啊!
“奈何!奈何!”苏洵悲戚道,“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禀父亲,“路上偶遇行者骨瘦如柴,面有菜色,分明饥馑过度。”
苏洵颔首。片刻后,苏辙叫来甘壕村一个大家族的老宗子和村里的屠夫。老宗子欲奉上碎银,苏洵拒收。老宗子担心天色已晚,怕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而苏洵执意赶路,便向农户购了一头跛脚驴,三人继续前行。
夜幕下,涧河汩汩东流,清风拂面。三人栖宿于河南岸寺庙,仙风道骨的奉闲和尚施礼相迎。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奉闲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畅饮,他则与苏洵饮茶对谈。
三杯“醴泉春”酒下肚,初觉浓烈,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了两杯,念起一路颠簸,便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席间,苏辙告诉苏轼,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又慷慨资助路费。
子夜,二人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苏轼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不觉心中酸楚。
奉闲为他们盛上两碗小米粥,软香可口,让苏氏兄弟大为惊喜。食罢,兄弟二人向其问道。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兄弟二人纵笔驰骋,酣畅淋漓。苏辙还对奉闲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
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刚劲有力。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写了一半的七律,感觉意犹未尽。
奉闲邀二人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故城,兄弟雀跃回应。次日,苏轼兄弟因酒醒迟,冯异城之约未能成行。奉闲携小沙弥为三人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并贈以条幅:“道贯古今,通达人生!”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却因要准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制科考试而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雪,大地银装素裹。苏轼平生第一次见到大雪,扑倒于雪地,紧抓一把入口,沁凉通透,似人间至味。
1061年,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十一月十九日,苏辙送兄至郑州西门外,临别赋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兄弟二人依依惜别,这是他们第一次长期分别。
经过渑池,苏轼进曾留宿过的寺庙游览。奉闲已于三年前圆寂,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苏轼随小沙弥去看曾住过的客房,墙壁坍塌,当年壁上的题诗已斑驳难辨。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当年奉闲那半首七律之后半部分。苏轼忆起,那日酒后懒睡,错失与奉闲的冯异故城之约,痛感遗憾。此情此景,让苏轼感慨世事无常,遂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责任编辑 易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