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成效及建议

2023-06-07 17:07李玉锋
甘肃林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祁连山天然林

李玉锋

森林覆盖了陆地表面近三分之一的面积,是全球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在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固持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气候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环境功能和效益。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唯一的水源供给区,不仅保障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同时在阻止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蔓延侵袭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98.72 万公顷,林地面积近87.4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8.8%。因此,祁连山天然林的保护和修复不仅关系着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提升,也直接影响着河西走廊的生态安全,是河西走廊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平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天保工程的实施,祁连山天然林林木资源不断增加,林木质量不断提升,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文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希望有益于更好的开展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工作。

一、基本情况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横跨武威、金昌和张掖3 市8 县(区),分布范围北纬36°29′~39°43′,东经97°23′~103°45′。主体范围为海拔2000 米以上林区,其温度和降水量变化与山地海拔密切相关,年均气温0.2℃~3.6℃,年降水量300 毫米~700 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保护区内孕育了黑河、石羊河等重要的内流河,是河西走廊农业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主要的水源供给地。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且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以青海云杉和祁连圆柏为主要建群种的乔木林和高山柳、金露梅等灌木林地在2400 米~3400 米广泛分布。

2001 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长江、黄河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保护面积47.14 万公顷,2011 年第二期天保工程保护面积增加到57.56 万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成效及影响

自2001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面积及蓄积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林木质量也得到了普遍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显著,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效益

据研究,2008 年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650 亿元,其中保育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涵养水源的服务价值最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保护和修复显著增加了祁连山的水源涵养,增加了河西地区的水资源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西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这些增加的水资源为中游湿地和下游绿洲地区生态补水提供了保障,例如2000 年后的黑河水量统一调度,向黑河下游额济纳旗地区持续生态补水,使额济纳旗绿洲面积不断增加,东居延海连续14 年不干涸,西居延海地下水位回升显著,有效的降低了沙尘发生几率。石羊河上游来水量的增加使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得以向青土湖持续生态输水,青土湖湖区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位得以持续升高,极大的改善了民勤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经济效益

除了具有极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还具有极高的直接经济价值。据统计,近20 年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蓄积呈增长趋势,这些增加的森林蓄积本身具有很高的林木价值,如果加上增加的水资源产生的价值,通过二十多年的天然林保护和修复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是非常高的。另外,通过保护和修复天然林,在不断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也为周边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例如张掖市通过国家湿地公园、山丹马场、扁都口景区、马蹄寺等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增加了旅游综合收入。

(三)社会效益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和修复保障了河西走廊生态安全,为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基础。为了顺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保护区招聘了大量的生态护林员,多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及低收入困难家庭成员,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就业率,同时生态公益补助资金也显著增加了保护区农牧民的收入。另外,自2001 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保护区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保护站及资源管护站点的水、电、交通等基础条件,另外促进了保护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祁连山大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升了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天然林管护难度较大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面积大,资源分布范围广,但是管护力量薄弱,人均管护面积远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护林员管护任务繁重。另一方面,保护区划定的封禁区和牧区交错分布,导致封禁区内牧民偷牧现象屡禁不止,增加了管护难度。同时,随着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非法偷盗和捕猎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时有发生,增加了管护执法的难度。

(二)管护资金不足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西边界长达1200公里,呈面广、点多、线长特点,但是单位面积管护资金少,投入资金偏少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管护资金中公用经费比例偏低,无法满足如此大规模的管护需求。同时,森林防火、护林道路维修及病虫害防治等资金支出未纳入天保工程资金预算,不利于天然林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

(三)过度保护引发新的问题

尽管天然林的封禁保护提升了林地面积,增加了主要建群种的林木质量,但是随着封禁年限增加,部分林区林分密度过大,导致林下幼苗更新不良,新生林木苗生长困难。部分林地,特别是灌木林地内草本植被繁盛,枯草不能及时分解,增加了火灾发生风险。

(四)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保护区职工老龄化严重,整体上学历偏低,特别是一线职工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天然林监测、保护和修复信息化、智能化的需要,影响了天然林现代化保护和管理的推进。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高质量保护和修复

加大天然林保护和修复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保护区基础条件改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及智慧化管理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强天然林保护和修复成效。提高天然林补偿标准,增加封禁区农牧民收入,提升农牧民开展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建议设立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相关科学研究专项资金,通过和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组织精干力量攻关天然林保护和修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用科技创新促进保护区天然林高质量保护和修复。

(二)完善天然林监测网络,强化智慧化保护水平

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天然林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结合互联网,构建基于云平台+移动终端+护林员的实时化、智能化的天然林监测和预警体系,实现对保护区天然林重点林区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远程监控、事件识别和预警,为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和修复管理提供实时、准确、连读的数据支撑,强化天然林管理现代化和监测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天然林管理能力

结合保护区实际,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吸引政策,加大人才引进、教育培养、服务保障力度,多方举措吸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充实天然林保护和修复人才储备。同时,建立健全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建立工作业绩突出人才晋升绿色通道,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天然林管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祁连山天然林
图志
河西走廊的风
山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建设成效与经验探讨
祁连山下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在河西走廊聆听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