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学习时间跨度长,且修读人数众多,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英语是国际化通用语言,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等。在深入学习大学英语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念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而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更多地关注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重西轻中”、教学方式单一、对于课程思政认识与理解不足等问题,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的意识和技能皆有待提升。
新闻英语语言精炼、内容丰富、时效性强,是补充大学英语教材内容的重要教学资源。国内有一些教师学者研究了如何利用新闻英语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孙博(2020)在在线教学中融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公众号上的多篇英语新闻,挖掘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在线教学中的立德树人。[2]胡明勇(2021)主张“从教材以外的时事和新闻中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并引入课堂教学,进行中西对比,突出中国的制度优势”。[3]袁璐(2021)认为英语新闻报道在课程思政方面起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作用。[4]但是关于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将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很好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对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等关注度很高。因此,适度地将一些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还可以弥补教材的相对滞后性,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学习新闻英语,除了了解国际新闻之外,还能立足中国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有利学生扩展国际视野,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如杨枫(2015)所说:“语言是千年老树,深深扎根于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中国人学英语是为了登高望远;是为了知己知彼;是为了使中华文化之树更加根深叶茂,而不是自贬身价,自叹弗如。”[5]
新闻英语来自国内外媒体的最新报道,主题多样,涉及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时事等多方面内容,信息丰富,语言真实生动。新闻英语真实性的语言输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对多种话题的口头表达、翻译和写作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包含新闻听力,此外翻译考试由句子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涉及中国历史、道德、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新闻英语,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量,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为顺利通过各种大型考试做好准备。
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及信息能力。蔡基刚(2020)认为信息素养首先涉及的是如何有效搜索信息和鉴别信息的质量。一般说来,期刊,尤其是同行匿名评审的期刊,信息质量最高,可靠性最强。[6]在持续不断的学习新闻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搜索相关新闻,熟知各种纸质、数字化期刊,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观点中去伪存真,进行正确评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新闻英语中的内容难免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部分内容甚至存在争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同一事件,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奠定基础。
部分同学可能不喜欢阅读新闻英语,因为它枯燥,或者背景知识多,信息含量丰富,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先激发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求知欲,再逐渐拓展到不同题材。教师还需要全方位掌握学生的英语水平,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挑细选相关学习资料,内容客观,且难易适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材料形式最好是音视频,并附带相关文本,方便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和英汉双语互译。材料长度尽量控制在3-5 分钟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对多数同学来说,新闻英语难度较大,教师要做好指导、辅助工作。最初导入新闻英语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新闻英语的结构特征和文体特征等,指导学生如何归纳主要内容、分清主次细节信息等,还可以给学生讲解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策略技巧等。教师也要给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新闻英语网站或公众号等网络资源,有一些网站有中英双语翻译,有一些具备查词功能,随时点击就可以查阅生词,非常便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外,教师还要要求学生积极了解新闻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实时讨论、课前新闻汇报、检查学习笔记等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新闻英语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大学英语课堂授课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坚持新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技能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收听、收看新闻,尤其是英语新闻,追踪国内外热点话题。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同时,学生要整理归纳新出现的新闻词汇和表达方式,关注重点词汇和搭配,有针对性地学习新闻英语,并做好学习笔记,便于以后自己翻阅和老师检查。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英语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材料、确定学习进度,遇到问题时可以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线上交流讨论。
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新闻英语的特点,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布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新闻英语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凸显出新闻中隐性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优秀品质等。通过以下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新闻英语教学中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新闻英语集词汇、语法、句法和篇章为一体,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在最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新闻中的生词、短语、重点句型、修辞手法运用和背景知识等内容,在日积月累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也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社会新闻,甚至是国家的政策、方针、理念等。
例如“东北限电”的消息引发热议,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相关新闻。
Resident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experiencing unannounced power cuts,as an electricity shortage which initially hit factories spreads to homes.
People living in Liaoning,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have complained on social media about the lack of heating,and lifts and traffic lights not working.
Local media said the cause was a rise in coal prices leading to short supply.(该新闻出自2021 年9 月30 号《夏说英文晨读》节目)
我们重点学习了词汇unannounced(adj.未经宣布的,未事先通知的)及短语power cuts(停电)和electricity shortage(电力短缺),并和学生讨论“勤俭节约始于心,珍惜资源践于行”这句话的含义,强化学生树立勤劳节俭光荣,懒惰奢侈可耻的正确观念,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身体力行,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较好的应用程序播放新闻英语,进行听力听写、复述或概况内容梗概等练习,在学习新闻英语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生口语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新闻播报,甚至模拟新闻访谈,进一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一分钟英语》(English in a Minute)栏目中有一期节目是《结婚》(Tie the Knot),我们在读写课程中刚刚学习过这个短语,学生较为熟悉,可以就这期内容让学生做一个精听练习,先完整地听一遍新闻,然后在第二、三遍播放时逐句听写,第四遍播放时检查。重点词汇、短语是untying,dating,stay tied,informal 等,此外通过这期节目,学生还了解这个习语的背景知识,从13 世纪开始,“knot”被用来指代婚姻,现在这个表达多以非正式方式使用。延伸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教师截取难度适宜的汉语新闻,让学生翻译成英语,反之亦然。这些新闻可以涉及中国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科技成果等,如高铁的建设、神州十二号、十三号的发射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豪感,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使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1 年10月12 日下午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我们截取一段内容做汉译英练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向,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重点关注“生态环境”(ecology and environment)、“自然财富”(natural asset)、“经济财富”(economic asset)、“发展潜力和后劲”(the potential and momentum)、“形成绿色发展方向”(foster a green way of development)和“双赢”(win-win)等表达方式。通过这个练习,教师也和学生一起了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并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力和传播力。
因不同的历史或现实原因,中西方对同一件事的新闻报道也会有所差别。2021 年9 月15 日美英澳三国宣布组建名为“AUKUS(奥库斯)”的新安全联盟,其中一项重要合作内容是美英帮助澳大利亚获得核动力攻击潜艇。此消息引发各界批评和质疑。但英国《每日电讯报》2021 年9 月19 日发表独家报道:Liz Truss defies EU backlash over submarine pact with vow to fight for freedom(英国新任外交大臣利兹·特拉斯藐视欧盟对潜艇协议的反对,发誓要捍卫自由)。《人民日报》2021 年10 月19 日发表文章《美英澳核潜艇交易威胁全球稳定(钟声)》。《中国青年报》2021 年9 月25 发表文章《美英澳核潜艇协议备受争议》。从这些新闻标题就可以看出中英双方对此事件态度截然不同,那么这个新安全联盟到底是致力于实现无核世界目标,还是会增加核扩散风险,挑战国际防扩散体系。同学们可以浏览相关新闻,找到证据,做出自己的判断。通过对一些新闻英语的对比与剖析,学生可以培养、提升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客观公正地评价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了解新闻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差异,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自信,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把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思想素养和政治底蕴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英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为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价值取向,并最终影响学生。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英语教师要时刻谨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岗位责任意识,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抓住每一次思政育人的机会,并做到“润物细无声”。
如何把英语语言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教学中有机结合是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难点。英语教师要认识到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的价值,这门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我们国家培育人才。英语教师要认真思考“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并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始终,这是关键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英语教师还应该具备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英语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可以选择和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新闻,引导学生深入领会隐性的、潜在的思政元素。
英语课时有限,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比如英语新闻播报、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比赛等。国庆假期,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家乡的秋收情况,并用英文汇报。因为路途遥远或其他原因不能回家的同学,可以进行线上采访。采访内容可以围绕农作物产量是否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秋收的技术进步情况、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等,通过采访,让学生切实体会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添砖增瓦。
新闻英语可以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的有益补充。新闻英语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品德和理想培养。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政治责任,深刻领会和把握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以更好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