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合视角下混合式学习的发展研究

2023-06-07 13:35:38李彦刚洪敏婷
嘉应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混合信息技术发展

李彦刚,黄 恣,洪敏婷

(1.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2 肇庆高新技术开发区育慧学校,肇庆四会 526238)

一、引言

2022 年4 月18 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发布的《2022 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进一步刻画了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关键技术与实践,将混合学习模式视为学习模式新常态,指出要广泛采用混合学习模式[1]。在我国,混合式学习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逐步常态化,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主要发力点。混合式学习(即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整合传统讲授式教学优势与网络教学平台支持学习(即E-Learning)优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强调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也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学习方式[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混合式学习的指导理论、教学设计、技术环境与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并随着相关研究的细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实践状态。在大力发展教育新基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当下,混合式学习被认为是构建未来学习空间、引导未来教学实践的主要范式。[3]研究旨在明晰混合式学习未来的发展方向,立足当前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以信息技术支持混合式学习发展为研究视角进行分析,以期为信息技术融合视角下混合式学习的未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演化历程

我国向来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早在20 世纪末就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21 世纪,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要求,并于2010 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信息化以带动教育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全面、系统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流程的探索,破解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至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相关研究拉开了帷幕。事实上,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领域,并在经济、军事、医疗、传媒等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被给予厚望的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效并不明显。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及社会人士的困惑,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的令人吃惊”就是典型代表,[4]信息技术真的没法给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吗?这一困惑在《美国2010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 2010,简称NETP/2010)给出了判断,即,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深度融合”的观念与做法开始聚焦于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5]。

就这样,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进程中,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的混合式学习被再次提及并得到广泛关注。与此前多种学习方法混合所不同的是,当下的混合式学习体现出“以技术为媒介”的学习环境之间相互融合的特点。[6]这种内涵的变化,让混合式学习成为国际教育界教学改革的重要观测点之一。2015-2022 年期间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充分肯定了混合学习的优势,持续将混合学习置于重要的地位,认为混合学习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方式、首要趋势。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演变

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加速了教育的革新,孕育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E-learning 先于B-Learning 出现在了教育领域。然而,在后面的发展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基于网络的学习也有着很多的局限,传统教学方式中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人文氛围等优势,却是E-learning 无法取代的。E-learning 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B-Learning 在21 世纪的回归与发展。

1.从学习方式的结合转向教学要素的融合

步入21世纪,B-Learning逐渐流行。B-Learning最初主要强调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中文称为“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例如,运用视听媒体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混合式学习因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而被赋予新的内涵。混合式学习由原来整合多种学习方式的认知向教学理念的融合转变,强调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的优势结合起来,一方面继续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英文文献中,“Blended Learning”“Hybrid Learning”和“Flexible Learning”这三个词均有混合式学习的意思。柯蒂斯·邦克认为,“Hybrid Learning”表示各种技术的混合,更多地应用于军事培训领域;“Flexible Learning”更多地用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而北美的国家更多地使用“Blended Learning”。柯蒂斯·邦克还指出,它们三者存在显著区别,而用“Blended Learning”一词来表达混合式学习效果更好[7]。在国内,混合式学习这一概念由何克抗先生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并倡导。何克抗先生认为“混合学习”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新概念,是一种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者优势的结合,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8]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混合式学习以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宗旨,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在不断吸收新要素的过程中整合重组教学各要素[9],相关讨论内容也向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组合设计与应用评价方面不断拓展。

2.从要素混合转向要素的有机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的出现,混合式学习本质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王靖等人针对翻转学习等新的混合学习方式的讨论,引入具身认知理论深入探究混合学习的本质,指出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支持环境迭代升级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自身感知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在扩展学习者认知系统的同时,促进技术与人的协同。同时指出,在人和技术共同进化的“混合时代”,混合式学习不再是一种选择性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必须的方式。[10]戴永辉等人基于对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将促使混合式学习进一步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在推动个性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互动教学与浸润式情感教学、推进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融合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11]

混合式学习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加持下,已然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相关研究与实践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聚焦于改变教学系统要素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要素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已从学习要素混合走向要素有机融合,进而推动教学系统结构的变革。在实践层面呈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起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与此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探究与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得到培养。

(二)信息技术支持混合式学习的功能转变

历史是透视过去、关照现实、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混合学习理念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吴军将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归纳为:门户网站→“制播分离”的网络平台→移动互联网→万物互联。[12]在每个阶段,互联网在混合式学习中发挥着不同的角色与作用。本研究将以互联网发展的四个阶段为主要依据,阐述信息技术如何支持混合学习发展的问题。

1.门户网站阶段

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典型的门户网站,相关内容的编辑及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类似,网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集中体现在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获取,互联网开始作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与信息的主要工具。在实现方式方面,通过超链接实现网页内容的呈现、网站内页面之间或网站与网站之间的连接与跳转。这一阶段,WebQuest 作为典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受到国内外教育从业者的追捧。WebQuest 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情境学习模式,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利用网络有效整合资源,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13]。此外,这一时期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主要表现形态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也促进了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14]。总体来说,这一时间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为学习资源库的作用,而网络难以支持教与学的深层次互动,混合式学习尚且处于技术部分支持学习的浅层。

2.网络平台阶段

2005 年前后,随着Blog、SNS、RSS、WiKi 等用于交互的社会性软件的出现,互联网的应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用户由单纯的信息获取者,开始向内容的生产者转变。与此同时,Blog 等社会性软件也开始用于教育教学当中,以Moodle、Sakai、Blackboard 等为代表的各类网络教学系统或学习管理系统(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不断涌现,这些平台的出现,使得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更多学习资源共享给学生,并且利用平台开展讨论、作业、答疑等多种活动,提升了教学效果[15]。在此过程中,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建设课程、开展混合式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路径,学生的协作、互动也由单纯的线下发展为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互联网社会性工具的发展,使技术在支持学生的学习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质。技术对混合式学习的支持,初步实现了学习资源支持与协作互动的双重功效,基于网络协作的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等新的研究命题在此阶段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3.移动互联网阶段

然而,就在学术文献中频频提及“Web2.0”(网络平台阶段的另一种说法)的时候,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发达,大量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开始出现,互联网完全超越了最初的网页范畴,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的联通。与此同时,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连接不同学习场景、聚合多种学习平台为特点的新模式。其中,MOOCs 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围墙,开启了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新型教育服务模式。[16]混合式学习也因网络技术与支持设备的多元化得到了全面发展,混合式学习的关注点也由应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效学习向以问题或活动为中心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转变,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混合式学习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也变得更为多元,主要表现为与之相关理论的混合、资源的混合、环境的混合及教学设计的混合。[17]

4.万物互联阶段

目前,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 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至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也形成了相互连接、复杂多变的技术生态。出现了学校、政府、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协作,非政府组织、家庭等多个教育主体的关联,以及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等多个要素之间关联整合,涌现出多种区别于传统学校的学习场景[18]。同时,随着教育新基建的建设和应用,智能导师系统、虚拟仿真学习平台、沉浸式学习空间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成为这一时期支持学生学习服务的亮点,呈现出虚实混合、沉浸式混合等多种新的混合样态。信息技术与学习者的关系越发密切,人机协同与人际协同开始变得同样重要,混合式学习作为学习者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一部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三)信息技术下混合式学习的理念转变

上述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混合式学习实践形式的多样化。而实践创新的背后是理念的一次次转变,其本质是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的不断再平衡。相关改变历程梳理如下:

1.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主体地位,直到计算机的出现这一情况才得到了改变。即使在比较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西方国家,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应用也是从解决教师教学的问题开始演变的。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②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③IITC(integ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也就是说,国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由计算机支持教学演变而来,混合式学习在国外的实践也基本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比如,WebQuest、TELS 和JiTT 模式下的混合式学习就是对CAL(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理念的实践。相较国外,我国的教学更注重于“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即使是计算机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国内的混合学习还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甚至到了今天,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式仍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层面。

2.从信息技术“组合”转向信息技术“整合”

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与其在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让混合式学习的内涵越发丰富,信息技术在支持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结构性变革,在改变教与学方式的同时,正在形成新的教学机制[19]。信息技术最初应用于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技术拿来主义”状态下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主要作为工具来辅助教师的教学或者辅助学生的学习,其应用方式主要是一种或多种技术的组合。但随着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出现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新型环境,以更快、更便捷、更具身化的方式来支持学生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等,正在催生更为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20]。显然,当下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不再单纯作为工具进行组合应用,而是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升为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养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技术应用与知识学习、能力发展的充分整合。这种演化发展了学习者的信息技术思维,将有效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深度学习的发生。

3.从信息技术支持知识学习转向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终端设备的普及,中国大学MOOC、国家教育云平台等在线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发展,知识的学习变得触手可及。2020 年底,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首届世界慕课大会上指出:全国有5.4 亿+人次慕课学习者,全国有3.4 万+门慕课。海量优质课程的建设,在给学习者带来巨大学习方便的同时,也对改革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在课程作为知识学习的角色被弱化之后,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在线教学设计的重要设计思想,混合式学习相应走向学习活动化的发展样态[1]。在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混合式学习中,信息技术工具作为学习资源的获取手段、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呈现或展示成果的载体得到了综合应用。与此同时,随着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兴起,信息技术用于记录现象、数据,分析并呈现问题的实用性正逐步在教学中得到挖掘。至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三、信息技术作用下的混合式学习发展成效与趋势

成效方面,混合式学习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后,其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习的空间与方式、教与学的互动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随着研究者对混合式学习认识的不断深化,混合式学习在活动设计、技术整合、规律认知等方面呈现出有别于课堂面授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正在形成新的教学法或教法学[21]。一方面,混合式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转向,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需求,使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习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得到发展,信息化思维得到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大范围地推广混合式学习,强化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也增加了教师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勇气,通过对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资源的综合应用,让教学焕发生机,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的转变,为适应新技术不断涌现带来的教学变化打下了基础。

从发展的角度审视,混合式学习仍存在种种不足,需要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紧密协作、逐一深化完善。比如,混合式学习混合什么、如何混合、达到怎样的水平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目前的研究表述仍然比较含糊。虽然,教学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但教学系统本身有着极其复杂的一面,教学过程“包含传播、协作、冲突、协商等”特征,具有太多的可能性与不确定性[22],教学实践的复杂情况给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带来挑战。前文提到的信息化学习工具的组合向“整合”的转变、知识学习向能力提升的发展等都在探索当中。此外,教师是混合式学习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做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工作极为重要。如何有效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高质量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在资源支持、制度设计、设施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逐一破解。但从教育新基建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与2022版基础教育新课标重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来看,未来混合式学习将体现为如下两大趋势。

(一)智能教育场景下的混合式学习

智能环境下教育形态正在被重构,教育目标及学习内涵有所更新,定义和建构高质量学习空间是智能时代的重要教育课题[23]。在此形势下,新的理论视角与技术取向正在快速发展中生成。大的方面,包括智能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体制机制的构建与完善等;局部方面,包括智能链、技术化环境、情感技术等内容。相关研究着眼于人类发展到智能化社会的趋势,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预判或者正在促成一种新形态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的一般性要素,在人工智能场景下的混合自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需要构建新的规则。

(二)真实问题解决需求下的混合式学习

基于真实问题的混合式学习在当下主要体现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当中,师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运用各科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价值观念等,充分发展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优势开展具有研究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24]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虚拟世界越发丰富的情境下,教育更需要加强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这一点在2022 版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体现。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聚焦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求,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教育需要紧跟技术变化的同时,也要立足现实需求,让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使他们的学科学习与社会生活相关联,学会在真实生活中综合性地应用学科知识、应用混合式学习技能解决真实问题,在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真正发挥实现实践育人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综合信息技术融合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历程表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将会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而更加深刻、丰富;学习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综合化、系统化,人机协同与人际协同同样重要;混合式学习中技术的混合将随着教育新基建的发展而呈现多种状态,如沉浸式混合、虚实混合。未来混合式学习研究将在聚焦技术迭代应用的同时(技术前沿),也将全面与真实问题解决相关联(真实情境),围绕教育“顶天立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不断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混合信息技术发展
混合宅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7:36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油水混合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