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基础与理论内涵

2023-06-07 00:49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马克思现代化

郝 然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为何要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认识论基础研究与理论内涵解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厘清一个对当代现实的基本判断即:“在经历了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新中国如今已经进入了,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历史时期,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浪潮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国家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①何增科.理解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01).”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雨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与重大论断下,总结其中深刻的社会历史发展经验教训,重新思考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命题,重新生发出孕育其中的时代精神,是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现实具体的生产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就需要与时俱进,破除教条化与主观化的滞后理论,不断的自我革命创新,成为时代呼唤的理论建设者。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认识论研究的起点,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结合中,在二者运动间的张力下才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方向。其中的思想张力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感慨道的:“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 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31-332.而每当一个时代需要重新追问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何时,恰好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得最好时机,这是一项巨大且艰辛的思想理论实践工作,本文在试图厘清这个问题时,也正如辩证法所道出的关于理论与行动的真相,即需要将自身也视为被批判的对象,在追问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同时,也应当将自身视为被批判的对象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同被这一现实的运动过程所扬弃。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面临的困境与认识的基础

(一)西方现代化方式的困境

2021 年7 月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1).现代化是一种彻底的社会形态转变方式,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全世界不同文明的共同进步。自18 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集中的大工业体系为典型特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催生了出以西方模式为标准的现代化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化方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但资本主义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的同时,却不断地让社会财富分配两级分化,大工业通过雇佣劳动使得工人们日益卷入相互竞争,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积累自己的生产资料,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扩大生产、改进技术完成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一并生产出了被不断升级的工业体系所淘汰的,并且无法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由此无产者成为历史运动的主体,而代表历史进步方向的共产主义也随着无产阶级的登场应运而生。共产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大工业以及和大工业相伴而生的一系列现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随之而来的无法控制的竞争;具有日趋严重的破坏性和普遍性的商业危机,这种危机现在已经完全成了世界市场的危机;无产阶级的形成和资本的积聚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2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但资本主义的灭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时至今日,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的改变走向一种晚期形态,即符号消费主义形态,代表物的象征符号秩序关系取代了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现代工业社会通过不断的创造消费文化符号构成不同目标人群的身份认同,并在西方经济学理性人假说支撑下,以资本主义市场原则形成彻底的利己性的激励机制,就其整体性的把握而言,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工具理性的困局。在今天这样一个晚期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秩序下,这种“困局”般的体验,早已应验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提及的铁笼隐喻,更具体地说这种感性体验表现为一种去人化的或者说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数字事实,这种数据化的社会意识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社会科学会基于一种计量化的人口概念来衡量现实的个人,管理科学会以各种不同计量指标衡量管理效能,不同的科学体系甚至同一个科学体系间也以某种计量化的方式划分人类生产关系的方方面面,立足于此的社会生产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用数学、统计科学等“现成的工具”评估生产资料的分配指标后,更进一步巩固了这样一种数据化的社会事实存在,人的价值也在这种社会事实中被不断地异化为劳动力价格等参数。

(二)对西方现代化方式批判的误区

这种数据化的社会事实是马克思所发现的异化劳动,在现实的落地与延续,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都对这种社会现象,或者说社会意识再生产模式有共同的隐忧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批判,并希望以一种中立客观的价值理性回归来克服工具理性对人的异化。如舒尔曼认为:“如果说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是现代社会的驱动系统,如引擎、车轮,那么人本主义和价值理性就是其操纵系统,如方向盘、刹车,如果只有驱动系统而无操纵系统,那么就只能呆在原地,停滞不前,或者失去控制,迷失方向。”①舒尔曼.科技时代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60-62.但如果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建立在“个别”之于“一般”中抽象出来的价值理性或者说认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相互补充的两极,则显得有些“缘木求鱼”,因为中立的价值本身并不“中立”反而是一种绝对的相对。一种单纯的视差之见不应该成为运思的开端,重新回到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让我们领悟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工具理性的产生是现代化技术实践所必然带来的结果,对工具理性的批判需要避免一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齐泽克所指出的,类似于对海德格尔纳粹时期所犯错误的庸俗辩护,换句话说即某种单纯的人道化的道德主义或者说价值理性的立场的批判。换句话说,即世界现代化过程所面临的科层制和工具理性困局,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一侧来宣称对其有内在性的超越。用齐泽克本人的话说:“那么这种批判的陷阱在什么地方呢?当失望的海德格尔避开对纳粹运动的积极介入时,他这样做,是由于纳粹运动没有坚持它的“内在伟大”的标准,转而用不适当的(种族的)意识形态使自己合法化。换句话说,他对它的期望是它应当通过直接意识到它的“内在伟大”而使自身合法化。而问题正在于这种期望之中,即一种愿意直接地依赖于它的历史-存在论基础的政治运动是可能的。然而,就他没有认识到把对一种运动的直接的意识形态的合法化与它的“内在伟大”(它的历史-存在论的本质)分开的鸿沟是构成性的,是它的“运转”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言,这种期望本身就是极度形而上学的。用晚期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存在论的洞见必然蕴含着存在者的盲目性和谬误,反之亦然。”②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齐泽克著,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1.这种人道主义化的批判恰恰没有将自身视为历史的一部分,反而以超历史的叙事方式来宣称自己的合法性,认为历史的进步来自“未能注意到的”人的内在的超越性的本真姿态,但这种超越性是不可达到的,因为一但“内在伟大”成为其自身,这种“超越性”就立刻走向自己的反面即“庸俗化”,而正是“庸俗”与“超越”间的差异构成了超越性本身的运转。因此对现代化困局的批判需要立足于人的解放与劳动的逻辑,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到的:“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是人的实践不断创造出自己的类本质,并遵循这种本质成为让自己的劳动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行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应该是人的解放与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

(三)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确认识的基础

我们看到了破解西方式现代化的困局并不在于,如何能够找到某种价值理性主义所说的人的“内在伟大”的本真姿态,而是基于当下的政治经济学事实来重新领会马克思看到的德国市民社会解放的可能性,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切入当下的政治经济学判断,以此作为运思的开端。其中真正的关键正在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看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可能性即无产阶级的力量即:“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这个领域不要求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普遍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因而与价值理性所倡导的回到人的本性与内在的伟大或超越性的道德信仰相反,真正的现代化反而需要承载这个工具理性的局限,工具理性的困局即现代社会运行所建立的科层制的囚笼,表明着马克思看到的那种人的完全的丧失,因而也只有通过人自身的政治经济解放才能恢复,如此人的权利是什么这个问题才会重新回到思考的开端,而不是在重复一个已经有先在目的导向的开始,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周期率的重复,用马克思的话说即:只在哲学家们头脑中看到的那种人的理想,从而看到一种被思辨所扭曲的历史观,就好似后一个历史是前一个历史的目的一样,带来一种超越的去历史性的历史观。

因此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始终立足于人的逻辑,通过实践带来的一种不断再生产出自己类本质的属人的历史观,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保持不变的初心与使命,通过深化改革、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通过历史主动精神弘扬勇于斗争的优秀传统,这一切以人为本的逻辑最根本的保障是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重新回到人本身的问题,从而脱离以资本为逻辑,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工具理性的异化。历史的展开从来不能离开人,而真正的解放性的属人的历史也一定只能在人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答案,立足于此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才能有正确的开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真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真理性内涵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真理性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确立的新唯物史观,那么这个新唯物史观历史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需要回到德国观念论大师黑格尔与谢林的思想,并理解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传统间的传承与决裂,回到马克思所走过的思想历程,才能让我们对唯物史观的深刻思想内涵有正确的认识。德国观念论的思辨哲学传统对于马克思有很深的影响并道出了这样一种对人的思考即:人通过否定一切的他者,不是其他任何东西,以此来维持一个自我关联,从而达成自己设立自己的自我一致性,这种否定着的规定性是一个游离于一切规定性的中立存在,因为其本身是一切他者的他者就像一个不定冠词“A”一样,因此哲学的原理必须是这样一个原理,在这个原理中内容为形式所制约,而形式反过来又为内容所制约,并且不是单单一方把另一方作为自己的前提,而是双方互为前提。①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M].梁志学,石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唯物史观的探索正是这样一种互为前提的关系,对于属人的历史的认识,并没有一个额外的好像已经存在的人的真理等待着我们将它发掘出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解放思想所能道出的真相,当某个公理作为一个体系的前提被我们误认为道出了这个体系的全部真相,对于辩证法的领悟同时会让我们立刻注意到,真理为了实现其自身所必需的那个认识论的体系同样的也是这个真理的一部分,马克思这段话能更清晰地展现这个意思:“因为自我意识本身仅仅处在发展过程那种,并为发展过程的直接力量所掌握,因而在理论方面还未超出这个体系的范畴,他们只感觉到同体系的伸缩性的自我等同的矛盾,而不知道当它们转而反对这个体系时,它们只是实现了这个体系的个别环节。”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9.在这个认识上我们才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真相”本身,其自身所希望能规定出的原理需要在不断变化的体系中才能呈现出其“真理性”,这个不断变化的体系也正是不断呈现的真理所必须扬弃的部分。在具体的、现实的全球化时代,这个真理就是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式的现代化道路,一条既是属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更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现代化新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性内涵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提出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要求,我们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这里需要对新境界所避免的误解,恰巧就是某种虚假的自由主义所说的空虚没有任何限制的主观自由,因为这里这种不断的体系变化被曲解为了任意妄为,从而陷入了唯我论的泥潭,将人的自由等同于自我自由。但事实上这种相对的价值中立,不过是将空无的自我不停地循环重复,作为一个体系的环节的自我意识,从而堕入了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的批判即:“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费尔巴哈设定的是“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面对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对于人的类本质的扬弃,而不是停留在一个单纯的感性直观中,这种对人的类本质的扬弃,需要从现实的生产生活也只能从现实的生产活动中产生,不是头脑中的激情而是激情的头脑,是需要从市民社会中孕育出的理想信念的种子。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第二条中道出了实践的真相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因此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原则又创造性的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其中的思想张力蕴含着我们今天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应达到的思想高度,也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所产生的实践性原则不会脱离现实的历史来说明观念,而是从实际的物质生产来解释观念的形成,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理论的真理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伴随着历史的逻辑与实践的经验,在不断地对立统一张力中才能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随着国家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使得理论逻辑的确定性在实践的经验中被否证,同样实践经验的确定性也在理论逻辑的演绎中被否证。面对今天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我们更加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回到马克思对于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斗争的思想中去把握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时代张力,笔者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其说有真知灼见的看法,不如说还需要真正的投身社会的实践。现实理论的关键,正是在于我们需要真正大胆地运用自己的思想的武器,这种思想不同于鲁莽的勇敢和算计的理性而是两者的不可能,需要设想一种勇敢的理性是存在的并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走上了这样一条探索自身现代化方式的全新道路,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但都没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但随着十月革命的成功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复兴的道路,正是基于毛泽东同志开创的坚持独立自主、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才能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现代新道路。今天的我们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人的历史的复归才能一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然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的要求。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一)自我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活的灵魂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拓中,我们同样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艰难挫折的就驶向终点,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将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阶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承担了其应有的历史使命,并取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举世瞩目的成就,将过去的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快速向大工业为主体的现代社会转型。但随着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更高级阶段迈进的新时代,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肯定过去辉煌成就的同时,更加需要重新审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说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与挑战”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改革如何向内,如何能够真正抓住人的问题,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这里需要真正直面的就是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如何刀刃向内。

因此问题关键在于有一个批判的武器而后才能真正地走向武器的批判,在这里马克思与老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间的决裂,能更加让我们看清其中的差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都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青年黑格尔派则硬说一切都包含宗教观念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由此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候才老师在《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一书中将其总结为:“鲍威尔批判中含有的东西,正是这种以漫画形式再现的思辨,他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人,抬高精神,贬低物质,因此马克思写作《家族》的目的就是揭露这种‘思辨哲学’的幻想”。③候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32.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有没有理解现实的人的本质,而是需要以更思辨的哲学高度来寻找人的本质,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阐述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因此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式的,在直观中把握到的市民社会分工中产生出的所谓“现实的人的特质”,相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面对市民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出来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并对这些本质进行彻底的意识形态批判。因为这种人的本质与现实生活的利益相辅相成,正如马克思把握到:“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同时思想和利益又不是同一的,思想不能完全确切的反应利益,思想往往把利益夸大化、扩大化:任何得到历史承认的群众的‘利益’,当它最初出现于历史舞台时,总是在‘思想’或‘观念’中远远超出自己的实际界限,很容易是自己和全人类的利益混淆起来。”⑤候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38.这即是马克思思想中所蕴含的批判性,即利益开始时往往是以虚幻的共同体利益的形式出现,代表这种虚幻共同体利益的“思想”被理解为人的本质。

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命题,就内涵了对其自身批判进步发展的要求,而进步所蕴含的使命绝不是在一个既定框架下的、有明确进步方向的无限累进。马克思主义开启的批判传统中蕴含着对自身的构成性框架的反思,在资本论第二版序言跋中对于辩证法的表达,清晰的表明了这样的观念:“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辩证法的历险必然带来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事业继承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现代化问题应运而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探索必然要求对自身的批判与扬弃。

(二)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性的基石

这样辩证与革命相统一的历险就其现实的历史的展开而言,主要表现为二者间的不断斗争,一方面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范式的不断更替,另一方面是由马克思主义开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代表的真正的科学。而当代的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形式之后,走向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指标化、数字化的“拜物教”新范式。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经由货币所中介的商品不再被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实体,人的观念、行政的有效性、个人的幸福体验、激进的说一切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价值判断都变的极度依赖于这样一种指标化的资本增值新范式,而作为一般等价物意义上的货币也在这样一种再生产模式中被指标化,因此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拜物教,被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量化结算模型所替代,在今天这样一种美元霸权的经济体系中就可窥见一斑。货币的汇率、商品的定价都在美元结算体系中成为一种等待标识的指标,一种早已有了潜在分类学的等级制序列。当然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更加大量、深省、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正如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与转向,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家、法国唯物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费尔巴哈、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派等诸多,进行深入研究与坚持不懈的批判论战,马克思才最终形成了对于德国观念论、国民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三者的继承、批判与超越。这个由马克思所开启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传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性不竭的理论源泉,中国用自己的现代化方式宣告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历史终结论”论断的破产,中国共产党凝练出的实事求是的精髓,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反思的理论工作,解放思想是解放自己的天然状态,对自然的解放的同时,就是对知识科学建构的解放并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出科学的知识,这是一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知识。因而越能将人从落后陈旧腐败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的科学知识,才越具有实践性,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内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的体现。

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维持内在的否定性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充分展开,所必须厘清的思想的张力。无论是人的历史的复归还是对自身体系批判与扬弃,都应该避免堕入一种自身机制空转所产生的否定性,这正如历史上无神论者和有神论者之间漫长而没有结果的论战。但如果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要真正消灭宗教上的神学的统治,创造一个有神论没有存在根基的世界,并不是单纯成为无神论者就能实现。新的否定性的再生产才能从根基上消灭旧观念的统治,因为有神论不存在,所以所谓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对立也就不存在,而无神论和有神论都不存在的世界,才是真正无神论的世界。类比今日,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正是当代人类历史中规定性机制的空转,其内部生产出的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互为表里,相互之间构成彼此的对象,反而一同组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逻辑,因为本质上说这种逻辑依然承认资本逻辑虽然不好但无可替代。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已有所洞见,因而在费尔巴哈提纲最后一条的名句即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6.,“马克思此处把改造世界(从非哲学中解放世界)和扬弃黑格尔哲学(从哲学体系中解放自身)看作一个过程、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把扬弃黑格尔哲学看作现实对现实改造的必要条件。”②候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1:27.这为我们反思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进行的思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地基。资本的生产逻辑是不可能单纯以反资本主义的姿态就能够实现,恰好相反我们需要消灭资本生产逻辑与反资本逻辑的对立,使得两者都不存在,这才是真正否定了资本的存在,这种否定性不会将历史与逻辑对立起来,而是以内在的否定性进行不断的自我革命,从而以自我否定的方式真正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现实中即是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一路走来的历史变迁,从最初对于资本主义的彻底否定,走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探索,在成功吸纳资本主义合理性因素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改革开放,到如今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革故鼎新,开创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贯穿始终的动力正是内在的否定与不断的深化改革。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对自身实践的必然性保持忠诚

回到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作为主导秩序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这种能够反省自身实践的盲目性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主流的西方民主代议制模式为例,在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分工体系中,我们依然能切身感受到马克思所提到的那种二重化的世界,体现在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从今日世界纷繁复杂的冲突中就能窥见一二。以西方代议制政治模式为例,西方政党政治中一方面是作为多数决制所确立的高度抽象的“一人一票”的量化民选投票,另一方面是作为实际冲突中利益博弈的各种不同团体的斗争,前者是一种高度量化的调节机制,但作为面对现实物质利益难题的后者,其政策施行却依赖于一种定性的意识形态动员。这就表现为一种实际的利益诉求迷失在一种自由主义式的或人道主义式的虚假的共同体利益博弈中,这样的结构对真正博弈中的利益诉求是无力反思的。这里我们应该想起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著名的论断,即彻底的人道主义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我们在这里看到,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马克思在这里道出了历史的运动的真相,即历史自身的展开必须由人的中介才能完成,因而只有彻底的将人自身视为自然史的一部分加以扬弃,人才能从无意识、偶然的自然王国走向脱离自身盲目性的忠于自身实践的必然王国。

因此唯物史观不会幻想一个与现实无关的历史,而是当下把握为一个历史性的现实,落实到当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正如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的判断 “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就是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①刘伟,姜辉,燕继荣,张占斌,祝灵君,郁建兴,陈立旭.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治理研究,2021(0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进程的全面推进,社会成员独立、自主的意识已经普遍形成,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同时,种种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存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4(21).。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问题相互的交织叠加,共同组成当下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其间丰富的层次与张力就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需要探索的丰富的层次与张力,正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单纯通过一个泾渭分明的分类学就能完成,恰巧相反要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让这个现代化过程对自身进行一个充分的自我显现与自我否定,并且维持住这样一种否定性的内在的矛盾,如此才能真正抓住社会当下的斗争,而不是任其在旧的体系中被解释与掩盖。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的利益诉求与话语体系博弈中把握住矛盾,谁才能拥有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作为历史性一侧的现实生活,正是逻辑性一侧认识的发生机制的前提,实践作为中介使得现在走向未来,而不是让未来变成过去。因此我们需要对自身实践所带来的必然性保持忠诚与责任,这种责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三次飞跃,理论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的检验中摆脱自身的盲目性,理论的实践者需要忠诚于自身实践所确定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两者的运动中才能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未来。

猜你喜欢
中国式马克思现代化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