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阅读,能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促进学生语言输入、语言技能的提升,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能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发他们对语言材料的思考。但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分析、主题思想的领悟以及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搭建恰当的支架,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技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支架,也称为脚手架,原指架设于建筑物外部用于帮助施工的设施。在课堂教学中,为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支架”,在他们熟悉掌握学习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后,适时拆除。在支架的引导之下,学生循序而进,步步前行,从依赖“支架”到逐渐摆脱“支架”,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错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他们搭建支架,以促进任务的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当他们掌握了任务后,教师就要撤去支架,让学生摆脱对材料的依赖,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支架具有暂时性,当学习者的能力增加时,教师再逐渐撤退,直至他们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支架具有及时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时为他们搭建不同的支架,当学习活动结束时,要为他们搭建一个更高的“支架”,以及时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支架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宜过难也不宜过易,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支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支架具有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现有不同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得到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让他们能发挥不同的潜能;支架具有合作性,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适时调整学习规划、调整教与学的关系,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提问支架,克服阅读障碍
当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出现理解障碍时,教师要借助提问这一支架促进学生对词汇、语法的理解、大意的概括、隐含意义的推测,能帮助他们跨越障碍,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九上Unit 4 Growing up的Reading“Never give up”时,教者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提问:What was Spud Webb?'s big dream? What achievements did Spud Webb get when he was in junior high / senior high / college / university? What did Spud Webb prove? 提问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促进他们对文本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克服阅读的障碍。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参与讨论、获取信息、解决任务,能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教师要围绕阅读目标为学生搭建克服阅读障碍的支架,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克服词汇、文体、语篇的障碍。针对词汇障碍,教师可以借助记忆性问题、解释性问题提问,帮助学生扫清词汇障碍,扩充词汇储备,掌握运用构词法阅读的方法。对于语篇中容易出现的高频词汇,教师要借助解释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猜测詞义,获取其大致意思。针对不同的文体障碍,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说明文可以采用事实性问题、转换性问题提出问题;议论文可以采用推理性、评价性的问题。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What、When、Who、Where等开头的提问,帮助学生获取基本信息、厘清知识结构,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转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严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推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论证作者的观点,从而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后,教师要借助评价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表达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完语篇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探讨交流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借助评价性问题去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发他们的讨论和交流。学生在遇到语篇障碍时,教师要借助分析性问题帮助他们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语篇内涵。教师要借助应用性问题引领学生去扫读、跳读、细读文本,以猜测词义、预测下文、了解后置信息,从而能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对于文化背景障碍,教师要以记忆性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背景知识,以参考性问题让学生预测文本内容,通过阅读的支架帮助他们克服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二、情境支架,形成直观体验
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活动大多依赖于课堂进行,由于缺乏交际的语境,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经常出现“哑巴英语”的状况。教师要借助实物、挂图、表演、多媒体等创设学英语的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入,扩大学生的语言接触量,让他们能积极参与其中去感受、体验、交流,能促进语言的输出。情境支架要用“景”去感染,学生融入自然、社会、声象的情境去感受知识、理解语言,并运用语言交流,从而能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用“趣”去构建教学模式,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巩固;用“乐”去组织课外生活,能让他们的知识得到巩固,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译林版七上Unit 7 Shopping的Reading“Going shopping”时,教者让学生拿起自己的文具进行Shopping活动,运用购物的日常用语创编对话,比如:Can I help you? / What can I do for you? I want to buy... / I'ike to buy... How much is it? / How much does it cost? Here is your change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的句型对话,可以拉近生活和所学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不同的教学支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简笔画为学生构建场景,让他们边看图边交流,能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学生在图片支架的影响下,会主动愉悦地融入交际过程,从而能更加愿意表达、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以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特点,教师以多媒体搭建支架,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纳。教师也可以借助体态语言搭建支架,运用简单的动作,或配上一定的表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感知。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搭建生活情景的支架,引导学生进入现实生活,通过“看医生”“打电话”等活动,让他们掌握运用语言知识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借助实物、直观教具,结合内容为学生创设交际的语境,引导学生表达交流,促进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对话情境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顺利地参与对话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改编故事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本,让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与教师同台演出,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体会语篇的写作内涵。
情境支架的方式多样,但要为教学目标与内容服务,不能为追求多样化而忽略了目标的达成、支架的促学功能。教师要借助情境支架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的操练,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情境支架要彰显“学生主体”这一原则,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设计活动让他们体验语言知识的运用过程。
三、合作支架,促进智慧碰撞
在同一班级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体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合作支架,让他们通过互助互学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大胆表达、积极阐述中能促进他们语用能力的提升。同时,小组合作支架能克服个体差异、缺乏合作等方面的弊端,促进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
很多学生的合作意识薄弱,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作支架,帮助他们掌握合作的技能。学生要学会倾听,能从中听取他人的建议、听取小组成员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在他人发言后,要积极地思考,同时发言者也能接受他人的批评与建议。学生要学会质疑,对他人的不足大胆质疑,交流合作中暴露出问题,这样才能使讨论走向深入。学生通过多角度查询任务,能丰富词汇量,突破学习难点,完成既定目标;通過多视图讨论活动,在分享交流中加深理解,提升效率;通过多角度交际任务,调动学生的交际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多维辩论任务,能根据对生活的认知和谐表达观点、发展思维。
教师在搭建合作支架时,要提出衔接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调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发他们的探索与思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有所思考、有所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这样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教师要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出题、相互考评,这样能调动学生表达交流的兴趣,同时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巩固。教师要增强即时性表演的内容,能根据教师发出的指令后交际,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通过表演、比赛、游戏等趣味性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合作交流、语言交际的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热烈的氛围中独立思考、有序表达,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激活,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留有沟通交流的空间,让他们经过讨论交流后由组长润色、汇报员报告结果,在班级内展示。这样能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的合作技巧,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唤醒学生的学习自觉,调动他们的求知动力,减少他们学习的挫败感。支架的搭建,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增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