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霄璐
一、问题缘由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基本案例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思考
“道德与法治”中“生活离不开规则”这部分内容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如何通过精细的设计运用这些熟悉的元素,挖掘课本中的情感点,使课堂上的师生和谐互动,是伦理法治教学的一项艰巨任务。教学难点是形成规矩感,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设计欣赏规则视频——在对“交友”规则和规则分类提出质疑时,展示与学校和社会规则有关的照片和视频;交换学生和教师的入学规则;合作共享规则;在情境视角下,感受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知识流动,遵守规则。当教师把爱与学习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回归人生哲学,让规则进入学生心中,形成规则感。校规让学生敞开心扉思考,激发学生更广泛的规则,让他们为学校生活贡献力量,通过视频激励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案例呈现
学习是探索、发现和体验的过程,每一次探索、体验和发现都蕴含着不同的风景。今天的规则探索之旅有三个目的地,分别是搜索岛、发现岛和体验岛,希望在每一座岛屿上,大家对规则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和情感的互动达到心灵上的升华,在学生心理上树立了“生活处处有规则”的意识。
(一)活动一:搜索岛——回忆生活,搜索规则
师:首先让我们踏上搜索岛。启动你的搜索雷达,回忆生活调查,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
生1:做游戏有规则,它保证了游戏的公平。
生2:要爱护花草树木,这样能保护环境。
生3:不许酒后驾车,可以保证安全。
生4:上课要认真听讲举手发言,这条规则能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教师也在校园周围做了一些调查,发现了同学们应该遵守的规则。
师:校内、校外、小学生、大人都有各自需要遵守的规则,真的是生活“处处有规则”。说了这么多,也看了這么多,谁能说说到底什么是规则?
生:……
师:没错,规则就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遵守的一些规范。在搜索岛上,我们收获了对规则的初步感受,知道了“什么是规则”,接下来旅程继续。
板书“处处有规则”。
(二)活动二:发现岛——观看新闻,发现规则
各位旅客现在即将到达”发现岛”,你的火眼金睛这时可要派上用场了,请看新闻,回答问题。
播放溺水事件新闻报道,学生观看并回答问题。
问题1:新闻里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生5:下河游泳溺水身亡。
问题2:看了新闻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6:悲伤难过。
问题3:真令人感到痛心,多么惨痛的教训。昨天还一起做游戏的同学,今天就再也回不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生7:他们没有遵守”不许下河游泳”的规则。
师:是啊,这条规则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而设立,它是多么的重要!可是,为什么即使设立了规则,也不足以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光有规则是不够的,想要让它发挥作用……
生8:最重要的是要遵守规则!
师:说得真好啊!有规则是前提,守规则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不受伤害。你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一个守规则的好学生吗?
生齐:是!
师:光说不练假把式,不如登上体验岛,让我看看你是不是能说到做到!体验岛有三类体验方式,当然,难度也依次加大,你敢挑战吗?
(三)活动三:体验岛——游戏体验,遵守规则
火眼金睛——这样做对吗?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学生动作判断。
以人为镜——反躬自省。
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不遵守规则的时候。你有没有过不遵守规则的时候?(独学,自省30秒)
师:当时的感受怎样?现在回想起来呢?
师:如果时光倒流,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我反省,根据学情判断是否叫同学当堂展示。
师:教师看到只有一两个同学举手,更多的同学低下了头。教师想,低头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好意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来。没关系,下课后你可以找自己信任的同学或教师,分享自己的感受。相信大家都知道了自己应该自觉遵守规则。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其他人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
身体力行——我该这样做……
师:你排队半个小时,终于要买到门票了,你最好的朋友跑过来拍拍你的肩膀……
教师出示课本插图,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请一人与教师合作表演。
师:哎呀我的好哥们,你排到这么靠前,太给力了,快让我站你后面,省的我还得排老半天。
生10:不行,你看大家都在自己排,你还是去后面吧。
师:这就不够意思了吧,还是好哥们呢,让我插个队都不愿意,这好朋友还不如不当了,哼!
生10:不当就不当,你这样不遵守规则的人,我也不愿意和你交朋友。
师:学生,你们的做法真让教师感到惊喜,你在面对考验时也选择遵守规则,教师忍不住要为你点赞!没想到你这么遵守规则,我可不想因为不守规则而失去一个好朋友,所以我还是乖乖去后面排队吧。
师:通过体验,我们发现,上下楼梯、上下车、排队等等很多事情,要想生活安全有序,我们就要做到在每件事中都遵守规则。
教师板书“事事守规则”。
【拓展延伸】其实,如果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说到的和我们学生有关的规则都整理在一起,它恰好就是《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守则》是国家专门为我们中小学生制定的规则,遵守它,你就是优秀学生、三好学生。
作为学生,我们要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作为国家公民,我们也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律可是具有强制性的,一旦违反,必将受到相应的制裁。
当然,除了这些成文的规则、法律之外,还有一些规则没有变成文字被记录下来,但却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从古传到今,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良好家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等着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
【活动总结】
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规则,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孟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你认为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生11:要遵守规则生活才能有秩序。
是啊,规则存在于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让守规则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行动自觉,做一个守规则的新时代好少年!今天的“规则”海岛探索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非常开心和你们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让我们期待下次的旅行,再见!
【课后反思】
1. 教学目标达成
通过学习《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学生们明白了生活中许多规则的作用,知道守规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法规对公民的要求。
2. 教学方法使用
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有课前调查、有对话思辨、有情景表演。从课堂效果来看,这些教学方式能照顾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学生能在诸多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获得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3. 教學亮点
本课是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的融合,因此在课堂活动的最后设置了“拓展延伸”内容。在教学中,我有效利用了教室里张贴的《班规》《中小学生守则》等资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规则”,并能将传统文化中关于守规则的内容、法治社会的建设与本课教学相联系,体现出鲜明的学科特点。
4. 教学不足
课堂上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不足。比如在“反躬自省”的环节,学生不愿意举手发言剖析自我,此时如果能让学生写一写,效果会更好。
5. 再教设计
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采用抢答获取积分的形式快速进行,从而给思辨性的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
6. 教学反思
跨学科教学视角下,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伦理学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课时,为了从“规矩”的概念中推演出来,教师设计了游戏的“鼓传”,通过游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游戏离不开规矩,从而直观地确立了规矩的概念,帮助他们把规矩具体化、活起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规矩的概念。此外,课本亦有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以及遵守规则会令我们的生活更舒适和更安全,显示出遵守规例的不同条件,例如:禁止在景点攀登、在建筑物右侧缓慢地踏出一步等,对教师主动问候、爱护花卉标语等。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联系,学习者向自己灌输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能力是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关键,改善道德法治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分配能力,更多地取决于自己是否做好了充分的课堂准备,必须充分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应对措施。在活动中,教师在本班设计问题,十分巧妙,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敢于发表意见,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新课程要求“以德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教育为重”,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要选择“活教材”。即如陶行之先生所说:“活的东西教活的学生”。寻找学习资源和学生生活状况的切入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温暖感,唤醒他们的认知欲望。
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利用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学习。集体生活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个人再完美不过是一滴水,而一个优秀的团队就能汇聚成大海。和团队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一件困难的事会变得简单。集体的不断进步与每一个人自身的成长发展休戚相关,只有在集体生活中经历,在集体实践中创新,才能在集体合作中走向成功,才能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能让学生们获得许多的生活经验,更给予真切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课程活动增添了学生从小树立规则意识的意念,并愿意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地去遵守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