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子
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材安排了有关议论文的课文。学生初次接触,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如,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不了解,需要教师指点。《为人民服务》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议论文,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理清内部逻辑关系,把握内容,领会课文是如何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
一、感知文本内容,确立目标
文本内容的把握,是教师指导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探究表达的内容与方法,才能指导学生阅读探究。
1. 把握内容
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了解《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根本宗旨。从那时候起,“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通俗简明的文字,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宗旨。
2. 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围绕文本体裁以及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活动。
(1)阅读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朗读与背诵一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朗读要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确立这样的目标,旨在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通过背诵积累语言材料。
(2)感知目标
理解课题对全文的统领作用,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目标是围绕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安排的,让学生领会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行文的严谨性。
(3)情感目标
结合“阅读链接”,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进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学生情感目标的确立,也是阅读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依据文题,激起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课题是文章的窗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课题入手,引领他们走入阅读学习的情境。
1. 视频激趣
教师播放国庆节那一天,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前检阅军队的视频。习近平主席说:“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回答:“为人民服务!”教师抓住战士们的话,板书课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这样的视频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的积极性,带着学生激情走入学习情境。
2. 背景介绍
由于写作年代久远,教师需要简单介绍这篇演讲稿发表的历史背景。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演讲稿,是毛泽东为了纪念张思德而写的文章。接着简单介绍张思德的生平事迹,学生获得初步认识:“为人民服务”这句普普通通的话语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文章。
3. 了解议论文
鉴于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走入课文,让他们发现这篇课文和以前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以后,教师顺情而下,介绍议论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为进一步阅读探究奠定基础。
4. 自主阅读
学生进行读的活动,要有阅读任务,带着任务去读,就有目的性,避免了没有目标地读的盲目性、无效性。教师抛出问题引领阅读: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线,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学生依据文题,带着阅读任务,自主阅读,圈画出问题的答案和自己的疑问。
5. 交流与梳理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分组交流阅读所得,用小标题的形式列举出来。教师进行梳理总结,课文围绕“为人们服务”,讲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如何对待死、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困难、如何对待死去的同志。这样的列举,文字简洁、概括力强,使学生对文章的思路有清晰的了解,便于把握课文内容。
三、梳理逻辑关系,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
学生梳理了课文的思路以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学生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了解课文中段与段、句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课文遣词用语的准确严谨。
1. 关联观点与段落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把握篇章与重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严谨的内在结构。学生在梳理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清篇章和重点段落之间的关系。
(1)聚焦中心论点
要把握篇章与重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要明确全文的中心论点,因为中心论点是主线,引领着全文。学生品读文章的开头,教师可以提示他们思考:这一段落中的哪句话是进一步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涵的。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我们这个队伍”的性质,就是“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引导学生概括:我们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就概括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生明确了中心论点,就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抓住关键句
围绕课文的中心论点:“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从中提炼关键词。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会发现每一段落的关键句,并找出关键词语,帮助体会。
如何对待生死。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组织学生交流作者的生死观,接着引导理解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对比两种不同的“死”的意义,从而领会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的原因。
如何对待批评。毛泽东倡导的批评与自我批評,一直是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学生阅读有关段落,找出重点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学生联系文中语句,交流如何正确对待批评:“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以及“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品读文中的例子: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感受接受正确的批评与建议的好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请同学们给自己提出批评意见,并说说如何改正。
如何对待困难。学生关注文本中描述的如何对待困难的章节,找出重点语句“有责任克服困难,解救正在受难的中国人民”,体会作者所说的责任重大。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所说的“责任”具体指什么。学生会从“四万万”“全民族”“解救”,体会出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任,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理解如何对待困难。
(3)篇章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2-4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例如第2自然段中“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这样的句式,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学生细读,加以体会。引导关联句式“为……而死”,后句中“替……去死”,了解句子形式区别不大,但是感情有天壤之别。找出第3自然段中“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就不怕别人批评”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这个批评观的论述也是富于逻辑性的。再关联第四自然段中“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有责任克服困难,解救正在受难中的中国人民”,感受和中心句的关联密切,逻辑性极强。
2. 聚焦句与句
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体会如何表达观点。学生梳理了课文的思路,教师引导他们围绕重点段落展开交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1)引用名言
名言的引用,可以说明深刻的道理。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感悟表达方式,可以发现作者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接着进行具体地阐释,说明了两种不同“死”的意义,最后列举张思德同志的例子,论证了“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这样的论点、论据、论证,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并且对比鲜明,说理透彻。
(2)善用关联词语
文本中多处运用了关联词语,增强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删除了关联词语后的句子和原文句子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品读,进行对比,感受哪个语段更有说服力。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感受到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能让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和严密。学生再次朗读,抓住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只要……就……”“不管……都……”体会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紧密。
(3)逐层深入
作者使用的语句富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第3自然段中的语句:能否将这些句子的顺序打乱?学生试着打乱顺序,读一读,品一品,然后进行交流,体会到这四个句子都是紧扣“不怕批评”这个中心意思进行表达的,先指出不怕别人指出我们的缺点,再指出不怕任何人批评,然后指出我们接受任何人的批评,最后明确了正确批评的标准。学生细读品析,会发现这四个句子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具体,逐层深入地阐明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体现了句与句之间内在结构关系的严密。
四、关注语言表达,体会遣词用语的严谨
教学活动中,还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本中用词的严谨。品读文中语句“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抓住“完全”“彻底”两个词语,理解意思,再把这两个词语删去后品读,与原句比较,发现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从而体会原句用词的准确。引导学生交流“为……而死”和“替……去死”在意味上表达的不同,从而感受到作者遣词用语的准确性与严谨性。组织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色。
五、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文中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含义深刻,有深远的影响,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探究,体会这句名言带给人们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1. 探讨名言
学生朗读这句名言,交流对名言的理解,再引发思考:为什么同样是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就轻于鸿毛?学生打开思维,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交流看法,体会这句名言的意义。学生从交流中获得对人的两种死法的认识,从而感知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2. 链接辅助
利用课件出示文本后面的“阅读链接”《十里长街送总理》,了解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感受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再回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的李大钊为理想献身、大无畏的气概。学生了解这两个革命先辈的事迹,说一说谁的死重于泰山,谁的死轻于鸿毛。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周总理、李大钊、张思德等革命前辈,都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都像毛泽东所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死就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3. 深化认识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王二小、叶挺、刘胡兰等革命先辈的事迹,获得更多的感受。教师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联想到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幸福牺牲的解放军战士、武警、消防人员、医务工作者等,感受他们牺牲的意义,深化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认识,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你明白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学生自由畅谈,情感在交流中受到熏陶。
4. 视频感染
教师播放《为了谁》的视頻,学生观看解放军战士抗击洪水、抢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视频,品析歌曲的含义,感受英雄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学生沉浸在歌曲的颂扬里,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总之,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不同于其它题材的课文。教师不必沉浸在枯燥乏味的说理之中,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述思路、理清内部的逻辑关系。可以围绕主要观点,引导学生了解讲了哪些内容,再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与课题的关系,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帮助他们了解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严谨,也是学生阅读学习需要掌握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指导,才能够呈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