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对当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生产模式进行了战略布局,而且对农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通过对四川Y县的调查分析,探寻当前基层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旨在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思路。
生态环境保护关乎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然而,在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严峻,尤其是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抓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及时解决处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建设美丽乡村,成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任务紧迫,意义深远。
农业生态环境概念
农业生态是关于农业学科生态学理论的延伸,主要运用于农业生态学领域。马克思提出的农业生态思想是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反映人与自然和谐辩证统一的一种关系,指在人们利用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循环关系。基于此,人与自然的循环关系维护具有长久性和持续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加大加快了对自然的影响,自然生态遭受的污染也必然会逐渐向人类渗透,从而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现象。马克思强调,要充分意识到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农业现代化思想中要包含合理性思维,任何矛盾与冲突都会随着既定的事实影响农业实践。因此,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把握好资源开发利用的度,努力为人民提供良好的优美生态环境。
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现状
农业生产的健康發展关乎我国的发展命脉。本课题针对基层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调研,以四川Y县为例,探寻当下基层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Y县位于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态资源成为Y县最大的潜力和优势。纵观近年来Y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离不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理念和基层政府的全面布局、总体打造。通过调研,总结如下:
1、种养循环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联动”模式,推动种植大户企业与养殖大户企业深度合作,建成全省最大、工艺最先进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通过社会化服务回收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杆,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既有效解决了畜禽粪污处理难、消纳难及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性价比高的优质有机肥。目前,Y县已发展蚕桑、柑橘、生猪等种养循环绿色示范基地60余万亩,万亩蚕桑获得欧盟色瑞思有机认证,切实探索出了一条丘陵地区龙头企业带动下的种养循环发展之路。
2、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工业
聚焦节能、降耗、防污染,深度编制经开区环评规划,将环保作为企业招引入驻的硬性指标和刚性条件,凡不符合经开区环评规划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的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落后产能一律禁止入园。按照“关停取缔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招引新建一批”的原则,关停“散乱污”企业100多家。着眼工农互动、拉长链条,延链发展有机蚕桑、加工型蔬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赢。创新建立企业环保秘书制度,对经开区工业企业环保政策支持、环保节能改造等进行“一对一”服务指导,有力推动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地落实。
纵观基层现状,深感只有维持生态平衡,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紧紧把握战略要求,关注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方可为乡村全面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基层农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融合共生的路子。虽然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但由于受经济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
1、农药、化肥的使用
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生态难题,我国形势也十分严峻。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基层农业生产环境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人们为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产品产量,一般来说都会喷洒大量农药、使用过量化肥,经翻阅文献得知,我国重施化肥情况呈上升态势,到目前为止比世界平均用量高近两倍。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加之农药化肥质量标准不一,高毒高残留,所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危害,破坏了本地生态平衡。
2、秸秆焚烧问题
由于现下对农作物秸秆合理回收再利用效率低,直接导致每年固定时段都会出现秸秆焚烧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而且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通过调研得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素质的不断提升,许多农民不会去主动焚烧秸秆,反而会去将秸秆粉碎做成饲料,烧火做饭,或者卖给企业做一些环保产品。可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社会的进步让人们对秸秆的需求不断减少,大量秸秆堆积在田间地头,又无专人专责此事,所以导致秸秆被焚烧的概率大大提升。
3、禽畜污物污染
随着现代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禽畜粪便的随意排放造成农业水质恶化,人们将受到污染的水源再用来灌溉土地,又造成土壤盐碱化,继而引发农作物的不良反应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而且生态治理的速度不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环保设施建设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场镇生活污水未全部收集、部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困难、农林废弃物利用率不高等具体问题,影响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整体发展。
4、观念固化
农民对产业生态治理问题认识不到位。基层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前线,可政策落实程度并非人们认为的那么乐观,面对一些无法深入理解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自身利益存在密切关系的民众,灌输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已成主要趋势,如何高效灌输理念也成为当今许多专家学者较为关注的课题。民众观念固化并非朝夕之因,究其原因都逃不开经济效益。因此,需坚持不懈解放民众固化观念,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维持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平衡可持续发展。
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农业生产依赖于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运用智慧利用自然的一种方式,想要农业健康发展,就必须推进基层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覆盖。针对当前基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环境污染的一些规模化、商品化问题,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健全农业生态产业化体系
推广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调整现代农业结构。尤其要禁止各种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流入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质的管理。水质管理得到保障后,再将现代农业技术结合传统农业经验,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生态产业系统逐步恢复。比如,“稻鱼共生”产业模式。将传统水稻种植与淡水鱼类养殖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明显生态循环特征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比如,资源化利用粪便、污水、垃圾、秸秆等生产、生活废弃物,让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绿色清洁能源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创新。二是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目前,虽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打地基,但是,满足现状只会让已经颇有成效的种养循环模式得不到巩固和发展。要试图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作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处理、施用的网络,形成长效机制。增加对种植业、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督检查,随时掌握一手资料,从而保证农业生产科学高效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加快转变农民固有生态意识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素质高低密切相关。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想要推进基层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向农民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意识,摒弃人优于自然的传统观念。教大家反思应如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大力宣传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积极转变农民的生态价值观念,尊重土地价值,建立生态道德,将生态道德、生产行为方式延伸至土地。不要等灾难接踵而至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脆弱无力,悔恨当初没有善待自然。其次,做好相应的制度引导。生态意识的灌输不是朝夕间就可以见效的,要以乡村振兴为重要契机,持续推动健全基层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经济产业体系,满足农民的经济诉求,让他们感受到建设地方特色绿色生态農业不仅可以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最后,以生产优质生态产品为目的,督促农民科学合理使用有机肥料,提高利用率,从而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态产品的需求。
3、持续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要持续加强产业生态环境修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的福祉,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过程中,一是大力培养专项治理人才。积极引进治理专业人才是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必备条件,要以良好的福利待遇吸引相关人才,开展专项培训,培养乡土人才,提升本土农民参与产业生态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拟在个别村落进行示范点建设,同时加大项目谋划,加快推进流江河水全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建设项目。三是持续推进企业环保秘书制度。持续优化环保干部“一对一”企业联系制度,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作为企业环保秘书,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需长期性研究,从全局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人类生活模式的转变直接或间接引发多重污染,生态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只是多重污染中的一部分。对此,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高生态意识,面对农业生产的种种问题,要找出根源,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要以现代化的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生态发展的道路,有效解决基层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造福更多人民。
参考文献
[1]解保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意义》,载《学术交流》,2011(9):9-13页。
[2]张慧、林美卿:《我国农业生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90+107页。
[3]祁迎夏、刘艳丽:《整合与重建:西部乡村生态振兴的新轨迹》,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3):46-52页。
作者简介
李郭稳 中共仪陇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