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胡林 方贤洁 彭聪
重大赛事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形象展示的“会客厅”、能级提升的“顶梁柱”、空间优化的“助推器”。随着汤尤杯、世运会等众多综合性重大赛事、单项重大赛事相继落户,成都各类体育运动设施日臻完善。即将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更是具有深化世界文化交流、促进体育事业进步、引领市民健康生活、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用好用活这些体育赛事资源,更好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体育赛事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的关键
赛事影响力与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加强联动。重大赛事举办由于其工作的复杂性,相关部门除了需要将精力聚焦在赛事如何成功举办上,还需要聚焦如何加强文化交流、如何提升影响力等,系统策划“赛+展”“赛+会”“赛+游”“赛+购”等活动,发挥好“赛会搭台、经济唱戏”功能价值。此外,在马拉松、自行车、乒乓球、网球、滑雪等新兴体育运动越来越火的背景下,还需要大力发展专业性的体育用品制造、体育社会化服务等,增强城市产业活力。
提升体育产业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持续发力。从产业规模上看,据《成都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报告(2020-2022年)》显示,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578.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700元。尽管比2021年增速提高18.4个百分点,且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但与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城市仍有一定差距。从消费类型增速看,体育用品消费规模增速最快,为22.8%。从居民消费结构看,参与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在居民体育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观赏型体育消费、其他类型体育消费支出较低。
体育事业与城市人口发展战略需要更加契合。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是增强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抓手。从“七普”人口数据来看,成都60岁以上老龄常住人口共有376.41万,在全部常住人口中占比为17.98%,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278.08万人,占比为13.28%,两者相加超过30%。近年来成都通过举办各类赛事,推动体育场馆不断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積持续增长,大多数赛事场馆是针对全民共享性质的,赛后还需要通过“微改”增加针对儿童、老年人使用的场馆,尤其专注于少儿成长的体适能空间场馆、专注于老年康养的场馆。
体旅、体医、体教等融合度不够。体育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需求弹性大、覆盖领域广、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等特点。因此,发展体育产业不能仅仅停留在体育赛事、体育运动本身,还可以借助赛事举办,以“体育+”为依托,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医疗、体育+教育等融合业态。以体医融合为例,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发现,利用体医融合模式治疗慢性疾病,与同期单纯医疗方式对比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疾病患者60%的医疗花费。加速体教、体卫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可以有效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用好用活体育赛事资源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多渠道用活重大赛事场馆资源。场馆是一场重大赛事留给举办城市最重要的遗产。当前,大运会各场馆已经达到办赛条件,东安湖体育中心、高新体育中心等场馆也在各项赛事活动中受到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提升各类场馆服务市民的功能,一方面,招引一些体育赛事专业机构,将部分场馆改造成为少儿体适能场所、老年康养运动场馆,更好满足“一老一少”体育运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举办一些小型而又有标识度、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或文化交流活动,既有效利用各类赛事资源,也丰富精神文明内容。同时,还可以依托大型场馆打造体育产业创业园、发展体育休闲一条街,丰富体育产业链条,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此外,场馆的复合利用还有助于留住体育人才,防止近年来依靠赛事培养的各类体育人才面临流失或转行的危机,避免为后续成都大型活动筹办带来难题。
依托“建圈强链”发展体育用品智能制造产业。今年以来,成都100公里环城绿道骑行十分火爆。同时,随着室内外滑雪场地逐步增多,成都滑雪装备销量也大幅增长,体育用品市场需求旺盛。因此,建议将体育用品智能制造作为体育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环节,支持大邑、都江堰、彭州等依托良好的山地资源发展文体智能装备产业,借助成都乃至西部巨大体育消费市场,大力招引行业龙头企业进驻。鼓励体育企业和体育组织加大在高科技引进及自主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对于投资较大、投入产出显著的企业,为其提供利息补贴、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
大力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破除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议体育部门联合文旅、医疗、教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建立完善联动协调的运行机制,包括联合调研、集中会商、激励评估等,为实施体旅、体医、体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要素整合、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专业实践和服务联动等提出解决方案。更加注重体育技术创新、服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更新,推动“体育+”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公共教育拓展到产业发展的其他领域和空间。例如,可以将体育+金融作为成都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组成部分,发展“运动+健康+保险”等现代体育金融产业模式等。
依托“智慧蓉城”建设一体化的“体育大脑”。建设一体化的“体育大脑”,要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进市、县两级体育信息数据互联共享和平台系统一体贯通,加快汇聚全市场地设施、体育赛事、训练备战、体育产业、体育人才等全要素数据,打造数字体育协同治理能力中心。同时,结合正在使用的大运会技术运行平台(TOC),开发建设成都赛事运行一体化平台,确保在后续不同类型赛事组织上实现有序切换,提升赛事管理效能和应急能力。
(作者:王胡林,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方贤洁,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文化建设教研部讲师、博士;彭聪,中共成都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