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内涵式发展

2023-06-07 04:34陈杰
先锋 2023年5期
关键词:发展

陈杰

工业化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全球正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康德拉季耶夫长波周期,整个生产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用好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坚持自主创新培育未来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着力点

从全球城市工业化发展过程看,后发城市一般会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比较优势”阶段,后发城市依托丰富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等传统要素,主动承接先进地区产能转移,快速提升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城市集聚了大量技术工人,培育了大量企业,壮大了本地市场。第二个阶段是利用“比较优势+后发优势”阶段,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相比先发城市差距不断缩小,仅仅依赖传统要素比较优势很难缩小同先发城市的差距,但第一阶段发展为城市带来的高技能人才、工业基础、本地市场等,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先进地区成熟技术、新兴产业,降低发展风险,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同时,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第三阶段是利用“后发优势+自主创新”阶段,后发城市与先发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在部分领域处于同一水平,仅仅依赖引进先进技术、领先企业难以支撑城市发展,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开展自主创新培育具有掌控力的未来产业,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经过程。

新旧动能顺利转换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成都产业发展的外源性特征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国家“一五”“二五”计划及“三线建设”时期,成都工业实现从无到有,通信电子、航空装备等领域建立了全国比较优势。改革开放后,希望集团、科伦药业等一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英特尔、一汽丰田等一批外资企业相继落地,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对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当前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传统领域为主,价值结构以代工制造、代工研发为主等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增长动力主要依赖具有比较优势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以及大规模的区域市场,呈现出传统发展要素驱动特点。

进入新发展阶段,成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遇,持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集聚了大量的创新企业、高端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发展动能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转变,产业能级不断提升。成都先后获批7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成德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后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磁悬浮轨交、大飞机、超高清显示等领域研制能力国内领先,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从5.3%升至31.8%。近年来,成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趋势,尊重现代产业组织逻辑,以产业建圈强链变革产业发展模式,明确提出重点布局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生态圈、集成电路等28条重点产业链,通过精细化的产业治理,精准把握、前瞻布局各重点产业链未来发展方向。

抢占新赛道是顺应发展规律、主动参与国际城市竞争的必然举措

科技创新范式变化,未来产业快速深度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市场扩散”线性创新模式,呈现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并行特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需时间越来越短(蒸汽机84年、电动机65年、移动通信4年),抢占机遇窗口期的时间也同步缩短。本轮科技革命不再由单一技术主导,而是呈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集成创新、融合应用成为产业创新的重要特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方面,合成生物、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对人类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影响具有全面渗透、跨界应用的特点。

国内外纷纷布局未来产业,将未来产业作为塑造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未来产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是城市获得全球产业链掌控力、提高国际竞争位勢的关键。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作为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如美国布局人工智能、先进制造、量子信息和 5G 四大方向的未来产业,欧盟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提高欧洲在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六大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国内约有20个省市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其中,深圳是国内最早谋划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依托完善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在2013年布局发展的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已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市依托中关村国家实验室、怀柔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未来网络、未来能源等领域。苏州市发挥制造业门类齐全、产值规模最大优势,布局前沿新材料、仿生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是实现城市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成都充分挖掘科教资源产业化潜力,用好产业基础优势,完善新赛道主动发现和前瞻遴选机制,在基因治疗、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抢占发展先机,为培育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

培育未来产业需要用好丰富的创新资源

加快培育未来产业成长的创新生态。提高国家级科研机构、高校等基础创新能力,依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量子通信等领域深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力争牵头组织一批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未来产业基础前沿领域科研方向。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转化平台等应用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成都未来产业发展,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研究发布成都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并建立动态更新调整机制。提高企业工程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工程师人才培养,加大现代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研发投入,更好推进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化。

制定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链政策体系。产业政策是促进产业转型、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手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新兴技术加速突破和融合应用不断催生未来产业,传统“选产业、选技术、选企业”的政策制定逻辑弊端日益凸显,深圳、上海等重点城市更加倾向于“选有限产业,产业链内普惠”。未来产业仍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政策制定既要顺应未来、适应未来、引领未来,从政策端为产业留足“试错空间”,形成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也要注重阶段性与精准性,围绕产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和数字化工具,更加准确、及时地定位政策支持框架下的各类企业;还要结合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平台服务型企业、跨界融合型企业等新型市场主体的政策诉求,支持方式从给资金、给土地向搭平台、给场景、建基金、定标准转变。

形成跨部门的未来产业企业培育体系。未来产业具有多技术交叉、多产业融合的特点,产业主体培育涉及科技、商务、市场监管、经信等部门。战略科学家、国际性风险投资机构拥有大量未来产业趋势信息,具有更加准确的技术、产业判断能力,加强同战略科学家、国际性风险投资机构交流对接,建立常态化的未来产业企业精准挖掘机制,提升对于企业发现的敏感性,发掘未来产业萌芽。按照“赛马不相马”原则,不断壮大未来产业企业数量,利用市场机制筛选最具竞争力的企业给予支持。

构建高效流通的创新要素体系。支持建立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链主企业组建包含科学家、创业者、风险投资人在内的创新共同体,开展前置性产研共创的新研发模式,培养一批创业型、有创意的企业家人才,让企业家走到创新前端,推进全球高层次人才合作计划,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基地等产业发展平台,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构建完整的创新孵化体系、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建立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基金,优化资金配置,重点支持重大技术研发、示范應用等建设。按照未来产业集聚发展需求,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发挥场景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未来场景实验室。

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环境。营商环境是地方塑造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政府服务是良好营商环境的关键。传统行业治理以监管为首要目标,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清晰。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产业的不断涌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相对模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依赖关系,甚至政府需要主动介入产业发展中,塑造和引导产业的技术路径选择,与企业成为共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新业态的产生往往是一个“破坏性创造的过程”,要求加快推进产业治理方式现代化转型,充分借助产业大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连通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与消费端,及时感知技术变化和独角兽企业等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的需求,实现“超前”服务和敏捷治理。

(作者系成都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