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娘

2023-06-07 00:08张中行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23年6期
关键词:少奶奶张中行旗人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

我刚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嬉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身为旗人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人成为佣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選自《张中行经典》,张中行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这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味淳,情真,意深。同学们可将本文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独特笔法和精神高度。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又能将人物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或亲情的人生趣味里。看似平淡的叙述,常有人道主义的温度和学者视角的深度,让人清醒和回味。同时,结合两篇文章,不难看出,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也是其自身精神的折射。

读有所思

本文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均为张中行的写人散文,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作者写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猜你喜欢
少奶奶张中行旗人
张中行的两次自责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鬼子来了
浅论张中行、周振甫先生的文言文阅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