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俊 王敏芝
摘要
作为重要的社交载体,自媒体及其强大的功能形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从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实背景出发,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和媒介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充分发掘自媒体优长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考察,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发挥自媒体作用,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通路。
关键词
自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创新
作者信息
周文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敏芝,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自媒介使用与意识形态教育路径创新研究”(立项号:SZYB22003)的研究成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愈发智能化的技术编织的无形大网之中,各类媒体平台成为人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基础设施。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推广应用,多元文化格局和多变的价值观念交织冲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面临许多新挑战。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自媒体使用情况,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路径,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与研究现状
(一)理论依据
自媒体具有“自”与“媒体”的双重含义。国外对于“媒体”这一名词的来源考究可以追溯到丁语“Medium”,一是作为载体用以承载信息;另一方面是作为实体接收容纳、加工处理以及呈现输出各类信息。由此可见,自媒体主要是私人捕捉、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平台场域。国内学者也对于“自媒体”这一概念的界定进行了充分讨论,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以下几种: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媒体,自媒体以个人作为信息生成及发布的主体,依靠互联网及智能终端实现信息的传播;也有学者认为自媒体使得个体的信息得以更加迅捷地生成、流通和传递,更像是一个面向多数人,且兼具公开性和私密性的空间场域。
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加持下,自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并嵌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传播主体日渐扩大。伴随着作为自媒体新载体的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互递中的技术门槛、内容生产等障碍早已被跨越,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全民皆媒”的态势。其二,传播内容海量庞杂。不同于传统媒体严格的审核制度,自媒体操作灵活便捷、轻松易学,这无疑为各类信息的“量产”提供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若这些庞杂的信息稍加改编,便可成为引人眼球的谣言,将真相淹没其中。其三,传播方式交互性凸显。不同于受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媒体单向式的传播,为受众提供表广阔达空间的自媒体,交互性自然成为其优势。
自媒体时代,移动媒介的发展使得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大大加速,意识形态论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更为凸显。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意识形态多元的当下激浊扬清,发挥好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传递社会主流声音和话语。由此,在自媒体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的价值取向及意识形态观念,在多元社会浪潮中,掌握抵制错误思潮、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本领。
(二)研究现状
梳理现有文献的观点,对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高校思政教育在自媒体视域下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由此对教育工作带来的多重影响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讨论。沈媛媛等学者认为自媒体的普及加剧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冲击,“把关人”机制被弱化,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过度依赖问题变得突出;李海涛等学者认为自媒体的普及会让学生产生懒惰懈怠的心理和行为,降低其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同时也从思政教育的队伍、内容及环境等方面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陈嘉迪等学者也探讨了自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主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影响,认为教育主体的人文性和技术性,以及内容的吸引力与时代性等都得到了提升,进一步疏通和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及边界,实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环境虚实二重性的融合、创新与开放。
由此可见,自媒体传播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给广大教育者带来日益强烈的紧迫感和推动力。高校思政工作更应与时俱进,不断探寻新的路径。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问题
据现有相关调查分析,我们已然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系列硕果,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教育效果,自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值得被肯定。自媒体以其灵活便捷的优势,为大学生知悉和参与各类社会事件和热点问题,表达观点诉求和价值理念提供了更为充足的空间,同时也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满足。但在自媒体的使用大环境中,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教育队伍的政治和媒介素质仍有待提高
自媒体的广泛普及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还要能够轻松驾驭自媒体,同时具备在教学育人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及充分利用自媒体资源,培养学生捕捉和解读信息的敏感力、看待问题的思辨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
自媒体视域下,各类平台媒介已成为教育者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但相关研究显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中仍存在部分工作者对自媒体的认识,尤其是教育功能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对于自媒体的功能和使用掌握仍不完全,教育教学与自媒体的结合力度有待提高。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虽有着丰富的从教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受限于年龄等因素,对于追赶自媒体等新事物的步伐,与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一代相比仍显吃力,思政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等各项素質仍然有待提高。
(二)话语体系娱乐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还需加强
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媒体积极主动了解各类社会事件和思想政治领域的相关话题。但由于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比较薄弱,在自媒体的使用上缺少教育性,泛娱乐化倾向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抖音、快手等自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规范、严肃的话语表达和清晰的语言逻辑,其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和轻松诙谐的话语表达,加之图片、视频等视觉化呈现,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极易使大学生形成“重感性、轻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忽视思考的娱乐态度。在这种情形下,思政教育的意义有被弱化的倾向。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揭示:公众话语的表达和呈现日渐娱乐化,大众成了一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物种。
另外,自媒体平台的便捷性和丰富形式,使得各类社会话题和事件变得触手可及,大学生极易将自己淹没在碎片化信息中,对思政教育及其相关领域的信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了解和思考成为其显著症候。
(三)资源利用不充分,教育载体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化生存之下的“网络原住民”,对于自媒体拥有快速的适应能力。同时,各类自媒体平台也以其便捷等优势为大学生获取、交换信息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场所。然而信息时代的鸿沟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消失,当前大多数高校仍延续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高校的思政教师因年龄、教育背景、对媒介使用习惯以及对其接纳程度的差异,使得自媒体的使用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紧密度不够。当大学生习惯于在各类网络平台获取资讯、表达观点、诠释事件时,若高校思政教育者不努力提高自媒体这一信息时代教育载体的实用性,则极易陷入师生关系本末倒置、思政教育主观化的困境。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水平突飞猛进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者应该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程中充分利用自媒体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递和相关互动反馈,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互联网+教育”,应成为数智融合新时代下的一种常态化模式。
三、大学生自媒体使用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面对信息时代的新要求,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不断探寻新的范式,努力提升教育者的政治和媒介素质、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接受思政教育的自主性、发掘自媒体优长进行思政教育、优化思政教育的媒介环境,在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予以持续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真正使高校这一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走在前列。
(一)提升思政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面对数字技术的疾速发展,主动学习掌握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各类自媒体使用,成为当前思政教育的大势。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第一资源,应转变观念,积极触碰新事物,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思政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媒体,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促成自媒体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双赢。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更应为师生创建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强化教育队伍的思政教育意识。高校管理者应当提升对自媒体使用的重视程度,利用技术资源优势对思政教育者进行数字化培训、建立科研和教师研修的平台、鼓励利用自媒体进行智能教学等应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政治和媒介素养的前进方向和有效通路。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靠近、学习和应用自媒体,把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动态,筑牢思政教育的阵地,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充分利用自媒体传递积极信息,促进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此外,相关体制机制也应尽快落实健全,以医治高校教师对自媒体的教育功能认识、把握欠缺和利用不充分等症候,真正将高校的思政队伍建设成稳中求新、行之有效的利刃。
(二)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接受思政教育的自主性
自媒体的发展使传统的教育模式变得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并向智能化转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需着力增强大学生的自觉与自主性,从而与这一新变化相适应。利用自媒体平台灵活的传播与推广,将思政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使得高校的文明創建、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有效提升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接受思政教育的自主性。
在认知与决策理论中,施拉姆将媒介视作“插入到传播过程中,并使信息传送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的工具,一种加速信息交换的社会机构。”在这一理论中,“传播者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以及接收者接收和转化信息的过程,都变得清晰可见且能得到一定的解释。”因此,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形成思想政治理性认知基础的重要性也便不言而喻了。
自媒体作为多元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各种观念、思潮交织碰撞并不断被放大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而这种影响却并非尽然是积极的。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面对这一冲击,必须提高大学生利用自媒体提升思政教育的自主性,把握自媒体传播规律,通过认知学习等提升其对自媒体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提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抵制各种思想的诱惑与干扰。
(三)优化教育环境,凸显自媒体的技术优长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把准方向、抓准时机、充分实践,不断探索思政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新方法,激发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新媒体环境中,思政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互嵌是大势所趋。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充分借力各种技术手段,整合线上线下各种资源,营造多元化的学习场景、沉浸式体验和不同场景的流畅切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利用自媒体学习的自主性、对待问题的思辨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激发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活力。
高校的思政教育要着力数智化建设,努力形成自媒体教育“矩阵”。在优化软硬件等教育环境的同时,建立相应配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推动智慧化教育平台建设,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发布校园文化信息,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实现师生互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推动思政教育取得实效。
结 语
大学生思政教育,关乎高校人才的培养,更关乎社会的发展和前进脚步。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与意识形态教育已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明确具体、教育载体充分有效、教育环境业已形成。但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仍需提高、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还需加强、教育载体的实用性有待提高、教育环境的安全性仍需加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自实践,也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自媒体不断发展的现实时代背景,助推了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道路探索和不断优化。自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情况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其教育路径的拓展及变革也尤为急迫。如何平衡好难得的发展机遇与严峻的困境挑战之间的张力,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仇志伟.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彭小毛.自媒体时代及其舆情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8):59-62.
[3]陈喻,徐君康.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传播探析[J].新闻界,2013(15):50-53.
[4]雷涛.自媒体的特点及其影响分析[J].新闻战线,2016(12):141-142.
[5]宋元明.意识形态转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J].中学政治教学考,2022,No.876(36):7-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8.
[7]刘英杰,王炜.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刍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69-75.
[8]沈媛媛,杜伟泉.自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浅析[J].江苏高教,2015(02):123-125.
[9]陈嘉迪,郑永扣.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路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6):129-136.
[10]李馨.高校教师媒介素养现状及应对探析[J].新闻天地(下半刊),2010(05):14-15.
[11] [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4:4-5.
[12]王婧,张开.媒介素养教育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与对策[J].江苏高教,2021(01):97-101.
[13]宫长瑞,轩宣.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1-26.
[14]韩俊,金伟.数字技术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2(06):32-37.
[15]梁钦.自媒体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8):94-96.
[16]陈嘉迪,郑永扣.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及路径优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6):129-136.
[17] [美]威尔伯·施拉姆.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29.
[18]蒋建国.凝聚在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旗帜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6.
[1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