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势在必行。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中流砥柱,在创新发展中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从媒介融合的楷模中央厨房到智媒体先锋的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人民日报始终走在新媒体的前沿,而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融合发展的旗舰,一直以来也在坚持探索和创新,每年两会期间都不断创新报道方式,提升报道技巧,利用技术支撑和内容建设,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产品,其中《两会夜话》别出心裁,值得各大媒体探究学习。本文以人民网推出的三季《两会夜话》为例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其在形式、内容、传播策略等方面的优势,期望能够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人民网 新型主流媒体 两会夜话
作者信息
郭宇楠,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研究实习员。
新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以及智媒体时代接踵而至,令传统媒体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纷纷开始变革。
近几年来,人民日报推陈出新,创造了很多不错的融媒产品,也催生了许多不错的平台,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的新媒体旗舰,始终坚持走在主流媒体前沿,坚守新闻理想的前提下,利用科技探索媒体融合新道路,建立媒介经营新思路,开拓新闻传播新渠道,创新新闻作品新风貌,在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上发出了积极的信号,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两会夜话》是人民网在2020年两会期间首次推出的原创线上视频对话栏目,截至2022年两会,《两会夜话》已经播出了三季,每一季均获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一、人民网《两会夜话》中主流媒体的思路与表现
人民网本是人民日报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发展过程中率先创立的,因此也是我国主流媒体向新媒体迈进的门户网站的第一步,人民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有巨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官网”。人民网推出的《两会夜话》能够体现出其积极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一些创新思路,该栏目以“年轻且有深度”为核心定位,邀请各界嘉宾,以对话的形式和不同年龄、不同圈层间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这种全新的栏目形式为主流媒体的创新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
(一)线上线下 从互动走向互融
《两会夜话》是人民网独家出品的原创视频对话节目,实际上相当于一档访谈对话类的节目。过去访谈类节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主播将嘉宾邀请到访谈室现场,二者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另一种是访谈记者去嘉宾所在地进行现场采访,记者、嘉宾在新闻现场与直播间的主持人进行远程连线,通过线下采访与线上直播间互动的形式开展访谈活动。但是,《两会夜话》节目的访谈模式却同一般的面对面访谈节目有所不同,《两会夜话》节目的访谈模式、互动模式有了全新突破,采取了“现场嘉宾+云访谈”的形式,从以往线上与线下互动成为了线上与线上的交流,同时形式上从单纯的互动转向了双向互融。
《两会夜话》的云访谈、云对话的模式,让处于不同空间的主持人、嘉宾处于同一“云空间”之中,虽然彼此所处不同的物理空间,彼此隔着屏幕,但是却好似面对面交流,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边界,因此很难去定义哪一方是线上哪一方是线下。[2]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线上线下的边界感逐渐模糊,因此线上线下的互动便朝着互融的方向逐步发展起来。从2020年到2022年,每一季每一期的《两会夜话》话题都不同,精心围绕话题去邀请相应的嘉宾,嘉宾通过演播室以及远程屏幕共享两种方式“同时”出现在演播厅,与主理、主播在同一场景下进行“云面对面”交流访谈,由于嘉宾的知名度、专业能力以及其领域的垂直度都很高,能够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因而强化了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主题有意义 内容有价值
三季《两会夜话》中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且每一期的主题都紧紧围绕“民生”二字,事关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主题是当下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格外重视的热点话题。例如,2020年两会期间的第一季着重围绕“直播网购”“健康”“就业”等一系列内容呈现,2021年第二季围绕“乡村振兴”“养老保障”“国际抗疫”等话题进行,2022年第三季围绕“减碳”“双减”以及“生育”等问题展开。[3]这些主题既是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也是民众关心关切的头等大事,《两会夜话》从衣食住行到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系统、官方、权威的讲解,主题意义重大。
《两会夜话》的嘉宾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因此确保了内容丰富且有一定的价值和吸引力。每一期主题对话互动中所选择人物独具代表性,从两会委员到国家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再到学界专业的学者、研究员,再到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他们对主題的了解和专业的分析,对行业发展的肯定和价值理念的认同都做出了全面的解读,使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依托实际的事例,真实的故事呈现出来,独具说服力。三季的每一期皆经过用心的编辑策划,2022年两会期间播出的第三季更是增加了“夜话小剧场”“主播说夜话”等轻松贴切、引人入胜的新模式。在这场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间的思想交锋中,话题层层递进,发人深省,《两会夜话》彰显出主流媒体坚守公正,深耕优质内容,发挥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实现了节目的“破圈”效应。
(三)传播破圈层 传播力惊人
人民网《两会夜话》原创线上视频对话节目自2020年第一季播出以来,迅速成为全网的宠儿,第一季第一期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全网曝光量近2亿,视频播放量近3800万,播放数据远远超过预期,传播力惊人,这也为2021年两会、2022年两会的《两会夜话》的策划和播出奠定了基础。2021年两会期间《两会夜话》第二季首期视频播放量达800万,2022年两会期间《两会夜话》微博话题阅读次数达4913万,庞大数据的背后是《两会夜话》的传播实力。《两会夜话》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因此引来一大批受众的青睐和围观,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言,这档节目抓住了受众的特点和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大批观众,加之观众都有一定的约会意识,《两会夜话》在三年三季的播出中已然形成了品牌效应,节目形成了一定的粉丝基础。加之一些嘉宾本身的人气和粉丝量庞大,在嘉宾参与《两会夜话》节目时,粉丝效应递增,节目与嘉宾之间相互引流、共同传播,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和曝光量。
《两会夜话》除人民网系平台播出外,其内容还在微博、微信、哔哩哔哩(B站)、爱奇艺、知乎、百度、今日头条、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喜马拉雅等20余家头部商业媒体平台播出,实现了传播破圈。尤其是在年轻群体集聚的哔哩哔哩平台播放量可观,《两会夜话》节目在年轻用户中获得了认可,《两会夜话》的“物联网”等主题也成功登上B站热搜排行榜,弹幕大军纷纷感叹:“官媒越来越接地气了”。[4]破圈层传播不仅使《两会夜话》栏目传播更为广泛,也使人民网作为新型主流媒体有了更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总编任主理 编辑成助播
《两会夜话》由人民网总编辑亲自主理,同时助播这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人民网青年编辑担任,这是该栏目在人物角色定位上的一次尝试和突破。节目伊始由两人轻松的聊天或是剧情式的表演逐渐转入主题,与传统的新闻节目或者是对话栏目风格迥然不同,营造出一种非官方的轻快节奏,给受邀嘉宾和受众一种亲切随和的聊天氛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陌生感在彼此的互动中销声匿迹。
此外,由于主理人和助播媒介素养较高、专业知识丰富,在点明主题的同时,访谈过程中能够毫无痕迹地引导嘉宾渐入对话佳境,将对话氛围推向高潮。每期节目尾声还有结语和评价,言简意赅的概括主题中心思想,令受众在深刻的意境中回味无穷,从而引发深刻的思考。节目在角色定位上的成功,也彰显了人民网在新时代媒体管理者理念的更新,传统媒体不再拘泥于过去古板的经营方式,而是挣脱原有的枷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青年编辑记者担任助播或是主播,媒介从业人员从幕后走向台前,让以往只拿笔杆子的新闻工作者向着全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方向发展,这是媒体转型期角色转换所必须,是时代对媒体人的新要求。
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启示
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只是第一步,如今新型主流媒体同样面临着二次求新求变的新局面。毫不夸张的讲,只要信息技术一直发展下去,传媒行业就必须随着时代的需求一直变革下去。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主流媒体不论是在怎样的媒介环境当中,也不论主流媒体将会以怎样的形式进行变革,以怎样的方式谋求发展,都不能够忘记自身的使命和任务,要始终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主流媒体从最开始一张报纸,逐渐发展到今天的两微一端、屏幕画面声音立体化的全媒体模式,覆盖面越来越广。因此,主流媒体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只会越来越大,所以更要明白自身定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时刻注重引导大众的舆论方向,不断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进一步扩大主流媒体在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把关人角色弱化的今天,主流媒体更要重视自身传播力,占据舆论主阵地,在新时代更要找准找对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媒介讯息时代的作用与价值。
(二)内容为王 深耕原创
虽说酒香还怕巷子深,但是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酒香”二字上,做好内容永遠是谋求发展的核心。因此,主流媒体要注重媒介环境的变化,回归到主流媒体的内容创造当中来,脚踏实地关注内容本身。从人民网的经验来看,三季《两会夜话》的成功传播,从根本来说还是基于其内容的翔实与精彩。因此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应该在内容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注重内外兼修,选题既要是大众感兴趣、能听懂看懂读懂的话题,又要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性。
主流媒体要精心选择报道的主题,同时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深度挖掘主题价值。这就要求媒体人员的认识要深刻,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把握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做出有深度、广度、温度,兼具思想性和价值性的内容。主流媒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就是由于其内容原创度高,真实性强,占据了客观性和全面性等优势,因此越是在媒介信息发达的环境里,越是要注重内容的原创性,不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要保证内容的新与内容的真。
(三)人才技术双双创新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当今主流媒体在媒介环境中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在智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机器人新闻写作、AI主播等等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是机器永远难以代替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从业人员。因此,主流媒体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还是应该多加重视,人才不仅仅是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垂直培养,同时也应该创新培养方式,从从业角度出发全面提升人才的从业能力和从业素养,打造全能型的复合媒体人才。[5]此外,更要注重全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确保人才从选题、采访、写作、编辑以及主持全面发展,使人才既能够在传统媒体中独树一帜,也能够在新兴媒体中担任要职。
在媒介技术发展的今天,除了人才的创新也要加强技术的创新。或许传媒人员并不需要去开发新的技术,但是适应新媒介环境,掌握新媒介技术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才能够让技术为媒体服务,让技术为平台服务。主流媒体人才要利用好移动直播等技术,并且随时关注人工智能、全景直播、5G技术赋能媒体的现状,主动将新型主流媒体与新技术相联系,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的组合使用,依赖技术呈现出更加优质的内容,让科技服务于内容生产,进而提升主流媒体的创新力和传播力。
(四)转变理念与平台合作
媒介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对媒体转型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媒体的经营理念和如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有着很大的鸿沟,如果想要新型主流媒体成功跨越时代造成的鸿沟,就要从根本的经营理念出发,敢于尝试不同的经营模式。同时,作为主流媒体也要敢于合理投资一些新项目并关停一些不必要的旧项目,把结果交给市场,让受众去评断好坏,杜绝墨守成规和止步不前。
不同的平台定位不同,面对的受众群体也大不一样。因此,优质的传播内容需要选对合适的传播平台,多平台之间互助传播能够推动优质的内容全网分发,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扩大了受众范围,有助于主流内容迅速出圈。主流媒体可以与其他社会媒体流量共享、粉丝共享,这样首先能够提升各大平台之间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带动各平台之间的粉丝数量和用户数量,彼此引流实现共赢;其次对于生产内容的主流媒体而言能够加速扩大内容的传播;再次,对于辅助传播内容的平台而言则能够为平台增加优质的内容,增强用户黏度。
结 语
如今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信息技术变幻莫测的情形之下都处于边探索边前进的状态,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应该在求变的路上充当先锋,引导媒介环境和舆论导向的重担仍旧肩负在主流媒体的身上。尤其是在5G时代和智媒体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基础上,主流媒体正在面临全新的挑战,新型的主流媒体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带动发展。为此,主流媒体应该主动挑起改革的大梁,努力与现代技术实现互通互融,争取走在技术的前沿、传播领域的顶端,形成全面高效的传播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参考文献:
[1]詹新惠.从《两会夜话》看新闻报道的创新与传承[J].青年记者,2022(06):125.DOI:10.15997/j.cnki.qnjz.2022.06.037.
[2]谭思静,牛慧清.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时政访谈节目——人民网《两会夜话》“破圈”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新闻战线,2022(01):105-108.
[3]“硬核科技”如何带来新出路?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做客央视新闻《两会夜话》[J].党史纵览,2021(04):58.
[4]李玫.顶天立地: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路径探索[J].声屏世界,2021(04):67-69.
[5]夏露.新媒体环境下访谈节目在两会报道中的创新——以人民网《两会夜话》为例[J].出版广角,2020(16):65-67.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