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任睿睿
摘要
近年来各大中央级媒体纷纷参与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助推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最顶层的中央级媒体和最基层的县级媒体互相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以新华社定点帮扶贵州省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个案为例,采用场地援建、平台助搭、内容共创和人才帮培四大措施展开帮扶,加之“一把手”重视、基层自我进取、各方组织配合和帮扶机制畅通这几大要点。央媒帮扶下的“石阡样本”为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
县级融媒体 定点帮扶 新华社
作者信息
张波,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任睿睿,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贵州县级融媒体中心‘四力提升对策研究”(19GZQN17)、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课题“网络地域歧视现象的传播机制及协同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有研究者总结出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四大模式,即独立发展式、借力发展式、跨区域同级合作式和全链条产业经营式。[1]也有研究者将这四大模式进一步提炼为“单兵扩散”与“云端共联”两种模式。[2]这两种模式的背后主导力量是不一样的。“单兵扩散”是一种县级宣传部门或媒体机构主导的“县级探索”模式,而“云端共联”是一种由省级单位主导、以全省融媒体集群带动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全省部署”模式。[3]本文以新华社帮扶贵州省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一系列实践为例,就“央媒帮扶”模式做出初步探索。
一、新华社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具体措施
在媒体融合战略不断下沉的过程中,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紧跟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步伐,离不开新华社的全过程参与和全链条帮扶。新华社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基本做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场地援建
机构融合是实现媒体融合的基本前提,而机构融合需要场地的支撑,“传统新闻室的空间特征是固化的,不同部分之间在技术、业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物理空间区隔”,而媒体融合要求“新闻室内部空间形态趋于开放与统一”,因为这是“业务统一、管理统一的重要前提”。[4]2018年以来,新华社精锐团队进驻石阡帮助建设融媒体中心。首先加强顶层设计,为石阡量身定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明确融媒体中心的建设目标,即按“节俭、先进、适用”的原则整合县内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网站等各平台,构建“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端传播”融合发展体系,并探索“新闻+政务+电商+服务”运行模式,形成立体化、广覆盖、强效果的传播格局。其次是加大资金扶持,先后投入资金108万余元,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媒体指挥中心、指挥大屏、多功能演播会谈室等,并配置4G背包、手机、电脑、云台等多媒体采编设备。还捐赠若干专业硬件设备,如多媒体显示屏、笔记本电脑、相机、书籍等新闻专业设施设备,对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
(二)平台助搭
技术是媒体融合的重要驱动力,新华社还依托自身媒体融合技术研发实践的最新成果,帮助打造石阡县专属融媒体平台。第一,新华社通过分享现场云平台、打造今石阡APP助力实现采编播一体化。现场云是由新华社自主研发设计的传播平台,可做到采编人员即拍即采即传、签发人员即收即审即发,被誉为“国社神器”,新华社还将现场云配备给各个扶贫工作队,帮助实现新闻移动化全流程在线生产。同时聚集全县各级各部门140余个现场云用户,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岗位上的人员聚合起来,实现了对县内重大会议和活动的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和现场图文推送。今石阡则是新华社免费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专门打造的APP,能够实现新闻记者兼职新闻编辑,在新闻现场利用今石阡APP采集短视频、图片,并现场进行文字编辑后上传,由融媒体指挥部即时审核发布。借助现场云平台和今石阡APP,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加快了新闻传播速度,节约了大量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第二,新华社通过优化石阡县融媒体中心今石阡APP技术,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整合县政府及各部门政务信息、县域生活服务信息、区域电商平台等部门部分职能的基础上,利用今石阡APP客户端平台,帮助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在新媒体上拓展服务功能,增设政务发布、电商交易、信息查询、生活缴费等37项民生服务板块,及时发布天气预报、道路通行、就业招聘、寻人启事等信息,为全县人民提供了更多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有效助力县域基层治理。第三,新华社将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平台接入新华睿思系统,实现舆情管理标准化。新华睿思系统的引入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应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提供了科技手段,有效维护了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三)内容共创
新闻生产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核心任务,“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5],要想更好地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都离不开优质的新闻内容。为了生产出更多优质内容,新华社帮助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搭建起“内容素材供给-内容选题策划-内容渠道传播”的帮扶工作体系。在内容素材供给方面,向石阡县开放了县级融媒体供稿专线,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可免费使用新华社的稿库并向用户进行推送,丰富了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信息源和素材库。在内容选题策划方面,立足于石阡县内资源,共同参与新闻策划,推出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例如2022年5月,新华社与石阡融媒体中心共同策划石阡县的宣传作品《这就是石阡!》,宣传推介石阡的文化与旅游资源;2022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又共同推出作品《困牛山上的决绝,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充分挖掘展示石阡县红色文化资源。在内容渠道传播方面,新华社依托现有平台,一方面通过转载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报道,增加曝光度,先后播发《收获,在希望的田野上——写在2021年中国農民丰收节》《“飞阅”贵州石阡楼上古寨500年古韵犹存》《石阡小辣椒撑起大产业》等涉及石阡文字、图片、视频、全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新闻报道180余篇,让石阡好故事、好声音传递得更宽更远。另一方面,新华社将今石阡客户端二维码、网址链接嵌入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等平台,扩大了对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相关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四)人才帮培
人才是实现媒体融合的关键因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后,如何增强原创融媒体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传播能力,培养县域采编人员的新媒体理念、互联网思维,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最关注的问题。[6]对此,新华社一方面接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到新华社进行全媒体思维培训。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新华社贵州分社接收了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分期分批派出的8名一线采编播人员进行全脱产上挂学习,每批次学习时间为2个月,学习内容涉及新闻策划、采写、摄影、摄像、后期编辑剪辑、新媒体运营等方面。另一方面,新华社多次组织人员为石阡新闻工作者培训新闻采编业务,帮助培养全媒体人才,促进新闻采编人员素质能力提升。比如2020年10月19日,由新华社主办的助力石阡脱贫攻坚“新闻宣传”专题培训班开班,内容涉及新闻策划及舆情监测、摄影基础知识、作品点评、技术实现与实战应用、短视频策划与拍摄、融媒体后台应用、无人机基本原理及操作等实用课程。除了这种集中培训模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华社的现场教学模式,新华社记者在进行新闻采编时,会与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一同行动,在新闻现场进行拍摄、采访、写稿等方面的教学。通过“请出来”上挂学习和“走进去”专题培训及现场教学,新华社有效地提升了石阡本地采编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新华社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成效解读
新华社定向帮扶五年以来,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和成绩。2019年5月,荣获新华社“现场云优秀融合奖”,是贵州省唯一获奖单位;2020年2月,被评为贵州省县级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工作表现突出单位;2021年9月荣获新华社“生态文明宣传奖”,其媒体融合改革案例获省、市优秀改革案例,在全省、全市进行推广;2022年以来,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在央视刊播新闻4条(次)、贵州卫视刊播新闻37条(次)、贵州广播电视台其他频道刊播新闻78条(次)、铜仁广播电视台电视类刊播新闻178条(次)、铜仁广播电视台广播类刊播新闻103条(次),此外在各级报刊、网站、公众平台刊登新闻稿件1200多条(次)。
(一)高层重视,提供推力
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的意志与新华社高层领导对“定向帮扶”的重视是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以来,新华社历任社长都曾亲自赴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工作指导,并于2018年把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建设纳入全社“宣传扶贫”重点项目。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作为“一把手”工程,新华社的人员帮扶、资金投入、经验传授和各方面的资源导入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推力。
(二)主动进取,自我发力
尽管有外力推动,但绝非意味着“等靠要”,也需要自主探索和积极行动。石阡县属于国内较早尝试媒体融合的地区,2015年就将县内对外宣传中心、石阡报社、县广播电视台合并,组建了石阡县新闻传媒中心。2019年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后,融合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在长期的工作当中,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总结了“自我施压多发稿”“组织搭台帮发稿”“人脉维护推发稿”和“协助上媒争发稿”的四大外宣经验,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这种自我进取意识为其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各方配合,减轻阻力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站在县域治理的高度,配置各种资源才能更好地发展。2018年10月,石阡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中心建设工作。为了解决融媒体运营中的人才缺失问题,石阡县政府2022年又从县属各部门统筹了5个事业编名额给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用于招聘。此外,县级各部门牵头的众多议事组织里,石阡县融媒体中心都是成员单位,方便了其开展宣传业务工作,还有各种县域公共服务项目在今石阡APP上的配置,也离不开各个单位的支持配合,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四)帮扶机制,形成合力
新华社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从平台建设到日常运营,从新闻采编到内容传播,从技术输出到人才培养,帮扶项目都有体现。为了保证帮扶效果,新华社与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还建立了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如每年年初,新华社驻石阡县扶贫工作队会和石阡县融媒体中心沟通对接当年帮扶的具体内容并在后续工作中加以执行;此外新华社相关领导经常来石阡调研指导工作,推动解决石阡县融媒体中心运营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帮扶机制的理顺,为石阡县融媒体中心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则谱写了一曲央地媒体携手同行的奋进之歌。
结 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新华社帮扶石阡县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发展之路,从建设到运营,全链条赋能,为县级媒体融合实践提供了“石阡样本”,给全国其它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启示。
参考文献:
[1]黄楚新,刘美忆.2020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问题及趋势[J].新闻与写作,2021(01):39-45.
[2]朱春阳,曾培伦.“单兵扩散”与“云端共联”: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比较分析[J]. 新闻与写作,2018(12):25-31.
[3]田丽,石林,朱垚颖. 县级融媒体中心“全省部署”和“县级探索”建设模式对比——以A省Q县和B省Y县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8(12):12-17.
[4]刘峰. 新闻室空间再造: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元新聞话语研究[J]. 新闻大学,2019(11):11-22.
[5]邓绍根.共同写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N].光明日报.2019.03.21(06).
[6]陈国权. 新华社全链条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J]. 中国记者,2022(0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