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迪
摘要:消防安全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平稳增长,是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如何强调消防意识与强化消防能力都不为过。从职能定位上说,消防安全管理属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范畴,因此要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建立快速反应、高效协同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基于此,从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我国消防安全管理现状,进一步归纳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旨在为促进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不断健全、为系统性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监督管理;现状分析;智慧消防
立足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消防安全管理面临较为严峻的态势。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中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建筑、资源、设施等聚集,在有限的生活生产空间内存在大量火灾隐患,提高了消防安全管理难度。一旦出现消防安全事故,难以及时疏散群众、控制火势,会面临巨大的经济财产与生命安全风险,还可能会带来不良的社会舆论问题。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仍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经济、文化、民生等领域,而消防安全力量相对性、系统性薄弱,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消防装备不足、消防队伍建设缓慢、消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此种情况下,各地各级消防救援部门应具有清醒的认知,要认识到在国内和平稳定的大背景下,火灾事故是影响社会正常运转的重大威胁之一,应与时俱进创新优化消防监督管理模式,进一步筑牢消防安全管理防线。
1 消防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从数据上看,我国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仅2021年全国火灾事故接报数量就达到74.8万起,同比上升9.7%;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7.5亿元,同比增长24.1%。同时,火灾事故场景更加多元化,诱因更加复杂化,涉及人为疏忽、生产事故、违规建筑等各种消防隐患,这些都给消防安全管理造成困境,也暴露了当前我国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消防安全管理与社会公共管理不同步、不一致。应该注意到,社会公共管理的核心是市场经济,围绕着经济发展衍生出大量新型消防隐患,如城市环境中土地资源稀缺、人口稠密,为了尽可能利用空间资源,容易出现消防通道挤占、消防设施挪用等现象,这理应属于消防安全管理范畴,但一些地区将管理责任转移给社区、市政部门。加上消防安全建设长期落后于经济发展,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全面保障[1],这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埋下伏笔。
第二,消防监督执法存在不规范、不严格的现象。如2021年5·31沧州鼎睿石化有限公司火灾事故、7·24长春李氏婚纱梦想城火灾事故等,都与消防监督执法不到位有关。一方面,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消防监督执法机构和人员的思想作风,一些工作人员粗枝大叶,主观上忽视了消防监督管理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绩思维有关,明知道一些社会单位(如地方龙头企业、商场等)内部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但为了保障经济效益,有的地方政府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在地方经济体消防措施、设施等检查中轻松放行。
第三,社会公众的消防监督管理参与度低。主观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消防安全缺乏足够认识,也缺乏足够的火灾风险识别、预防能力。客观上,社会个体缺乏消防安全隐患的反馈渠道,很多人只知道发生火灾后拨打119,但察觉到火灾隐患时该如何反映、向哪个部门举报等,并未形成高效的互动机制。
2 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2.1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薄弱
第一,从职能角度说,存在管理与监督主体协同力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消防救援机构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基层单位、社会组织等主体缺乏自由裁量权,以至于各类企事业单位放弃消防监管职能,对消防救援机构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消防安全监督主体的责任、义务认知模糊现象,例如同一区域内“重点消防安全单位”的划分标准不清晰,出现多头管理、交叉执法的行为干扰,被管理组织与个体不知道具体向谁负责、具体执行哪一套标准,久而久之在主观上形成了消极应对的态度。
第二,从队伍角度说,我国消防救援部门的消防安全监管力量难以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市场主体存量,再加之人员流动机制(岗位调动、转岗调整等),势必会导致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熟练的消防监管人员流失,消防救援部门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新人,才能保障消防监管队伍的动态平衡。还需注意,当前有部分消防部门监督业务骨干流失、人才梯次断档,高工“老龄化”,新生力量“过年轻化”,使得“传帮带”“老促新”等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形式淡化、效果弱化,“不会查、不愿查、查不出问题”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消防监督干部在安全生产高压追责态势下普遍压力较大,这就造成人才维度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难以应对新型消防安全管理需求。
第三,从环境角度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影响力广泛作用于各个产业与领域,“互联网+消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消防安全管理与消防监督管理两个维度的信息化水平目前还相对较低,落后于经济领域的建设发展速度,这也是目前消防救援机构工作有时会处于被动状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全国范围内缺乏消防监督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平台,各地消防救援机构也缺乏信息共享意识与渠道。另一方面,消防救援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信息化沟通机制缺乏。
2.2 消防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瓶颈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从“新法律法规”的制度层面看,有助于进一步清晰、明确消防救援部门的工作职能,且对消防监督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实践是存在延时性的,在固有的消防安全管理思维、体系、方式的作用下,制度体系仍然保留了一些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执法主体冲突导致的责任追究力度不足。2021年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显著特点就是进一步强调要规避消防救援部门“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避免“保姆式”的监督管理消耗消防资源,但在新的管理制度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就容易出现执法主体的冲突。例如,城市环境中出现违反建筑消防技术标准的情况,传统监督管理主体是消防救援部门,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整改。而法律法规修正之后,在原来“第五十八條第四项”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令限期改正”的告知承诺义务,但相应的,住建部门可以直接作出处罚规定,在消防救援部门后续跟进的过程中(即“逾期后”),就有可能出现业主方、住建部门、消防救援部门三方的责任不清。
第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足。事实上,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地方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在内,都存在一定的操作瓶颈,一些情况下只能罚款,并不能从根源上规避火灾风险。例如,在消防救援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明确指出了建筑与附属物存在消防设计问题,但建设方、施工方依然坚持原有设计方案,而消防救援部门只能责令整改并处罚款,并不能直接干预施工行为[2]。类似这种情况,需要消防救援部门联合多部门、多机构共同执法,势必需要付出更高的行政成本,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三,消防违法成本低、实效性差。在很多城市经营性场所普遍存在消防设施质量不合格、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消防部门进行常规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可以提出质疑、责令整改,但这种效果往往是临时性的,一些经营性场所在短暂停业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消极地采取“罚款应对”的手段,现有的责任追究制度不能完全杜绝消防安全隐患。
2.3 消防监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
火灾是一种极容易失控、连带伤害严重的灾害形式,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不能仅靠“事后补救”,更不能依靠消防救援部门的单打独斗,必须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预防为主。换言之,所有公民都是消防监督管理的义务人和受益人。通过现状分析,发现我国消防监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消防安全监督社会化认同感弱。宏观上看,我国公众、企事业单位尚未形成强烈的社会化消防安全监督参与理念,人们普遍地认为,凡是涉及消防的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由消防救援部门承担,这种认识直接造成了社会化消防工作效率较低。同时,火灾事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陌生感较为强烈的灾难类型,相比交通事故、溺水事故、食物中毒事故等,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共情[3],这就容易造成一些企业单位放松警惕,缺乏对消防安全与生产安全的关系认同。
第二,消防安全文化宣传的效能效果不佳。长期以来,社会层面的消防安全文化宣传主要采用“教学式”“讲座式”的途径展开,虽然关联主体机构较多(如学校、企业、机关、社区等),但发挥的效能却不佳,原因在于此类宣传活动基本是由政府、消防救援部门及上级单位组织的,存在一定的官方色彩和强制意味,作为消防安全文化的受众接受度较低,造成了严重的形式化缺陷。换句话说,许多展开消防安全文化宣传的主体,本质上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主要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这样自然难以向广大公众正确、有效地传达消防监督管理意识。
第三,消防中介服务机构职能欠缺。根据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的行政资质审批要求,转为“从业条件认证”,这意味着消防中介服务机构应该在消防监督管理中发挥更积极、更全面的作用。但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受资质审批限制,造成市场上消防服务中介机构数量少、资质不高,个别地区甚至存在行业垄断、以次充好的现象,这样是难以确保从社会化层面实现相应职能价值的。
3 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健全的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构建“智慧消防”体系,是健全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具体策略如下:
3.1 建立区域消防安全管理平台,突出消防救援部门监督管理主体地位
结合现状与问题,未来一个时期消防救援部门仍然是消防监督管理的主体,为了破解资金、人才、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应该加强一定区域内消防安全管理平台的建设,充分借助相关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力量,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突出“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有條件的情况下,可以专门开发“××区消防安全管理平台”,在该平台上整合地方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消防安全单位、志愿者团队和民间团体等,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人员共享[4]。如果技术和资金条件不允许,可以建立“过渡版”的消防监督管理平台,例如利用微信群搭建,消防救援部门作为微信群的管理者,各部门派出专门负责人配合工作,在群中定期更新联系人电话、自身情况、意见建议等。如此一来,既能够减少消防单位“大包大揽”的工作局面,也明确了各个单位应负的监督管理职责。
3.2 出台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细则,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参与激励机制
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产业布局结构各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存在不同方向、程度倾斜。据此,消防救援部门、地方政府等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出台本地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细则,将可能影响到消防安全管理的要素都考虑在内,例如,出台《消防设备与技术规范》制度文本,对不同空间内的消防安全技术、人员、设备等做出明确规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完善消防监督管理参与激励机制,即对于履行监督权的公民,要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避免消防安全文化宣传没有落脚点,也能增强消防安全制度细则的权威性。
3.3 丰富消防安全文化宣传内容、形成“自下而上”监督管理模式
实践表明,采取“自上而下”的消防安全文化宣传形式,难以引起公众对火灾事故的强烈感知,反而容易将这一宣传形式归纳到“表面工作”范畴。从创新宣传思维及手段出发,关键在于让公众认识到消防安全关系自身,且任何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进行监督,以此建构“自下而上”的监督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从消防安全文化宣传内容着手,规避简单直白的说教方式,消防救援部门可选取生活化的宣传内容和组织形式,从小处着手,提高公众消防安全管理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拉近普通公民与消防单位之间的距离,如消防救援部门可以开通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人民群众在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后,可以随手拍摄照片视频,上传给消防救援部门,这是监督权实施的具体保障。在此基础上,由消防救援部门联系相关单位(政府部门、街道办、居委会等)展开线下调查,并依据法律法规做出治理,相当于利用“互联网+”方式形成了多部门的常态化联动,充分体现出“智慧消防”的优势。
4 結语
综上所述,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安居乐业,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是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而优化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是一个重要途径,除了常规的查缺补漏、消除缺陷手段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与信息化优势,加速区域内的智慧消防体系建设,以此保障消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杰.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探讨[J].今日消防,2022,7(1):64-66.
[2]吴新宇.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冶金管理,2021(15):142+182.
[3]蒋艳先.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创新[J].科技资讯,2021,19(9):130-132.
[4]刘丹.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J].消防界(电子版),2021,6(11):117-11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e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mode of fir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Guo Di
(Foshan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Guangdong Foshan 528000)
Abstract:Fire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ing and working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nd stable economic growth.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in our country. No matter how to emphasize the awareness of fire fighting and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fire fighting, it is not too much. In terms of functional orientation, fire safety management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servi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waken the participation consciousnes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 and establish a rapid response, efficient and coordinated fir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his, starting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ire safety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further summarized,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fire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ode and provid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systematical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re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fire safety management; fire contro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analysis; intelligent fire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