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楷书鼻祖 垂范千年

2023-06-07 06:44:43雪斋
中华瑰宝 2023年6期
关键词:钟繇书体行书

雪斋

钟繇书法具有怎样的特征?为什么他被称为﹃楷书鼻祖﹄?他的学书经历和书法理念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曹魏太和四年(230年),身为太傅的钟繇临终前把儿子钟会叫到床前,交给他一卷书法秘籍,并把自己刻苦研习书法的体会传予钟会。钟会躬身聆听,领受教诲,钟繇含笑而逝。钟繇的去世,是一个书法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他的书法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传承千载不衰,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为书痴狂  精勤得法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钟氏是当地望族,“世善刑律”。钟繇的祖父钟皓曾在郡里担任功曹,为人温厚且博学,通诗文,教授门生千余人。钟繇的父亲因为“党锢之争”未能入仕。钟繇自幼相貌不凡且聪慧过人,父亲去世后,叔叔钟瑜觉得他是可塑之才,供给他资费,使他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最终完成学业。

东汉末年,钟繇举孝廉走上仕途,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因助汉献帝东归有功,被封为东武亭侯。钟繇“为人机捷,善持论”,更懂得审时度势,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天赋,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被委以重任,担任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因功勋卓著,迁前军师。曹操封魏王后,钟繇因功迁相国。在曹魏代汉时,他积极进表劝进,深受曹丕赏识和器重,官至廷尉,后迁太傅,因而后世以“钟太傅”称之。

钟繇一生仕途平顺,官高爵显,这为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但其书法成就的取得更多还是源自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刻苦努力。据说,钟繇很小的时候得遇异人,曾上抱犊山学习书法三年。他天赋异禀,很快便掌握了书法诀窍,但他并未满足,而是更加刻苦地研习,追求更高境界。当官后,他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人一起谈论书法。一次,他在韦诞处发现一部东汉名家蔡邕讲笔法的册子《蔡伯喈笔法》,几次向韦诞借阅,韦诞都不答应。钟繇日思夜想,不能得愿,气得顿足捶胸,直至吐血。韦诞死后,钟繇才得偿所愿。从此,钟繇如获至宝,昼夜研习,行走坐卧都想着书法,看到什么都想书写。他经常以手指为笔进行临摹,有时躺在床上也不停止,时间久了寝具都被手指划出了窟窿,可见钟繇学习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

自从参悟了蔡邕的笔法后,钟繇的书法艺术更趋精妙。《蔡伯喈笔法》便是他临终前传授给钟会的书法秘籍,可见他对蔡邕是极为推崇的。钟会也不负所望,书法颇有其父遗风,与钟繇被后世并称为“大小钟”。可见研习书法,勤奋和方法同样重要。勤不得法,终是末流;得法不勤,也难大成。钟繇的成功在于精勤且得法,可以说是掌握了成功的“书法密码”。

三体皆妙  世人所善

关于钟繇的书法源流、师承、书法特点和擅长的书体,以南朝宋羊欣的论述最为详细和客观。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讲述,钟繇与胡昭同师刘德昇,胡书肥而钟书瘦,但二人都得到了刘德昇真传,“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可见钟繇所擅长者三体,即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

铭石书是指书写碑版的书体,一般为篆书或隶书,通常篆书写碑额,隶书写碑文。汉魏时期的铭石书是汉隶的一种程式化体态,也就是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隶书序》中所说的“八分”。此时的隶书已经具备了楷书的特征,如蔡邕书丹的《熹平石经》和曹魏建国之初书刻的《上尊号奏》《受禅表》均是楷范化的铭石书,出现了钩画笔趣,字体也有意拉长,但依旧保留着隶书横平竖直、撇捺分张、蚕头燕尾的特征。

钟繇擅长铭石书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时人的共识,但是关于他的作品却有不同的看法。曹魏时期的牟准说《上尊号奏》是钟繇书写,唐代张怀瓘称《受禅表》是钟繇的手笔,这些说法都无法得到证实,因而未得到普遍认可。羊欣之后,陶弘景、庾肩吾等人也都对钟繇铭石书有所称道,但他们都没有见过钟繇的铭石书。结合汉魏时期隶书碑刻来推断,钟繇铭石书的体态应与《熹平石经》《上尊号奏》《受禅表》的隶书形态相近。

章程书即正书,是由汉隶演化而来的一种书体。汉魏之际的正书是一种新书体,也就是早期的楷书。人们之所以称正书为章程书,大概是因为钟繇经常用这种书体写奏章,传世的钟繇正书书迹,如《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等,都是他写给朝廷的奏章。钟繇身在高位,用正书来写奏章,表明正书已从民间流行转而被官方认可,成为合法的规范字体。严格来说,钟繇并非正书的创立者,但是一方面他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他在正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是第一位以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且对正书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因而后世便尊其为“正书之祖”。

行狎书,即指行书。羊欣所谓“相闻者也”,是就这种书体的用途而言。在汉魏时期,行书主要用于私人间的书信往来,故被称为“相闻书”。后来王僧虔以“行书”称之,成为一种正式的书体称谓。行书介于草书和正书之间,字体流畅,没有正书和隶书的庄重典雅,也没有草书的简率豪纵,便于书写和识读。如羊欣所言,钟繇的行书取法刘德昇。刘德昇是已知最早以写行书名世的书家,后人便将他称为“行书之祖”。实际上,行书不可能由刘德昇一人创造,他对于行书的功绩在于加工和传授。经过刘德昇的加工整理,行书于东汉末年始在颍川受到提倡。后来,他的两个得意门生钟繇和胡昭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使行书流行于中原士大夫阶层。可惜的是,刘德昇的书法作品未能传世,到西晋时,人们都是向钟、胡学行书,以鐘、胡相提并论,刘德昇逐渐被淡忘。

由上观之,钟繇隶书、楷书、行书三体皆擅长,为世人所称善。尤其是他楷书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不负“楷书鼻祖”之谓。

备尽法度  古雅有余

梁武帝萧衍曾撰《观钟繇书法十二意》,称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所谓“十二意”,是指用笔方法、间架结构等方面的十二种技巧,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这可以看作对钟繇书法技巧较深刻的总结。唐代张怀瓘《书断》说:“元常(钟繇)才思通敏……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北宋《宣和书谱》也说钟繇楷书“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对钟繇的楷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由于年代久远,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书法作品多以后人临本或碑拓的形式傳世,从这些传世作品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其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关于钟繇作品,有“五表”“六帖”“三碑”之说。“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称《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这是现存钟繇书法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钟繇的真迹。“六帖”指《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六帖”全部为临本,其中《丙舍帖》《还示帖》成就较高,也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骑帖》等四种则经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卒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即《上尊号奏》)、《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此时钟繇尚年幼,显然是误传。

钟繇的所有作品中以《宣示表》艺术成就最高,在历代被奉为学习楷书的典范。《宣示表》无款,以小楷写就,共18行,298字,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篇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钟繇在笔法和字形上都摆脱了篆、隶特征,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他在结体和章法上有意加强了笔画线条的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此帖古雅浑朴,圆润遒劲,古风醇厚,笔法精简,自然天成,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宣示表》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

《宣示表》现存只有刻本,其递藏也颇具传奇性。相传西晋发生战乱,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传给了王修。王修早逝,此表随葬进棺,真迹从此消失。据王羲之曾孙王僧虔言,传世《宣示表》为王羲之临本。其后800年间,王羲之临本从内府到民间几经辗转,先后被收入北宋《淳化阁帖》和《大观帖》刻本。南宋末年其归藏贾似道,他命人摹刻上石,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本不知下落,原石被深埋于杭州贾府地下,得以保存。明代晚期,原石出土,从清代至民国,此石流落民间,辗转于多人之手。2009年,此石现身拍卖会。2010年,北京市政府出资将此石入藏首都博物馆。

千百年来,钟繇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在提倡崇尚传统、守正创新的新时代,依然会给我们带来艺术的沾溉与思考。

猜你喜欢
钟繇书体行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关东学刊(2022年3期)2022-10-14 11:51:02
行书释函可《偶感》(70cm×45cm)
关东学刊(2022年2期)2022-08-25 08:36:54
脚踏实地
海燕(2021年7期)2021-07-02 08:38:32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4
钟繇未盗墓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中国篆刻(2017年3期)2017-05-17 06:20:55
书画
钟繇:盗墓贼这个锅我不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