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地方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3-06-06 10:05
台州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授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袁 杰

(台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海 317000)

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浙江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青海省教育厅主办,台州市教育局、台州学院、渤海大学、塔里木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端论坛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地方创新实践学术研讨会”,于2023 年6 月24日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温州大学等全国170 余所高校的200 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会议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台州学院党委书记崔凤军,中共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军明,辽宁省教育厅思政处处长胡承波,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杨皓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副局长祁昕,浙江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陈春雷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综合上午的主旨报告和下午的主题发言,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宇文利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知识与方法的统一,其特殊的知识体系直接指向人们的思维方式。有鉴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创新方面还比较滞后,应在实践中创造新话语和新知识。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在知识与价值统一中展现其科学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过程中,应厘清知识、理论、方法路线图,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用知识还原和方法还原的教学方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稳教授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真理价值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把准了21世纪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坚持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以宏阔的世界视野和深厚的历史智慧,辩证解释了寓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时代之中的中国新时代和世界大变局,以“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深切回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迫切问题,这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渠长根教授认为,红色文化研究坚持一条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过程: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嬗变、升华、弘扬;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两个维度:纵横交错,宏微同进,史论结合;三个模块:产生、壮大、应用;三大里程碑:建党、建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而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

此外,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李梦云教授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三重进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郭子昂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概况、分析与展望》进行了主题发言。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理论与地方创新实践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既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晓琳教授认为,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应明确一份担当:立德树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强化一个意识:尊重认知规律,以学段目标为导向;把握一个要领:讲好思政理论课,要做到用情用力,精心设计。

河海大学、台州学院“三台学者”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二级学科,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发挥作用。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也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学校中同样存在。以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校为主阵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支持,包括学人、学问、学规、学研。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学科”因素,给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学科建设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说,有许多课题有待解答。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主任从春侠研究员认为,“一体化”的关键在教师。因此,必须借鉴党内集中教育经验和模式,每年定期开展面向大中小学教师的主题教育,每次的主题根据最新形势发展需要确定;教育系统的培训项目要有意识强化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师培训,深化主题,让大中小学教师共同研讨核心议题;充分调动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大中小学教师共读经典,互相交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正能量,支撑大中小学教师生命成长。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带头人袁杰教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导同学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这一角度来说,青年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艰难曲折历程,对于当代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启示意义。

(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建立了一体化的研究领导机制,广大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建设参与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涌现出一些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推进机制与合作交流平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如何处理好教材与最新精神的衔接、教学学时有限与内容繁多的矛盾?如何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调统一的机制体制建设?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力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健康发展。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谢晓娟教授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存在许多难点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如何实现全覆盖?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等如何实现常态化、机制化?如何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导向的差异性问题?针对这些难点问题,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建立起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研究和指导机构、大中小学之间的顺畅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探索全覆盖式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手拉手”机制;以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和递进。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方立江教授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存在师资结构不平衡、队伍建设有短板、整体素质待提升、沟通交流较欠缺、评价机制待优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从加强思政课教师师资配备、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构建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工作格局、健全师资队伍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予以妥善解决。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正高级教师王国芳认为,当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存在“高”热“基”冷、“研”热“教”冷、“点”热“面”冷、“外”热“内”冷、“耕”热“果”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从世界观视角解决好实然、应然、必然的关系;从方法论角度解决好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教育决策的关系。

(三)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天华教授认为,应从建立高效工作保障机制、打造高层次教授博士团队、产出高水平教研科研成果、承办高质量教学和学术活动、培养有特色的思政课智库小分队、共建跨校跨省跨区域的一体化联盟、搭建数字马院数智化一体化平台、拓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X”新方向等“八位一体”着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地方创新实践。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洪波教授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正确把握“学段特色”与“学段间衔接”。一是明确思政课教学的“学段特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二是从“大思政课”的角度实现学段间的“硬衔接”和“软衔接”相结合。三是合作共享构建“区域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

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文祥教授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政策回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理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背景和学术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时提出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理论研究需要多维度视角,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卓高生教授指出,必须多措并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健全一体化工作机制,拓展“大思政”建设格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机制;依托名师工作室平台,建立信息沟通和咨政建言机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多层级内联动外协同。二是推动一体化内容贯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协同联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创新;积极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资源。三是加强一体化队伍建设,注重师资联合培养:多措并举壮大本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联合培养,打造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尹燕教授认为,增进思政课的亲和力、时效性和针对性,以及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均要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加强地域特色课程的建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地域特色课程建设中,应坚持课程素材选择的历史主义与世界眼光,坚持课程建设不同学段的渐进性与关联性,坚持课程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坚持课程呈现形式的多样性等原则,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力尘教授认为,为了保障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思想政治教育更好衔接,要采取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观念意识、丰富交流互动形式、完善顶层设计等手段推进大中小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注入新动力。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思政教研员张小溪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同题共答”“同题异构”,都是我们的“责任田”,都是在大主题下的育人工作。

(四)把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淑艳教授指出,60年来,雷锋精神超越了雷锋个人,超越了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树牢为民服务宗旨,塑造青少年奉献品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校正青少年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之中。刘教授还介绍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与存在的挑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在未来雷锋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中,要格外注意健全体制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的一体化;突出循序渐进,衔接教学目标的一体化;出版系列教材,实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落实协同意识,推动教师队伍的一体化;紧盯效果导向,推动评价体系的一体化。

新疆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秦泽洪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塔里木大学60 年初心不改,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培养了一批批扎根边疆、献身边疆的有用人才,用生动的实践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胡杨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屯垦戍边与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全面展示了兵团人、塔大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新征程上,塔大人将继续把胡杨精神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传承与弘扬胡杨精神,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增强担当作为的能力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此外,人民网文华在线副总裁唐伟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数字化实践分享》、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杜坤林教授以《双贯通·五协同·六提升: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市域实践》、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国宏教授以《立足校本红色场馆着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探索》、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段妍教授以《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路径》、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闪闪教授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多向度路径》、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于希勇教授以《美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内在张力的理论透视》、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汪广荣教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民工子女关爱机制研究》、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剑忠教授以《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检视与提升》、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中月副教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话语一体化建设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琦副教授以《习近平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论述:形成逻辑、总体内容、具体指向》、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牛凤燕副教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侯耀宗以《“四全媒体”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保进以《系统思维视角下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牛海涛以《伟大建党精神赋能西部地区教育治理研究》、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岚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进行了主题发言。

三、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秦龙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选择了以解放全人类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始终坚持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和天下情怀。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际视野,坚持胸怀天下,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奋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胸怀天下”总结为党在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十大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提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构成“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总的来说,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改造世界的举措。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教授指出,在新时代十年的变革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对于现代化理论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科学、可感可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这一理论体系的研究、宣传和阐释,事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事关“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众多学科中的“引领型学科”;发挥学科引领优势,多点发力深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以“自身优势”挺进“时代前沿”,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宣传阐释作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贡献。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彦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层次进步的过程,道德进步是其重要一维。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进步不仅在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比对之中显扬,也在整条社会形态演进链和人类道德历史序列之中开显。在唯物史观论域中,道德的历史演变呈现为总体进步的人类道德发展序列。据此基本逻辑,立足具体社会生产情境,马克思唯物史观肯定了西方现代化的道德相对进步,但也批判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呈现的道德败坏等现象。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原则,又体现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前提、消弭了“物的现代化”与“主客颠倒”现象,以“公平正义”为执行原则、规避了“资本不公”问题,开创了更接近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状态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了符合“真正人的道德”的道德进步。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进步建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伦理与“独立自主”的实践伦理,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底层伦理逻辑,开辟了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与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构筑了世界现代化的道德范例。

此外,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继伟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温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尚励教授以《政治定力的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新疆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艳副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意蕴》进行了主题发言。

四、“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了“第二个结合”的深厚文化根基、突出文化品格和内在文化逻辑,深刻分析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根据、规律支持和重大意义,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创新成果。一是“第二个结合”在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二是“第二个结合”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厚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三是“第二个结合”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充分运用中实现了又一次思想解放。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晓楠教授以《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和交流。他指出:“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结 语

这次会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的一场全国性学术盛宴。通过举办本次会议,与会者交流了思想、开阔了眼界、达成了共识,必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创新实践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教授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