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研究*

2023-06-06 08:04
智库时代 2023年16期
关键词:建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

袁 源

(南宁学院)

一、《建筑材料》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建筑材料》是一门以土木工程中常用材料的生产、性质、技术要求和应用为核心内容的基础课程,是土木与建筑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后续学习《计量与计价》《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墙体材料、沥青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木材、建筑功能材料等材料的分类、特性及应用等。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上常见材料的生产、技术性质、质量标准、用途、运输及贮运等,帮助其能进行常用土木工程材料技术性能指标的试验操作,并能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根据不同的项目情况合理选材、用材。

二、《建筑材料》课程思政背景及意义

明朝教育家朱之瑜曾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当前形势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另外,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到20 岁,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完全适应,思想也尚未成熟,且对于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个人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还处在迷茫期,思想意识容易受到冲击。因此,想要落实“三全育人”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不能指望思政老师独自承担重任,不能只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我们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发挥创造创新能力,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不仅能体验专业知识的魅力,还能在无形中洗涤心灵、升华认知、激荡情怀。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课程承载思政,专业课程的融合能使思政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同样地,思政寓于课程,思政教育也能为专业领域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土木工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如影随形,土建项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而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建筑材料费用占工程总造价的65%以上[1],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管理及发展对工程造价的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实施影响深远。因此,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2],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三、《建筑材料》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德育意识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些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的事情,不是自己的分内工作。所以在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时更侧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提升,而没有把“育才”和“育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育才”、轻“育德”,忽略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没起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作用,使得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明显的分离状态,未能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二)专业教师德育能力问题

有些专业教师虽然认同专业课程思政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义,但苦于其思政理论、政治素养、思政技巧等储备不足,无法找到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切入点,在专业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有心无力,预期的学科德育融合也最终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很难使学生产生共鸣。

四、《建筑材料》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专业教师教学认知,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育人主体意识、全员育人意识,将直接影响专业课堂的立德树人效果。因此专业教师在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和职业责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荣,做到学思结合、内省慎独,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能力。不能只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二)提高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深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这个问题上,专业教师的短板主要是对思政元素的认识不足。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兼具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属性。二是分布广泛形态多样,但其形态存在显隐性程度不同之分。三是不同的思政元素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联存在强弱之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专业教师熟知课程内容、理清课程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循序渐进式地挖掘、统筹、筛选[3]。《建筑材料》中各单元内容设置相对独立,且课程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非常适合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本文以《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再生混凝土、墙体材料、建筑钢材内容为例,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理论教学中。

案例一: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基建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消耗大量建筑材料的同时,所产生的数以万计的建筑垃圾也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而废弃混凝土在这些建筑垃圾中的占比不容小觑。这些废弃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率很低,其产生的巨额处理费和引发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混凝土实现可循环使用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再生混凝土应运而生。

再生混凝土主要指骨料的再生,即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形成再生骨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骨料(主要是粗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4]。目前业内很多学者都在进行有关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但实际利用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却不多,主要是由于再生混凝土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其研制、生产成本均高于普通混凝土。另外,由于我国对再生混凝土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对再生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很多学者至今仍受早期试验效果不佳的影响,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持保守观望态度,导致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再生混凝土的热情低[1]。

但无论是从社会发展还是环境保护上考虑,发展再生混凝土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介绍陈宗平、苏益声、肖建庄、张亚梅等学者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工程应用案例, 让学生了解专家学者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科学研究循序渐进、不断钻研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和创新创造的社会意义和工程实践意义, 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5]。

案例二:我国的墙体材料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普遍运用砖料了,例如长城、嵩岳寺砖塔、大雁塔等著名建筑。过去的墙体材料主要采用实心黏土砖,但因其尺寸小、自重大、大量占用耕地,故已被列入我国限期淘汰的产品行列中。新型墙体材料朝着尺寸大、自重轻、空心型、复合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如砖、砌块、轻质隔墙板、复合墙体、保温节能墙体材料等。例如镇江体育会展中心,此场馆使用了一种新型的墙体材料——砂加气混凝土板材。这种产品以磨细石英砂、石灰、水泥、石膏为主要生产原材料,以铝粉为发气剂,经过配料、搅拌、预养、切割、养护制成。这种材料的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重量较轻、隔音效果好,在轻质隔墙和节能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另外,由于它的轻质高强性能好、机械加工性能好,且板材宽度大,平面布置比较灵活,安装效率高,故还能适用于大跨度、大高度、斜墙等墙体工程。砂加气混凝土板材还可以免抹灰,直接在板材上进行后续饰面施工,大大缩短了整体工期。因此虽然其造价比传统墙体材料高,但从时间成本、功能效果上综合考虑,砂加气混凝土板材的总体经济效益是值得肯定的,以绿色建筑践行低碳环保,助力建筑业向“绿”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培养学生的能源意识和环境意识,将绿色低碳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未来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坚力量。

案例三:“鸟巢”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结构设计奇特新颖,其外形结构看上去像是一个由很多钢枝条交织而成的钢鸟巢,“鸟巢”的名称由此而来。

“鸟巢”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 根桁架柱。不同于传统钢结构,“鸟巢”的内部没有一根传统意义的支撑立柱,而是大量采用了钢板焊接箱形弯扭构件。这样特殊的建筑结构使得“鸟巢”存在构件体型大、单体重量重,节点复杂、存在多根杆件空间交汇现象,焊接量大且难度高、高空焊接仰焊多,构件翻身和吊装难度大,安装精度难以控制等技术难题,堪称当今世界上钢结构施工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建筑之一。想要将这个设计方案完美地呈现出来,最重要的就是钢材研发的科技攻关。“鸟巢”的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必须采用Q460 规格的钢材,这是Q460钢材在国内建筑结构上的首次应用,这种特殊的建筑结构强度要求在中国闻所未闻。国家标准中Q460 钢板的最大厚度只有100mm,而这次使用的钢板厚度达到110mm,这在我国材料史上从未有过先例。历经无数次的研发、探索、反复试制后,邯郸钢铁集团舞阳钢铁公司的科研人员终于自主研发出了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110mm 厚的Q460 钢板,彻底实现了“中国‘鸟巢’用钢中国造”,撑起了国家体育场的钢骨脊梁。

这一壮举,填补了我国在钢结构领域上的多项空白,开创了钢结构技术的先河,5 年毕其功于一役,中国再次惊艳了世界。“鸟巢”为中国人民带来的民族自豪感是空前的,它代表着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它承载的是民族荣誉感,更是成为中国特殊的文化符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思想深处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不断强化其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再生混凝土、墙体材料、建筑钢材内容的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对应设计思路如图1 所示。

图1 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对应设计思路

(三)注重线上教学资源开发,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2020 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让大家认识到混合教学对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可能性。作为专业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并与传统的线下授课相结合,实现互动式教学。

以《建筑材料》课程为例,采用多段式教学,将教育活动前置。课堂教学前,首先在“学习通”平台上建设在线课程,并于课前发布本节课学习思维导图、知识点概述、重难点解析等内容,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让学生减轻认知负担,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课堂教学中,在正式授课前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简单的小测试,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掌握其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在讲课过程中,可针对随堂测试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随机提问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后,通过“学习通”平台布置作业、通过QQ 群等社交平台给学生答疑的方式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长此以往,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养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效率的学习习惯,为未来的求学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专业教师还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热点、工程案例、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等内容,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并与学生在线讨论,引导学生多从专业角度、思想政治方面思考问题,促进师生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建筑材料》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思考

《建筑材料》课程涵盖的知识点数量多、范围广,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高,且面向从未接触过土木工程相关课程的大一新生,容易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使其无法对自身专业建立清晰的认知,进而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可见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说的那样,我们专业课程应守好自己的价值引领职责,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协同。经过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应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6],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持久的课题,是每一代高校教师薪火相传的历史使命,在我们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反思、总结,才能为国家培养有家国情怀、专业自信、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低碳理念的高素质建筑类人才。

猜你喜欢
建筑材料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建筑材料的控制与管理探讨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