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最突出问题。由于2023年一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差强人意,中国有必要采取更为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财政当局有必要提高赤字率、增发国债;货币当局应进一步降低基准利息率。刺激消费固然有助于增加有效需求,但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消费需求难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第一动力,启动经济主要还是要以政府主导或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为突破口。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直接创造有效需求,还能通过“挤入效应”推动私人投资。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可带动消费增长,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至于债务和高杠杆率问题,与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企业部门更依赖债务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企业杠杆率过高,容易由于外部冲击或内部经营问题而出现债务违约,但中国企业杠杆率过高有其特殊性。例如,中国和美国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相差不多,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大大高于美国企业的重要原因,是美国企业主要依赖股市融资,而中国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但当前中国银行体系较为健全,不良率基本不超过2%,从拨备等各项指标来看都较为健康。因而,中国无需过于担心企业杠杆率过高而不敢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
政府财政可持续的关键取决于GDP增速和利息率水平,政府部门当期债务所占GDP比重究竟多高并非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保证较高的GDP增速和较低的利息率水平,就不会因债务问题而出现财政危机。在此基础上,需注意三点:一是要明确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总需求不足。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建立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之上。二是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创新和产业链重塑投资,应成为启动2023年中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式。要启动经济,我们希望增加消费支出。通过使收入分配均等化、采取一系列消费便利化措施,调整税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助于增加消费。但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如果收入不增长、消费很难增长。如果我们能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启动经济,那么消费增长速度就会提高,中国经济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三是应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中国不要害怕增发国债,中国国债占GDP的比还是比较低的,中国的国债市场规模并不大,并不深,扩大国债市场非常有利于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
央行应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比较重视降低准备金率,准备金率下降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降低基准利率。至于贷款的发放和存款、贷款利率应让商业银行根据商业原则自行决定。增加财政支出、增发国债、降低利息率应是中国2023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特点。
(本文为作者在CF40专家团访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盛顿总部时举行的午餐交流会——“全球和中国经济展望”上的主题演讲)
中国民生银行 温彬 应习文
“从GDP平减指数研判是否存在通縮”
《中国金融》2023年第9期
我们认为,1998年-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通缩时间较长,范围较广,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缺口,基本符合通缩定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通缩主要出现在生产领域,且伴随房地产价格上涨,但产出缺口较大,且核心服务业的价格表现偏弱,可鉴定为短暂的通缩。2015年股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我国通缩压力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同时伴随资产价格泡沫的破灭,但考虑到基本产出缺口很小,核心服务业价格表现相对稳定,可鉴定为短暂的类通缩。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复苏阶段,2023年一季度产出缺口已经回正,除工业和建筑业出现价格下降,整体经济和其他领域均未出现平减指数的整体下降,因此当前经济所处阶段应属于“低通胀”,而非通缩。
(5月15日-5月26日)
1 中特估风起
2 “淄博经验”真伪辨
3 大国博弈全球产业链重构
4 2022年十大增员与减员行业
5 危险的电诈诱惑
6 挥别三年新冠疫情
7 如何提升国有企业估值
8 三年后,逾八成美国制造业将回流
9 长三角机场“暗战”
10 拼多多的临界点时刻
资料来源:《财经》APP